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 “挤眉弄眼” 别误判!可能是抽动症信号,科学应对是关键

“你这孩子怎么老眨眼睛?跟你说过多少次别做这些怪动作!” 面对 7 岁女儿朵朵(化名)持续一周的频繁眨眼、咧嘴,家住南京的李女士忍不住多次批评。起初她以为是孩子看电视太久伤了眼睛,带娃去眼科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常,直到朵朵开始频繁甩手臂,情绪紧张时症状更明显,在朋友提醒下,李女士才带着孩子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就诊,最终被诊断为儿童抽动障碍。“之前一直以为是孩子调皮故意捣乱,还总说她,现在想想特别愧疚。” 回忆起这段经历,李女士满是自责。

在生活中,像李女士这样对孩子抽动症状存在认知误区的家长不在少数。当孩子突然出现无目的的肢体动作或异常发声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孩子养成了坏习惯”“故意吸引注意力”,甚至采取责骂、纠正的方式,却不知这些看似 “调皮” 的行为,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发出的警示信号。

别被 “小动作” 迷惑,抽动症症状多样易混淆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起病于 3-12 岁,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莉介绍,抽动症的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且会随着病情发展发生变化,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孩子身体不适或调皮捣蛋。

运动性抽动往往最先出现,常见的表现有眨眼、挤眼、翻白眼、皱鼻子、咧嘴、吐舌头等面部动作;还有摇头、扭头、耸肩、伸脖子、甩手、踢腿、踮脚等肢体动作,严重时可能出现弯腰、旋转身体、拍手跺脚等幅度较大的动作。而发声性抽动相对容易被忽视,多表现为清嗓子、吸鼻子、哼唧声、咳嗽声、犬吠声,部分孩子还会重复自己或他人说过的话,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说脏话、骂人等秽语现象。

“这些症状并非持续不变,会受到情绪、压力、疲劳、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 张莉举例,有些孩子在上课、考试等紧张场景下,抽动症状会明显加重;而在放松玩耍、入睡后,症状则会减轻或消失。还有些孩子在抽动发作前,会先出现身体不适感,比如眼睛痒、脖子酸、喉咙干痒等,通过抽动动作能暂时缓解这种不适,这也导致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是真的身体不舒服,反复带娃去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检查,却始终找不到病因。

心理因素是重要诱因,过度关注会加重症状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好端端的怎么会得抽动症?其实抽动症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莉解释,从遗传角度来看,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神经生理方面,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异常,可能会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而心理社会因素则是诱发和加重抽动症的重要原因,比如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教育方式严苛、孩子学习压力大、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转学、亲人离世)等,都可能刺激孩子出现抽动症状。

在临床诊疗中,张莉遇到过不少因家长过度关注和不当干预,导致孩子抽动症状加重的案例。“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有眨眼、耸肩等动作后,每天都会反复提醒‘你别再眨眼睛了’‘不准耸肩’,甚至因为这些动作责骂、惩罚孩子。但家长越关注、越纠正,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抽动症状反而会更频繁、更严重。” 张莉强调,孩子的抽动动作是不自主的,他们无法通过主观意志控制,过度关注和批评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形成 “症状 – 关注 – 焦虑 – 症状加重” 的恶性循环。

除了家庭因素,学校环境也会对抽动症孩子产生影响。如果老师不了解抽动症,将孩子的异常动作视为 “调皮捣蛋”,在课堂上批评、制止孩子,或者其他同学因为孩子的特殊动作嘲笑、孤立他,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不仅会加重抽动症状,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中西医结合 + 家庭支持,个体化治疗是核心

对于儿童抽动症的治疗,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要么认为 “抽动症不用治,长大了自然会好”,要么过度焦虑,盲目给孩子用药。张莉指出,抽动症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而非追求完全消除所有抽动动作,尤其是轻度抽动症患者,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大多能取得良好预后。

从西医角度来看,治疗方案需根据孩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对生活学习的影响来制定。对于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学习、社交和睡眠的孩子,一般不需要立即用药,重点在于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减少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要做到 “不提醒、不批评、不嘲笑”,采用 “忽视疗法”,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动作,同时帮助孩子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适当进行运动,缓解焦虑情绪。

当孩子的抽动症状严重,比如频繁抽动影响课堂注意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与他人交往,或者出现身体疼痛、受伤等情况时,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要遵循‘从小剂量起始、个体化调整’的原则,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症状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张莉说。

在中医理论中,儿童抽动症多与 “肝风内动” 相关,常伴随脾虚、肾虚、痰火扰神等问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艳介绍,中医治疗抽动症以 “平肝熄风” 为根本,同时结合孩子的具体体质和症状,采用健脾化痰、滋阴潜阳、清心安神等方法,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耳穴压豆等。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有些孩子是因为脾虚湿盛导致痰浊内生,扰动肝风,治疗时就需要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有些孩子是因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就需要滋阴潜阳、平肝止痉。” 王艳举例,针灸治疗通常会选取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平息肝风;推拿按摩则通过按摩孩子的头部、腹部、四肢等部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耳穴压豆则是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耳部相关穴位,通过按压刺激穴位,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不过中医治疗疗程相对较长,需要家长和孩子有耐心,坚持治疗才能看到效果。

王艳同时强调,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或中医手段,家庭支持至关重要。家长要调整心态,接纳孩子的症状,避免过度焦虑,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冲突和压力。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过高的期望和严苛的要求,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此外,家长还可以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学校中给予孩子理解和包容,避免因为抽动症状批评孩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早发现早干预,多数孩子预后良好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得了抽动症会影响一辈子,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张莉表示,儿童抽动症的预后大多良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很多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在青春期前后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只有少数孩子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频繁、无目的的肢体动作(如眨眼、挤眼、摇头、耸肩等)或异常发声(如清嗓子、吸鼻子、哼唧声等)时,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明确诊断。在就诊前,家长可以详细观察并记录孩子的症状,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具体表现、诱发因素(如紧张、疲劳、兴奋时是否加重)、缓解情况等,这些信息能为医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抽动症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比如多动症、癫痫、强迫症等,因此家长不要自行判断孩子的病情,更不要盲目给孩子用药或尝试偏方,以免延误治疗。只有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明确病因后,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

“儿童抽动症不是‘坏习惯’,也不是孩子故意调皮,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疾病。” 张莉呼吁,家长和社会要提高对儿童抽动症的认知,给予抽动症孩子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让他们在宽松、友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避免因为误解和不当干预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