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预包装食品让人目不暇接。从早餐的牛奶面包,到零食柜里的薯片饼干,再到餐桌上的酱油醋,几乎每一种食品都带着一张 “身份证”—— 预包装食品标签。这张看似普通的标签,实则是守护我们健康的 “隐形防线”。它不仅承载着食品的核心信息,更是我们合理选择食品、管理饮食健康的重要依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的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一系列关键信息,而学会解读这些信息,能让我们在饮食选择上避开陷阱,拥抱更健康的生活。

食品名称:别被 “华丽包装” 迷惑,认准 “真实身份”
食品名称是标签的 “脸面”,却也是最容易被消费者忽略的细节。很多时候,商家会用华丽的宣传语包装食品名称,比如 “XX 风味饮料”“XX 营养麦片”,但真正能反映食品本质的,是标签上 “能够体现真实属性” 的名称。根据规定,食品名称必须准确、清晰,让消费者一眼就能判断出食品的类别,避免产生误解。
举个常见的例子,“巧克力” 和 “代可可脂巧克力” 虽然只有三字之差,成分和营养价值却天差地别。真正的 “巧克力” 以可可制品为主要原料,含有丰富的可可固形物,口感醇厚且带有可可特有的香气;而 “代可可脂巧克力” 则以代可可脂为主要原料,这种成分虽然能模拟巧克力的口感,却缺乏可可的营养,甚至可能含有对健康不利的反式脂肪酸。如果消费者不仔细看食品名称,很容易被 “巧克力” 的宣传误导,花了高价却买到营养价值大打折扣的产品。
再比如 “纯果汁” 和 “果汁饮料”,前者要求果汁含量不低于 100%,几乎保留了水果中的大部分营养;后者的果汁含量可能只有 10% – 50%,其余多为水、糖、香精等添加剂。若仅凭 “果汁” 二字选择,很可能会摄入过多不必要的糖分。因此,在挑选食品时,第一步就要聚焦食品名称,抛开花哨的宣传词汇,认准能体现真实属性的核心名称,这是做出健康选择的基础。
配料表:读懂 “排序密码”,看穿食品 “真面目”
如果说食品名称是 “身份证” 上的姓名,那配料表就是 “身份档案”,详细记录了食品的 “组成成分”。很多消费者拿到食品后,很少会主动查看配料表,殊不知,这里藏着判断食品优劣的关键 “密码”—— 配料排序规则。根据国家标准,配料表中的成分必须按照 “加入量递减顺序” 标示,也就是说,排名越靠前的配料,在食品中的含量就越高;只有加入量小于 2% 的配料,才可以在配料表末尾以任意顺序排列。
掌握这个规则,我们就能轻松避开很多 “健康陷阱”。比如挑选酸奶时,优质的酸奶配料表中,“生牛乳” 通常会排在第一位,后续才是发酵菌种、少量糖等;而有些打着 “风味酸奶” 旗号的产品,配料表第一位却是 “水”,接着是白砂糖、乳粉、香精等,这类产品的营养价值远不如生牛乳为主要原料的酸奶,长期饮用还可能摄入过多糖分。
除了关注配料排序,还要留意 “特别强调成分” 的标注。如果食品标签上用文字、图片等形式突出宣传某一种成分,比如 “富含膳食纤维”“添加胶原蛋白”,那么按照规定,必须在标签上明确标注该成分的添加量或含量。这一点能有效防止商家 “夸大宣传”,比如某款声称 “高钙饼干” 的产品,若没有标注钙的具体含量,消费者就无法判断其钙含量是否真的高于普通饼干,此时就需要谨慎选择。
另外,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不容忽视。所有用于食品加工的添加剂,都必须在配料表中 “真实、准确” 标示,不能使用模糊的 “复合添加剂” 等字样。比如防腐剂 “山梨酸钾”、甜味剂 “三氯蔗糖”、色素 “柠檬黄” 等,都要一一列出。虽然合规的食品添加剂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了解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摄入量,尤其是对添加剂敏感的人群。
日期与贮存:别只看 “生产日期”,贮存条件同样关键
“生产日期” 和 “保质期” 是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最关注的信息之一,大家通常会习惯性地选择生产日期较近、保质期较长的产品。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食品的保质期并非 “固定不变”,它的前提是 “符合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也就是说,即使在保质期内,如果没有按照要求存放食品,也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影响健康。
国家标准对食品贮存条件的标注有严格要求,常见的贮存条件包括 “常温保存”(一般指 10 – 30℃)、“冷藏保存”(0 – 4℃)、“冷冻保存”(-18℃以下)、“避光保存”“密封保存” 等。不同的食品对贮存条件的要求差异很大,比如鲜奶、酸奶、冷藏肉制品等,必须在 0 – 4℃的冷藏环境下存放,若长时间在常温下放置,细菌会快速繁殖,导致食品变质;而饼干、薯片等膨化食品,需要密封、避光保存,否则容易受潮变软,影响口感和品质。
举个典型的例子,某款芝士片的标签上标示 “贮存条件:0 – 4℃冷藏,保质期 6 个月”,这意味着只有在 0 – 4℃的环境中,芝士片才能在 6 个月内保持品质;如果将其放在常温下,可能短短几天就会发霉变质。因此,购买食品后,不仅要在保质期内食用,还要第一时间按照标签上的贮存条件存放,尤其是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从超市回家的路上要注意保温,到家后及时放入冰箱。
值得关注的是,一项重要的新规即将实施:自 2027 年 3 月 16 日起,所有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必须直接标示为 “到期日(年、月、日)”,不再需要消费者自行计算。这一变化将极大地方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和不擅长计算的人群,有效避免因 “算错保质期” 导致误食过期食品的风险。比如之前标注 “生产日期 2025 年 9 月 24 日,保质期 30 天” 的食品,2027 年后会直接标注 “到期日:2025 年 10 月 24 日”,消费者一眼就能判断食品是否过期,进一步保障了饮食安全。
致敏提示与警示:过敏人群的 “救命信号”,人人都该留意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 2% – 4% 的成年人和 6% – 8% 的儿童存在食物过敏情况。对于过敏人群来说,误食含有致敏物质的食品,可能会引发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食品标签上的 “致敏物质提示”,就是预防食物过敏最直接、最有效的 “救命信号”。
根据 2027 年 3 月 16 日即将实施的新规,当预包装食品使用 “八大类高致敏食品及其制品” 作为配料时,企业必须在标签上进行明确提示。这八大类高致敏食品包括:含麸质的谷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等)、甲壳纲类(如虾、蟹、龙虾等)、鱼类(如三文鱼、鳕鱼、带鱼等)、蛋类、花生、大豆、乳类(如牛奶、羊奶等)、坚果(如杏仁、核桃、腰果等)。提示方式有两种:要么在配料表中用加粗、下划线等方式突出标示致敏成分,要么在配料表下方单独设置 “致敏物质提示语”,比如 “本产品含有小麦、大豆和乳成分,过敏者慎食”。
这一规定对过敏人群来说意义重大。比如对花生过敏的儿童,在选择零食时,只要看到标签上的致敏提示,就能快速判断是否适合食用,避免误食风险。而对于非过敏人群,了解致敏提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身边的过敏者,比如购买家庭共用的食品时,留意是否含有家人过敏的成分,减少潜在风险。
除了致敏物质提示,部分食品标签上还会标注 “不适宜人群”“食用限量” 等警示语。比如婴幼儿配方食品会标注 “不适宜 3 岁以上儿童食用”,营养补充剂会标注 “每日食用不超过 2 片”,这些警示语是基于食品的特性和适用人群制定的,消费者也应严格遵守。比如过量食用某些营养补充剂,可能会导致营养素超标,反而对健康造成负担;给婴幼儿食用不适宜的食品,则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营养成分表:解锁 “营养密码”,科学搭配膳食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而营养成分表就是解读食品营养的 “钥匙”。根据国家标准,目前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必须强制标示 “五大核心营养素”: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自 2027 年 3 月 16 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将正式实施,届时 “饱和脂肪(酸)” 和 “糖” 也将被纳入强制标示范围,企业还可以自愿标示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的含量。
学会解读营养成分表,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选择食品,合理搭配膳食。营养成分表通常会先标示 “每 100 克 / 100 毫升食品” 或 “每份食品” 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再标注 “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其中,NRV% 是关键指标,它代表的是该食品中每 100 克(或 100 毫升、每份)营养素的含量,占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比如某款牛奶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 “每 100 毫升蛋白质含量 3.0 克,NRV% 为 5%”,这意味着喝 100 毫升该牛奶,就能满足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 5%。
利用 NRV%,我们可以轻松判断食品的营养密度。以钠含量为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 2000 毫克(约等于 5 克食盐)。如果某款酱油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 “每 10 毫升钠含量 600 毫克,NRV% 为 30%”,那么每次用 10 毫升酱油,就已经摄入了每日推荐钠摄入量的 30%,后续烹饪时就需要减少盐的用量,避免钠摄入超标。
对于需要控制体重、血糖、血脂的人群来说,营养成分表更是 “饮食指南”。比如减肥人群可以关注能量和脂肪含量,选择低能量、低脂肪的食品;糖尿病患者则要重点查看糖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避免选择高糖食品;高血脂患者需要留意饱和脂肪含量,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此外,2027 年新增的 “糖” 强制标示要求,能让消费者更清晰地了解食品中添加糖的含量,有助于控制添加糖的摄入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 10%,最好低于 5%,明确的糖含量标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养成 “看标签” 习惯,把健康握在手中
预包装食品标签上的每一项信息,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食品名称到配料表,从日期贮存到致敏提示,再到营养成分表,这些看似繁琐的文字和数字,实则是保障我们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的 “重要武器”。随着 2027 年一系列食品标签新规的实施,标签信息将更加清晰、直观、易懂,为消费者提供更有力的健康支持。
养成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其实并不复杂。在购买食品时,只需多花几十秒时间,重点查看配料表的排序、营养成分表的 NRV%、保质期和贮存条件,以及致敏物质提示,就能帮助我们避开不健康的食品,选择更适合自己和家人的产品。尤其是对于有老人、儿童、孕妇或过敏人群的家庭,读懂食品标签更是守护家人健康的 “必修课”。
健康的饮食,从读懂食品标签开始。让我们拿起这把 “健康钥匙”,在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做出明智选择,把健康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