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生命最坚实的底色

读《槽边往事》中 “人格高于其它” 的论述,像在喧嚣尘世中听到一声清醒的叩问。作者从对人群的分类偏好,到个人归属崩塌后的认知重构,最终提炼出 “人格至上” 的生活智慧,这不仅是个人的顿悟,更像是对当下浮躁人际关系的一剂良方。在观点易变、立场摇摆的时代,人格才是藏在所有表象之下,真正定义一个人的核心。

我们总习惯用各种标签给人 “贴身份”,仿佛手里有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都对应着一套分类标准。有人按智识水平分,把人划成 “逻辑清晰的精英” 和 “头脑混沌的庸人”;有人按兴趣爱好分,将同好归为 “精神同类”,把异趣者视作 “圈子外人”;还有人按立场观点分,支持某类观点就是 “战友”,反对就是 “对手”。这些分类像一张无形的网,把鲜活的人框进固定的格子里,也让我们自己困在 “找同类” 的执念中。

我曾经也深陷这样的执念。大学时,我因喜欢小众文学,便和同样热爱的同学组成小团体。我们会一起批判流行小说 “没深度”,嘲笑喜欢网络爽文的同学 “没品味”,甚至会因为有人对我们推崇的作家提出不同看法,就立刻将其排除在 “同类圈” 外。那时的我,把 “文学品味” 当作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核心标准,觉得和 “同类” 在一起,才能获得精神共鸣。直到毕业多年后,一次意外生病住院,我才彻底打破了这种认知。

当时我独自在外地工作,住院需要人帮忙照看。我最先想到的,是大学时那个和我 “文学品味高度契合” 的同学,我以为他会第一时间赶来。可我给他发消息后,他却以 “工作太忙”“手头有重要项目” 为由推脱,之后便很少回复我的消息。反而是当年被我们嘲笑 “没品味”、喜欢看网络爽文的另一个同学,在得知我住院后,当天就请假赶过来。他不仅帮我办理各种手续,还每天下班后煲汤送到医院,陪我聊天解闷。他从不说什么漂亮话,只是默默做着琐碎的事 —— 帮我倒温水、整理病床、排队取药。那段时间,我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突然意识到,曾经我用来划分人群的 “文学品味”,在真正的困境面前,竟如此苍白无力。

后来我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看似 “标签光鲜” 的人,在关键时刻往往靠不住。我认识一位职场上的 “精英”,他逻辑缜密、谈吐不凡,每次开会都能提出深刻的观点,深受领导器重。很多人都愿意和他拉近关系,觉得和这样的人交往能 “学到东西”。可去年公司遇到危机,需要团队一起扛压力时,他却为了自保,把责任推给了一起合作的同事,甚至伪造证据 “甩锅”。而另一位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同事,却主动承担了额外的工作,帮大家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原来,那些我们以为重要的 “能力”“观点”“身份”,在利益和责任面前,很容易变得脆弱不堪,只有人格,才是一个人最可靠的 “底牌”。

疫情期间,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有人在朋友圈慷慨激昂地发表 “正能量” 言论,批判别人 “不够团结”,可当邻居需要借一点口罩时,他却找各种理由拒绝;有人平时被大家调侃 “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却默默联系渠道,给社区里的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那些在朋友圈里表演 “立场正确” 的人,在现实的考验中露出了自私的本性;而那些被贴上 “落后” 标签的人,却用行动诠释了人格的温度。就像《槽边往事》中说的,当你真有困难时,那些 “聪明的、理性的、有品味的” 朋友可能不会伸手,而那些你平时看不上的人,却会本能地帮你一把。

更让人唏嘘的是,很多时候伤害我们最深的,恰恰是我们曾经认定的 “同类”。因为 “同类” 之间,知道彼此的软肋和在意的东西,一旦产生利益冲突或观点分歧,“背刺” 起来往往更精准、更伤人。我有个朋友,曾经和合伙人因为 “理念一致” 共同创业,两人一开始默契十足,互相称对方是 “最懂自己的战友”。可后来公司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合伙人不仅偷偷转移了公司资产,还到处散布谣言,抹黑我朋友的人品。那些曾经用来证明 “志同道合” 的观点和理念,在利益的扭曲下,反而变成了伤害彼此的武器。

反观那些人格高尚的人,他们从不会被标签或立场束缚。他们可能没有光鲜的身份,没有深刻的理论,甚至没有和你一致的观点,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善良和原则。他们会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在你迷茫时给予真诚的建议,在利益面前坚守底线。和这样的人相处,你不用刻意迎合,不用伪装自己,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你的 “标签”,而是你真实的样子。

如今,我也渐渐学会了抛开 “分类思维”,用更真诚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我不再因为一个人喜欢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就疏远他,也不再因为一个人有不同的观点就否定他。我认识了一位喜欢传统戏曲的老人,一开始我对戏曲毫无兴趣,但和他相处久了,我发现他不仅对戏曲有独到的理解,还特别热心肠,经常帮社区里的年轻人解决生活难题。我也认识了一位和我政治观点不同的同事,虽然我们偶尔会为了某些话题争论,但我发现他工作认真负责,对朋友重情重义,遇到困难时从不推诿。

原来,当我们放下对 “同类” 的执念,不再用标签去定义他人时,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颗多面的钻石,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有人可能在观点上和你不同,但在人格上却值得尊重;有人可能性格上有瑕疵,但在行动上却充满善意。那些曾经被我们归为 “异类” 的人,其实都有着可爱又鲜活的一面。

“人格高于其它”,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在这个充满标签和分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守住内心的底线,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同时,也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不被观点、立场或身份迷惑,去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因为只有人格,才是生命最坚实的底色,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可靠的连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