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96 岁的吴炳炎在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上挥拍接球,当 71 岁的 Debbie Leahy 站上 HYROX 极限挑战赛赛场,当成都马拉松 394 位 60 岁以上选手冲过 4 小时 50 分的达标线,人们忽然发现,“老年人” 的标签正在被彻底改写。曾经被 “养生茶”“保健枕” 定义的银发群体,如今正以翻单杠、举铁、跑马拉松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不仅重塑着自身的晚年生活,更搅动着一个规模近 9 万亿的银发经济市场,为体育产业开辟出全新赛道。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数据,为这场银发健身潮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2024 年,全国 60-79 岁老年人经常锻炼比例达到 26.1%,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参与率也有 14.7%,较十年前均提升超 10%。更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的运动选择早已跳出 “太极、广场舞” 的传统框架,转向更具挑战性的领域。网球场上,银发选手挥拍的力度不输年轻人;健身房里,“金刚芭比” 老奶奶举着哑铃练肌肉;匹克球馆内,退休大爷大妈组队对抗,笑声与球拍撞击声交织。
夏初的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近 2000 名选手参赛创下 30 年新高,其中 170 岁以上年龄组的男双比赛成为焦点 ——90 岁的周克搭档八旬 “小将”,与 96 岁的吴炳炎同台竞技。面对飞来的羽毛球,两位老人眼神锐利、脚步灵活,每一次精准回球都引来全场欢呼。他们用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运动的阻碍,反而能成为坚持的勋章。而在 2025 成都马拉松的赛道上,60 岁以上选手用脚步丈量城市,即便有人中途气喘吁吁,也从未停下脚步。对他们而言,这场比赛不是与他人的较量,而是对自我极限的突破,是向 “晚年就该休养” 的刻板印象发起的挑战。
银发族对运动的热情,更直接体现在消费选择上。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银发族消费报告》显示,相比泡酒药材、党参、菊花决明子茶等传统保健品,银发群体更愿意为运动买单。球类运动相关产品市场增长率远超保健品类,其中匹克球拍交易额直接翻 10 倍,壶铃、夹腿器、单杠、跳绳机等健身器材增长率均超 2 倍。高尔夫模拟器、羽毛球蒸球机等专业装备也成了老年人家中的 “新宠”。这一变化背后,是银发群体消费观念的彻底转变:他们不再执着于 “防病养生”,而是追求 “运动享寿”,渴望通过汗水获得身体机能的 “康寿”,以及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快乐。

然而,这场蓬勃的银发健身潮,却撞上了商业健身房的 “年龄壁垒”。截至 2024 年末,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 3.1 亿,占总人口 22%,其中 60-69 岁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过半,他们时间充足、健康基础良好,却普遍被健身房拒之门外。全球健身行业普遍将 “年龄门槛” 设为 60-65 岁,“不能办卡”“需现场体能测试”“要签免责协议” 等规定,像一道道鸿沟,让满怀热情的老年人望而却步。
面对这一困境,各国开始探索适合银发群体的健身模式。美国推出 Silver Sneakers 项目,联合当地健身机构,为 65 岁及以上、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专属课程;新加坡多家健身房开设老年训练团课,并配备专业教练指导;日本连锁健身房 Curves 更是精准定位中老年女性,打造无压力的健身环境,门店数量超 2000 家。这些案例证明,只要贴合需求,银发健身市场潜力巨大。
在中国,无法进入商业健身房的老年人,主动解锁了 “全域健身” 新地图。家里的阳台成了瑜伽练习区,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旁总有排队锻炼的老人,公园的空地上,羽毛球、太极、健步走队伍随处可见。十年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使用率增长 8.5%,公园健身场地利用率提升至 9.0%,这些数据不仅见证了城市基建的完善,更凝聚着银发族对运动的热爱。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调研显示,53.6% 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心理、改善情绪、拓展社交 —— 他们要的不只是长寿,更是有质量、有社交、有快乐的晚年生活。
随着银发健身需求升级,体育消费市场也迎来 “无龄化” 变革。沙利文《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25 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9 万亿元,到 2030 年,老年体育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8000 亿元。这块 “香饽饽” 吸引着各大品牌入局,且纷纷摒弃 “敬老、防衰” 的传统营销思路,转向 “无龄感” 表达。
lululemon 先后邀请 78 岁健身达人 Joan MacDonald、61 岁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拍摄广告,镜头里的她们活力满满,展现着 “人生任何阶段都充满可能” 的态度;斯凯奇官宣梁朝伟为亚太区代言人,让影帝脚踩 “闪穿系列” 鞋款,传递 “从容自在” 的生活理念。这些品牌不再强调 “老年专属”,而是让银发模特演绎经典产品线,放大产品的舒适、便捷与美观。正如一位 72 岁的网球爱好者所说:“我买运动服不是要‘老年人款式’,而是要穿得好看、动得舒服,和年轻人一样。”
如今的银发族,早已跳出 “老年产品必须防摔抗衰” 的认知,转向 “功能与风格兼具” 的消费逻辑。他们不再满足于被贴上 “老人鞋” 标签的产品,而是追求专业运动装备 —— 跑步鞋要轻便减震,羽毛球拍要手感舒适,运动服要透气有型。这种消费觉醒,本质上是对平等尊重的追求:他们不想被特殊对待,只想被当作 “运动爱好者”,在运动中找到自我价值,享受与年龄无关的快乐。
对体育产业而言,银发经济不是简单的 “产品改尺寸、加防滑”,也不是 “回避年龄风险” 的一刀切拒绝,而是需要真正走进银发群体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精神诉求与功能需求。比如,健身房可以开设老年专属课程,配备懂老年人体质的教练;运动品牌可以研发兼顾支撑性与时尚感的装备;社区可以完善公共健身设施,组织老年运动社群。当行业从 “适老” 转向 “共生”,才能真正抓住这波银发健身潮的机遇。
从养生到健身,从 “被动养老” 到 “主动享老”,银发群体正在用运动改写晚年的意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年龄从不是人生的 “终点线”,而是可以随时开启新赛道的 “起跑线”。而对体育产业来说,读懂这群 “高能量老年人” 的需求,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增长点 —— 毕竟,当 3 亿人开始为热爱的运动买单,这场银发健身潮,终将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