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奶茶附赠的纸巾比杯子还厚,店员说‘待会儿就懂了’—— 果然喝完十分钟就往厕所冲。” 这条来自小红书的视频配文下,聚集了近万条评论,有人调侃 “这是奶茶界的‘通便快递’”,也有人吐槽 “喝出肠胃炎,这波营销代价太大”。2025 年秋,这场以 “肠道通畅” 为卖点的茶饮营销战,正将 3500 亿规模的新式茶饮市场推向争议的风口浪尖。

茶饮营销的 “厕所转向” 并非偶然。在经历了口感升级、原料比拼、跨界联名的白热化竞争后,头部品牌们发现传统赛道已趋饱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 3547.2 亿元,但增速已从巅峰时期的 20% 以上放缓至 6.4%。产品同质化严重到 “换个包装就能认错品牌” 的程度,迫使商家寻找新的流量突破口。
率先以 “硬核” 姿态撕开市场的是被称为 “酸奶爱马仕” 的 blueglass。这个靠 “窜稀营销” 黑红出圈的品牌,其 “畅” 系列产品明确标注 “高活性益生菌 + 膳食纤维” 成分,宣传语直指 “促进肠道蠕动”,甚至被网友戏称为 “厕所炸弹”。在小红书搜索 “blueglass”,近半数词条与 “拉肚子” 相关,这种直白到近乎粗鄙的营销,却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健康痛点。
很快,跟风者接踵而至。2 月,沪上阿姨推出 “PUPU 西梅” 系列,索性将毛绒马桶、厕纸造型的周边与产品捆绑销售;7 月,奈雪的茶 “畅畅小绿瓶” 以 “轻松通畅” 为标签低调上市,瑞幸则同步推出乳酸菌美式,用 “畅享轻腹担” 的标语暗示功效;8 月,茶颜悦色更推出 “加 0.99 元换购益生菌版饮品” 活动,覆盖近 70 款核心产品。
这些品牌深谙传播技巧:blueglass 主打 “高调明示”,其他品牌则采用 “默契暗示”。博主推荐时只需一句 “内部员工强推”“亲测有效”,便能在消费者间形成 “懂得都懂” 的传播效应。这种模糊化表达既规避了直接宣传功效的风险,又精准触达了目标群体,配合社交平台的 “窜稀奶茶榜”“通便攻略”,迅速制造出全民热议的话题。
这场营销战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23 年)》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达 4% 至 10%,按 14 亿人口估算,患者数量已超 5600 万,且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小红书上 “拉屎自由” 话题浏览量高达 3 亿,“一起来拉屎吧” 话题也突破 1.9 亿,年轻人对肠道健康的焦虑,正被商家转化为营销流量。
但流量狂欢的代价,是消费者的健康受损与信任崩塌。“从晚上七点拉到凌晨两点,不下 10 次”“喝完急性肠胃炎住院”,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 “通便茶饮” 的投诉量已超千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产品为追求 “立竿见影” 效果,可能违规添加刺激性成分,而多数品牌并未提供成分含量明细,也未标注适用人群与风险提示。
舆论质疑声中,主流媒体纷纷发声。新京报指出,商家将 “腹泻” 这种健康问题用 “窜稀” 等俚语娱乐化,既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容易模糊健康边界;澎湃新闻更直接批评,这种营销模糊了食品与保健品的界限,缺少风险警示,本质是拿消费者健康开玩笑。监管部门也已介入,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品牌因 “涉嫌虚假宣传” 正在接受调查。
事实上,“通便营销” 只是茶饮行业 “健康噱头” 乱象的冰山一角。blueglass 早有 “前科”:2021 年因宣称 “藻蓝蛋白酸奶能延缓衰老” 被罚 6 万元;2024 年推出含玛咖、鹿鞭的 “壮阳酸奶”,以 “18 禁” 包装搞低俗营销,最终被查处。此外,宣称 “瘦身” 的茶饮实际只做到了 “瓶身瘦”,主打 “养生” 的中药奶茶多数无 “健” 字号批文,部分产品热量甚至高于普通奶茶,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品牌正在透支消费者的健康信任。
为何明知风险仍有品牌铤而走险?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豆丁网《2025-2030 中国新式茶饮同质化突破报告》指出,当前行业 CR5(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仅为 25%,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中小品牌急于通过 “剑走偏锋” 抢占份额,而头部品牌为维持热度也被迫跟进。这种 “比谁更出格” 的竞争逻辑,让营销彻底偏离了产品本身。
但消费者的觉醒正在加速。在 “通便茶饮” 的讨论区,越来越多声音开始反思:“喝奶茶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遭罪”“健康从来不是营销噱头”。有调研显示,72% 的消费者表示 “不会再为功效噱头买单”,68% 认为 “产品品质比话题性更重要”。这或许能给行业敲响警钟:健康焦虑可以被关注,但不能被消费;营销可以创意出圈,但不能突破安全底线。
3500 亿茶饮市场的未来,不该系于厕所门口的纸巾上。当 “玩梗” 的新鲜感褪去,消费者最终会回归理性 —— 他们需要的是透明的成分标注、真实的产品品质,以及对健康的真诚关怀,而非刻意制造的话题与潜在的健康风险。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茶饮的本质是休闲饮品,与其在营销上剑走偏锋,不如在原料、工艺、口感上深耕细作。”
这场 “厕所营销战” 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消散:在流量与利益面前,品牌该如何守住底线?在同质化竞争中,行业该如何找到真正的突破方向?答案或许很简单:回归产品本身,尊重消费者健康,才是长盛之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