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元 “中式恰巴塔” 爆火:烘焙圈抄作业餐饮,能逃昙花一现宿命?

北京国际面包节的入口处,贵州酸汤牛肉恰巴塔的摊位前始终排着蜿蜒的长队,鲜亮的汤汁浸润着坑洼的面包外皮,与隔壁的贵州冰浆形成奇妙的味觉组合,消费者平均要等待 40 分钟才能抢到这份单价 49 元的 “烘焙版烧饼夹肉”。在抖音 #恰巴塔 7.8 亿次播放量的加持下,这款被戏称为 “拖鞋面包” 的意大利传统面包,正以 “万物皆可夹” 的姿态,成为 2025 年烘焙圈最炙手可热的顶流。

恰巴塔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踩准了三重消费趋势的节点。其貌不扬的外形恰恰契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捧的 “松弛感”,不规则的褶皱与坑洼表皮打破了精致烘焙的刻板印象,意大利语中 “拖鞋” 的本义反而成了其独特的身份标签。更关键的是其产品特性与健康需求的高度匹配 —— 仅用面粉、水、盐、酵母和少量橄榄油制成的配方,完美贴合了消费者对 “清洁标签” 的追求,90% 的超高含水量带来的酥脆外皮与湿润内里,既保留了浓郁麦香,又比法棍更显轻盈。桃李面包等品牌早已嗅到商机,推出的芝士菠菜玉米、梅干菜香肠等风味恰巴塔,凭借 80 克的便携分量,成为 Z 世代通勤轻食的热门选择。

真正让恰巴塔突破圈层的,是烘焙人对 “在地化创新” 的精准把握。当面包主食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 英敏特数据显示中国三分之一消费者每日至少购买一次烘焙食品,消费时段已覆盖全天 —— 恰巴塔强大的食材包容度恰好找到了用武之地。售卖钵钵鸡恰巴塔的摊主一语道破玄机:“这种面包本身风味清淡,疏松多孔的结构能锁住汤汁又不软烂,和任何食材搭配都不违和。” 从新疆辣皮子牛肉到川味钵钵鸡,烘焙师们将经过市场验证的餐饮风味体系,直接移植到面包载体上,既降低了创新成本,又快速击中了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这场 “烘焙学餐饮” 的创新浪潮,背后是千亿赛道的激烈角逐。2025 年中国烘焙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1160 亿元,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 33.8 万家,但其中近五成品牌门店数不足 30 家,中小品牌急于通过爆品突围。恰巴塔的走红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以健康基底为锚点,用餐饮风味做增量,借社交传播破圈。就像此前的黄油年糕,从南通工作室的小众尝试到全行业追捧,爆品逻辑早已被市场验证。

但热闹背后,同质化的隐忧已然显现。当 “万物皆可恰巴塔” 成为行业口号,几乎所有烘焙店都推出了类似产品,从馅料搭配到宣传话术高度雷同。有消费者吐槽:“上周在三家店买的酸汤牛肉恰巴塔,味道没差别,价格倒都看齐 49 元”。这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跟风模仿,正是此前脏脏包、舒芙蕾等爆品快速陨落的症结 —— 当新鲜感褪去,没有壁垒的产品终将被市场淘汰。

破局的关键,在于从 “简单嫁接” 走向 “深度适配”。杭州原野甜品的黄油年糕给出了启示:为适配本地口味,团队将原料升级为百元 / 公斤的 AOP 发酵黄油,降低糖分比例,通过数十次调试形成独特口感,甚至精确到 “每模具涂 2 克黄油” 的细节把控,这种匠心打造的差异化成了品牌护城河。恰巴塔的创新同样需要如此:针对早餐场景可开发 “溏心蛋 + 香菇酱” 的快捷款,适配健身需求推出 “鸡胸肉 + 羽衣甘蓝” 的低脂版,结合地域特色打造 “折耳根 + 糟辣椒” 的限定款,让产品真正嵌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

供应链升级与原料创新则是更长远的竞争力。2025 年冷冻烘焙市场规模预计达 250 亿元,优质原料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关键,蒙牛等企业已实现马斯卡彭奶酪国产化,为烘焙创新提供支撑。部分品牌已开始尝试用本土杂粮粉制作恰巴塔基底,或添加党参、茯苓等药食同源食材,既契合健康趋势,又强化了中式特色,这种从源头创新的做法,远比馅料混搭更具生命力。

新中式烘焙的崛起,更给出了文化赋能的新方向。从扬州市中医院热销的药膳面包到贵州医科大学的折耳根面包,年轻人对融入传统文化的烘焙产品展现出极高热情。恰巴塔的 “中式改造” 不应止步于风味移植,更可在发酵工艺中融入中式面点技法,或在外形设计上借鉴传统纹样,让这款意大利面包真正成为承载中式饮食文化的载体。

49 元的恰巴塔之所以能让年轻人甘愿排队,本质上是他们为健康需求、味觉体验与文化认同付费。当烘焙圈的 “抄作业” 从表面的风味嫁接,深入到场景适配、工艺升级与文化赋能的层面,恰巴塔或许能跳出爆品周期律,成为像吐司、可颂一样的经典品类。毕竟,烘焙创新的终极答案,从来不是制造短暂的社交热点,而是打造真正被消费者需要的日常美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