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茶火锅凭借 “火锅 + 茶” 的新奇组合,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掀起排队狂潮。北京壶・茶馆火锅晚间排队两三小时成为常态,上海卿庭・成都鲜货火锅周末排队峰值直逼 600 桌,苏州、武汉、南京等地的茶火锅品牌也纷纷凭借 “茶里茶气” 的特色,跻身当地热门餐饮榜单。然而,短短数月后,这场看似火热的餐饮风潮却显现出降温迹象,不少门店排队人数锐减,甚至出现客流下滑的情况。茶火锅,为何在短暂爆火后就面临 “过气” 危机?

爆火:踩中健康与情绪消费双风口
茶火锅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当下餐饮消费的两大核心风口 —— 健康需求与情绪价值。
从健康层面来看,茶火锅完美解决了传统火锅的 “痛点”。川渝传统牛油火锅虽香辣过瘾,但油腻感强,长期食用易让人产生 “上火” 困扰。而茶火锅将老鹰茶、龙井、普洱等茶叶融入锅底,茶叶中的茶多酚不仅能中和牛油的油腻,还自带清热解腻的特性,恰好契合了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正如北京壶・茶馆火锅墙上的 slogan 所言:“吃辣不上火,茶香解油腻”,简单一句话便戳中了众多食客的需求。此外,茶火锅品牌普遍主打 “鲜货食材”,卿庭・成都鲜货火锅的鲜猪血、毛肚、鸭肠,苏见山・苏式山野茶火锅的山野鲜蔬,都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到食材的新鲜与健康,进一步强化了 “健康火锅” 的品类认知。
从情绪价值层面来说,茶火锅打造了 “超出预期” 的用餐体验。在产品设计上,茶火锅品牌深谙年轻消费者的 “打卡心理”,推出了一系列高颜值、强话题性的菜品。壶茶馆的 “手剥山竹茉莉雪”,以新鲜山竹为容器,搭配茉莉茶香的甜品,清新造型一经推出便刷屏社交平台;共炉・茶汤火锅局的 “普罗旺斯番茄蜜肉”,将肉质包裹在完整番茄中,既保证了食材的鲜嫩,又极具视觉冲击力。在门店场景营造上,茶火锅品牌更是下足了功夫。共炉・茶汤火锅局融合工业侘寂风与绿植,打造出充满自然野趣的用餐空间;苏见山・苏式山野茶火锅则以江南园林为灵感,让食客在品尝火锅时,仿佛置身于雅致的园林之中。这种 “好吃又好拍” 的场景化体验,满足了年轻人社交分享的需求,也让茶火锅成为朋友聚会、情侣约会的热门选择。
与此同时,头部连锁品牌的入局也为茶火锅的爆火 “添了一把柴”。今年 4 月,湊湊火锅推出 “龙井清润茶香锅”,借助自身成熟的品牌影响力和门店网络,让更多消费者接触到茶火锅品类;季季红火锅联合淳茶舍推出 “春茶火锅”,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茶火锅的品类声量。头部品牌的加持,不仅提升了茶火锅的市场关注度,也让更多中小品牌看到了品类潜力,纷纷入局分食 “蛋糕”。
降温:三大硬伤暴露品类短板
然而,随着新鲜感褪去,茶火锅的品类短板逐渐暴露,排队热潮也随之降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前茶火锅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三个核心问题:味觉记忆点缺失、性价比失衡、创新同质化。
味觉记忆点缺失,是茶火锅最致命的硬伤。虽然茶火锅主打 “以茶入锅”,但在实际体验中,茶汤的香气和风味往往被麻辣锅底掩盖。不少消费者反馈,“吃的时候只觉得辣,吃完了才隐约尝到一点茶香”“除了菜单上写着‘茶火锅’,吃起来和普通麻辣火锅没太大区别”。相较于清汤火锅的鲜美、番茄火锅的酸甜、寿喜烧的浓郁,茶火锅未能形成独特且鲜明的味觉标签。更关键的是,部分品牌为了突出 “茶元素”,过度追求形式感,比如在锅底中加入大量茶叶装饰,却忽略了茶汤与食材的搭配逻辑。例如,用清香型的绿茶搭配重口味的内脏类食材,不仅无法提升食材风味,反而会产生苦涩的违和感,让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大打折扣。
性价比失衡,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复购意愿。受限于 “鲜货食材” 和 “场景营造”,茶火锅的客单价普遍偏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茶火锅的人均消费基本在 120-150 元之间,远高于火锅品类 77.4 元的平均人均消费。然而,高价并未带来与之匹配的价值感知。一方面,茶火锅的锅底成本其实低于传统牛油火锅(茶汤替代部分牛油,成本可降低 10%-15%),但部分品牌却将 “茶元素” 作为溢价理由,锅底价格比普通牛油锅高出 20%-30%;另一方面,高颜值的 “网红菜品” 往往分量较小,比如 “手剥山竹茉莉雪” 一份仅有 3-4 个山竹,售价却高达 58 元,让消费者觉得 “华而不实”。在理性消费趋势下,消费者越来越看重 “物有所值”,过高的客单价和失衡的性价比,使得茶火锅难以吸引消费者重复到店。
创新同质化,则让茶火锅陷入了 “内卷” 困境。从产品来看,几乎所有茶火锅品牌都推出了 “茶香毛肚”“乌龙千层肚”“抹茶鸭肠” 等类似菜品,甚至连菜品名称都高度相似;从场景来看,“山野风”“园林风” 成为茶火锅门店的主流设计风格,共炉、碳山河、苏见山等品牌的门店装修如出一辙,难以形成差异化记忆。这种 “千店一面” 的创新模式,不仅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品牌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当所有品牌都在比拼 “颜值” 和 “噱头”,而非 “口味” 和 “品质” 时,整个品类便会陷入 “同质化陷阱”,最终被市场淘汰。
破局:从 “网红” 到 “长红” 的三大路径
面对 “爆火即降温” 的困境,茶火锅要想实现从 “网红” 到 “长红” 的跨越,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营销包装,而需从产品、运营、定位三个维度进行深度革新。
深耕产品:打造 “不可替代” 的味觉核心。茶火锅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归到 “味道” 本身。品牌需要深入研究茶叶与食材、锅底的搭配逻辑,让 “茶香” 真正融入火锅的味觉体系。例如,针对不同口味的锅底选择适配的茶叶:麻辣锅底可搭配陈香的普洱,中和辣度的同时增添醇厚感;清汤锅底可搭配清香的龙井,提升汤底的鲜爽度;番茄锅底可搭配果香的红茶,丰富酸甜口感的层次。同时,要避免过度追求 “茶元素” 的形式感,转而聚焦 “茶” 的实用价值,比如研发 “茶卤食材”(用茶汤卤制的牛肉、鸭掌)、“茶味蘸料”(加入茶粉的香油碟、干碟),让 “茶香” 渗透到用餐的各个环节,形成独特的味觉记忆点。此外,还需优化食材的性价比,在保证新鲜的前提下,通过集中采购、供应链优化等方式降低成本,推出 “高性价比套餐”,吸引更多消费者尝试和复购。
精细化运营:平衡 “体验感” 与 “成本控制”。茶火锅的场景营造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优势,但不能成为 “成本负担”。品牌需要在 “体验感” 与 “成本控制” 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装修导致成本高企。例如,可通过 “轻装修重装饰” 的方式打造场景,用绿植、茶具、灯笼等低成本元素营造 “茶火锅” 的氛围,而非大规模的硬装改造;在服务上,减少不必要的 “仪式感”(如复杂的茶汤冲泡流程),转而聚焦 “高效贴心” 的基础服务,比如及时加汤、主动推荐菜品搭配等。同时,要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线上预约、会员体系、社群营销等方式,提高门店的翻台率和消费者的复购率。例如,推出 “会员专属茶底”“生日免费茶点” 等福利,增强消费者的粘性;通过社群分享 “茶火锅食材搭配技巧”“茶叶知识” 等内容,提升品牌的专业度和好感度。
精准定位:聚焦 “细分客群” 与 “区域市场”。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茶火锅很难像传统火锅那样实现 “全国扩张”,更适合走 “小而美” 的区域化、精细化路线。品牌需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客群,避免 “泛人群” 定位。例如,可聚焦 “年轻家庭客群”,推出 “亲子茶火锅套餐”(搭配不辣的茶底、儿童专属茶点),打造 “健康、温馨” 的用餐场景;或聚焦 “年轻女性客群”,推出 “低脂茶火锅”“茶味甜品组合”,满足其 “爱美、怕胖” 的需求。在区域选择上,可优先布局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社区,以及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如杭州、苏州、成都),利用区域市场的消费潜力和文化认同,逐步积累品牌势能。待在区域市场形成稳定的口碑和运营模式后,再考虑通过 “加盟”“合作” 等方式进行适度扩张,避免盲目铺店导致资源浪费。
餐饮创新需 “表里如一”
茶火锅的兴衰,为整个餐饮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餐饮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 “噱头”,而需 “表里如一”—— 既有吸引消费者的外在形式,更有支撑品牌长期发展的内在核心(味道、品质、性价比)。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网红效应” 只能带来短暂的流量,唯有深耕产品、精细化运营、精准定位,才能让品牌在市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对于茶火锅而言,“茶香” 是否能飘得更久,关键在于能否摆脱 “网红思维”,回归餐饮的本质。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排队热度和社交话题,而忽略了消费者对 “好吃、实惠、放心” 的核心需求,那么即便短期内能吸引大量客流,最终也会被市场抛弃。反之,若能以 “产品为核、体验为翼”,不断优化口味和服务,茶火锅或许能在火锅细分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真正的 “长红品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