胃里的 “不速之客”:幽门螺杆菌深度揭秘,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

提到胃部健康,就不得不提起一个 “隐形威胁”—— 幽门螺杆菌。或许你曾在体检报告中见过它的名字,或许身边有人因它饱受胃病困扰,可对于它的真实面目、危害程度以及应对方法,很多人仍一知半解。今天,我们就来全方位剖析幽门螺杆菌,带你走出认知误区,为肠胃健康筑起坚固防线。

认识幽门螺杆菌:胃内强酸环境的 “生存强者”

幽门螺杆菌,简称 Hp,是一种外形呈螺旋形、带有鞭毛的特殊细菌。它最令人惊叹的能力,便是能在胃内强酸环境中 “安营扎寨”,并长期存活、繁殖,成为目前已知唯一能在人体胃内定植的细菌。

胃内的胃酸 pH 值通常在 0.9-1.5 之间,如此强的酸性环境,足以杀死绝大多数进入胃部的细菌,可幽门螺杆菌却能凭借独特的 “生存策略” 存活下来。它体表的鞭毛就像 “推进器”,能帮助其快速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抵达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它还能分泌尿素酶,将胃内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会在细菌周围形成一层 “氨云”,中和周围的胃酸,为自身营造出适宜生存的弱碱性微环境。正是凭借这些 “特殊技能”,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内长期寄生,不断侵蚀胃黏膜,给胃部健康埋下隐患。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 50% 左右,在我国,感染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聚餐文化盛行、卫生习惯尚未完全普及的地区,感染风险更是显著增加。而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若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幅上升。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止胃痛,这些危害更需警惕

很多人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顶多会偶尔胃痛、腹胀,忍一忍或吃点胃药就能缓解,无需过度重视。但事实上,幽门螺杆菌的危害远不止于此,长期感染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一)慢性胃炎:感染后的 “首发症状”

几乎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出现慢性活动性胃炎。胃黏膜长期受到细菌的侵蚀和刺激,会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餐后饱胀感明显,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不适。由于这些症状较为常见,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饮食不当” 或 “消化不良”,往往自行用药缓解,却忽略了背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炎反复发作,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二)消化性溃疡:疼痛规律背后的 “元凶”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接触胃壁或十二指肠壁,引发溃疡。胃溃疡患者常表现为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上腹部疼痛,疼痛会随食物消化逐渐缓解;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多在空腹时或夜间出现疼痛,进食后疼痛可减轻。若溃疡长期不愈,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胃癌:不可忽视的 “致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 I 类致癌原,它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生,逐渐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演变为胃癌。虽然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患上胃癌,但感染会使胃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胃癌的风险会更高。

(四)其他关联疾病:影响远超消化系统

除了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与多种其他疾病相关。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等症状,但通过胃镜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部分研究还表明,它与冠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正逐渐被更多研究证实。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路径:这些日常习惯可能让你 “中招”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能力极强,且传播途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稍有不慎就可能 “中招”。其主要传播途径为 “口 – 口传播” 和 “粪 – 口传播”,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常见方式传播:

(一)共餐时的 “隐形威胁”

在我国,“围餐制” 是常见的饮食习惯,家人朋友聚餐时,大家共用碗筷、共同夹取盘中食物,若其中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唾液中可能携带细菌,细菌会随着筷子污染食物,进而传染给其他共同用餐者。尤其是在外出就餐时,餐具的清洁消毒情况难以保证,若餐具被幽门螺杆菌污染,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二)亲子间的 “亲密传染”

很多家长在照顾孩子时,会不自觉地养成一些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的习惯。比如,用嘴给孩子喂饭,将食物嚼碎后再喂给孩子;或者用嘴试食物温度,先将食物含在口中感受温度,再喂给孩子。这些行为会让家长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传递给孩子,而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细菌更容易在胃内定植,且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三)饮食卫生中的 “漏洞”

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也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重要途径。若水源被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污染,人们饮用后,细菌会进入胃肠道并引发感染;蔬菜水果表面若附着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残留或污水,未彻底清洗就食用,也可能导致感染。此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等食物,若这些食物被幽门螺杆菌污染,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四)个人卫生中的 “疏忽”

饭前便后不洗手,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而这也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若双手接触到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物品(如厕所扶手、门把手等)或粪便后,未及时清洗干净,再用手接触食物或放入口中,细菌就会通过口腔进入胃内,引发感染。

检测幽门螺杆菌:这些方法帮你 “揪出” 隐患

若出现持续的胃部不适,或担心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及时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侵入性检测和非侵入性检测两类,不同检测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一)非侵入性检测:便捷无痛的 “首选方案”

非侵入性检测无需进行胃镜检查,操作简单、无创伤,是目前临床筛查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方法,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 C13 或 C14 呼气试验。

C13 和 C14 呼气试验的检测原理相似,都是让患者口服含有标记物(C13 或 C14)的尿素试剂。由于幽门螺杆菌能分泌尿素酶,会将口服的尿素分解为氨和带有标记物的二氧化碳。患者静坐 30 分钟左右,待标记物二氧化碳通过肺部排出后,对着专用的检测仪器吹气,仪器会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都较高(通常在 90% 以上),且检测过程仅需半小时左右,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其中,C13 呼气试验稳定性更好,适用人群更广泛,包括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对放射性物质敏感的人群;而 C14 呼气试验价格相对较低,但由于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孕妇、哺乳期女性和儿童需谨慎选择。

在进行呼气试验前,患者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检测前 4 周内不能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检测前 2 周内不能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等药物,检测当天需空腹(禁食禁水 6 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侵入性检测:精准诊断的 “重要手段”

侵入性检测需要通过胃镜检查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而进行病理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检测方法不仅能检测幽门螺杆菌,还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诊断更为全面、精准。

快速尿素酶试验是在胃镜检查时,取一小块胃黏膜组织放入含有尿素酶试剂的试管中,若组织中含有幽门螺杆菌,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为氨,使试剂颜色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感染情况。该方法检测速度快(通常 10-20 分钟出结果),但准确率受取材部位、细菌数量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病理检查则是将获取的胃黏膜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同时还能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这种方法准确率高,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 “金标准” 之一,但检测周期相对较长,通常需要 1-2 天才能出结果。

侵入性检测适用于有明显胃部症状(如呕血、黑便、体重快速下降等)、有胃癌家族史、非侵入性检测结果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胃部病变情况的患者。由于需要进行胃镜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如恶心、腹胀等),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穿孔等),因此需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此外,血清学检测也是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但这种方法只能判断患者曾经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无法确定当前是否处于感染状态,因此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后的治疗:科学用药,规范根除

一旦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及时进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以免病情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二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其中大剂量二联疗法是近年来新推出的治疗方案,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青睐。

(一)大剂量二联疗法:副作用低、疗程短的 “新选择”

最新的临床指南指出,大剂量二联疗法(通常为质子泵抑制剂 + 阿莫西林)是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方案。该方案通过增加质子泵抑制剂和阿莫西林的剂量,提高胃内药物浓度,增强杀菌效果。与传统的四联疗法相比,大剂量二联疗法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副作用更低。四联疗法通常包含两种抗生素 + 质子泵抑制剂 + 铋剂,药物种类较多,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如腹泻、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等副作用;而二联疗法仅含两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少,副作用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其次,用药疗程缩短。传统四联疗法的疗程通常为 10-14 天,而大剂量二联疗法的疗程一般为 7-10 天,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用药负担,还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因漏服、停药导致治疗失败的风险。

不过,大剂量二联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对阿莫西林过敏、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之前使用过阿莫西林治疗失败的患者,需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二)四联疗法:传统有效的 “经典方案”

四联疗法是过去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案,由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和一种铋剂组成。该方案通过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尤其适用于感染程度较重、或存在耐药性的患者。

但四联疗法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药物种类多,副作用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可能因无法耐受副作用而中断治疗;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杆菌对部分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的耐药率逐渐上升,导致四联疗法的根除率有所下降。

(三)治疗后的复查:确认根除,避免复发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束后,都需要进行复查,以确认幽门螺杆菌是否成功根除。国内外临床共识均建议,治疗结束后至少停药 4-6 周,再进行复查,首选的复查方法仍是 C13 或 C14 呼气试验。若复查结果为阴性,说明幽门螺杆菌已成功根除;若结果为阳性,则表示治疗失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进行二次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按时按量服用,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

预防幽门螺杆菌:从生活细节入手,守护肠胃健康

预防是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肠胃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或外出就餐时,应主动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碗筷、共同夹取食物。使用公筷公勺能有效避免唾液交叉污染,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尤其是在家庭中,若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应严格实行分餐制,直至感染者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

(二)拒绝口对口喂饭,保护儿童健康

家长在照顾孩子时,要坚决拒绝口对口喂饭,也不要用嘴试食物温度后再给孩子吃。可以使用专门的餐具给孩子喂饭,或用手背、手腕内侧试食物温度,避免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碗筷、水杯等个人用品。

(三)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避免手部携带幽门螺杆菌。在外出时,若没有条件洗手,可使用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减少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四)做好餐具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家中的碗筷、勺子、盘子等餐具要定期进行高温消毒,可将餐具放入沸水中煮沸 10-15 分钟,或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在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厅,若对餐具的清洁消毒情况不放心,可使用开水烫洗餐具后再使用。

(五)保证饮食卫生,远离污染食物

饮用干净卫生的水,不喝生水,避免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蔬菜水果前,要彻底清洗干净,最好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多次,或使用果蔬清洗剂浸泡后再清洗,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等食物,肉类、海鲜要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以杀死食物中可能携带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虽然是胃里的 “不速之客”,且感染率高、危害大,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做好预防措施,一旦感染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就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健康风险。肠胃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从生活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习惯,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肠胃健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