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打鼾星人” 爱上睡眠科技:年轻人用呼吸机改写 “越睡越累” 的夜晚

凌晨一点,26 岁的互联网运营张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没有立刻躺下,而是熟练地从床头柜拿起一个白色的便携箱,取出巴掌大小的呼吸机主机,连接好柔软的鼻罩后轻轻戴在脸上。按下开机键,机器发出微弱的气流声,几分钟后,她便进入了深度睡眠。这是张悦使用家用呼吸机的第三个月,曾经被 “越睡越累” 困扰的她,如今终于找回了高质量睡眠的感觉。

“以前总觉得晚上睡够了 8 小时,白天却还是昏昏沉沉,开会时忍不住走神,喝咖啡都救不了。” 张悦回忆道,直到一次体检,医生建议她做睡眠监测,才确诊为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拿到报告时我很惊讶,原来那些夜里的打鼾和突然的憋气,就是让我白天没精神的元凶。” 佩戴呼吸机后,张悦明显感觉到变化,“现在早上醒来不头晕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连同事都说我状态好了很多。”

在如今的城市里,像张悦这样主动选择家用呼吸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曾经,呼吸机在大众印象里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 “专属设备”,与 “重病”“老年人” 紧密绑定,如今却悄然走进年轻人的卧室,成为他们对抗睡眠问题的 “秘密武器”。这场睡眠场景的变革背后,是年轻人对睡眠健康的重视,更是家用医疗科技的快速迭代。

“越睡越累” 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我以前总调侃自己‘头一沾枕头就睡着’,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信号。”29 岁的程序员陈昊说。因为长期熬夜赶项目,他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不仅打鼾声越来越响,还经常在夜里突然惊醒。直到一次加班时,他因为过度疲劳差点在电脑前睡着,同事提醒他 “是不是睡眠有问题”,他才去医院做了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血氧饱和度最低时只有 80%。

“医生说,长期睡眠中缺氧,不仅会导致白天嗜睡,还可能影响记忆力,严重的话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 陈昊这才意识到,“越睡越累” 不是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使用家用呼吸机,“现在每天早上醒来,感觉大脑很清醒,再也没有那种‘没睡够’的沉重感了。”

这样的案例在医院越来越常见。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中,有 48.5% 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其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主要问题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赵琳介绍,近年来科室接诊的年轻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占比从五年前的 15% 提升到现在的 30%,其中超过六成与体重超标有关。

“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导致体重超标。而肥胖会使咽腔变窄、舌根部后坠,在睡眠时容易堵塞气道,引发呼吸暂停。” 赵琳解释道。除此之外,长期熬夜、睡前刷手机、饮酒等习惯,也会加重睡眠呼吸问题。“熬夜会让咽喉部肌肉在睡眠时过度松弛,起初可能只是打鼾,但长期发展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出现呼吸暂停;睡前饮酒会抑制呼吸中枢,进一步加重气道堵塞,增加睡眠风险。”

从 “医疗设备” 到 “生活单品”,科技让呼吸机变 “友好”

年轻人愿意主动接纳呼吸机,除了对睡眠健康的需求,更离不开家用呼吸机技术的革新。曾经的呼吸机,体积堪比微波炉,噪音大到像 “小型吸尘器”,还需要连接复杂的管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现在的家用呼吸机,早已摆脱了 “笨重”“冰冷” 的标签,变得小巧、智能又时尚。

在上海一家家电卖场的健康专区,记者看到了多款针对年轻人设计的家用呼吸机。有的主机只有保温杯大小,重量不到 1 公斤,方便出差携带;有的采用流线型设计,机身印着简约的图案,还能搭配不同颜色的面罩;还有的自带静音功能,运行时噪音低于 30 分贝,比普通电风扇还安静。“现在的年轻人选呼吸机,不仅看功能,还很在意颜值和便携性。” 卖场导购员说,“很多顾客会问‘能不能放在床头柜不占地方’‘出差带会不会麻烦’,这些都是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的点。”

智能化是家用呼吸机的另一大亮点。现在的呼吸机大多能连接手机 App,实时记录用户的睡眠数据,包括呼吸暂停次数、血氧饱和度、睡眠时长等。每天早上,用户打开 App 就能看到自己的睡眠报告,还能根据数据调整使用参数。25 岁的设计师林溪特别喜欢这个功能:“我会把每天的睡眠报告截图存下来,看着呼吸暂停次数从一开始的每晚 30 多次,降到现在的 1-2 次,特别有成就感。” 她还在呼吸机上贴了卡通贴纸,“现在它就像我床头的小摆件,一点都不突兀。”

除了基础的睡眠监测,部分高端机型还增加了更多贴心功能。比如,有的呼吸机配备了 “智能调压” 技术,能根据用户的呼吸状态自动调整气流压力,避免夜间气流过大导致不适;有的带有 “漏风补偿” 功能,即使面罩轻微漏气,也能保持稳定的气流,不影响使用效果;还有的能连接智能手环,同步记录心率、翻身次数等数据,生成更全面的睡眠分析报告。这些技术升级,让呼吸机从 “治病的工具” 变成了 “懂用户的健康助手”,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尝试。

从 “治病花钱” 到 “健康投资”,年轻人的健康观念在转变

“以前觉得只有生病才需要花钱看医生、买医疗设备,现在觉得,为睡眠健康投资很值得。” 这是很多年轻人使用呼吸机后的共同感受。过去,人们对医疗设备的认知停留在 “治病” 层面,认为只有生病才需要使用;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 “未病先防”,把家用呼吸机看作提升生活质量的 “健康投资”。

《Z 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2.3% 的年轻人愿意为健康消费买单,年均健康支出超过 6000 元,其中睡眠健康类产品的增速最快,年增长率超过 50%。“对我们来说,健康不是‘没有病’,而是‘状态好’。”28 岁的市场专员刘畅说,“我每个月花几百块钱租呼吸机,虽然不算少,但换来了白天的好状态,工作效率提高了,反而能赚更多钱,这是很划算的投资。”

年轻人对健康消费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呼吸机上,还延伸到了更多领域。智能手环、家用血压计、睡眠监测仪等健康设备,成了很多年轻人的 “标配”。他们会定期用智能手环监测睡眠质量,用家用血压计测量血压,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就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或去医院检查。“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健康,也更愿意主动管理健康。” 赵琳主任说,“他们不会等到症状严重了才去看医生,而是会通过各种设备提前监测,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健康观念。”

不过,专家也提醒,家用呼吸机虽然便捷,但仍属于医疗器械,不能盲目使用。“不是所有睡眠问题都能用呼吸机解决,比如失眠、多梦等问题,就需要通过调整作息、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呼吸机对此没有效果。” 赵琳强调,在使用呼吸机前,一定要先到医院做睡眠监测,明确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严重程度,再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机型和参数。“如果盲目购买使用,不仅可能没有效果,还可能因为参数不合适导致不适,甚至加重病情。”

此外,专家还建议,使用呼吸机的同时,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导致气道堵塞;睡前避免饮酒、喝咖啡,减少对睡眠的影响;睡觉时尽量采用侧卧姿势,减轻舌根部后坠对气道的压迫。“呼吸机是改善睡眠呼吸问题的有效工具,但不是‘万能药’。” 赵琳说,“只有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睡眠问题,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从 “谈机色变” 到 “主动尝试”,年轻人对家用呼吸机的接纳,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睡眠状态,更反映出一种新的健康观念 —— 健康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管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睡眠健康,用科技手段对抗睡眠问题,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如一位年轻人所说:“好好睡觉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努力。只有睡好了,才能有精力面对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