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微短剧行业正式迈入 “提质增效” 的关键阶段。告别早期 “野蛮生长” 的粗放模式,行业以 “精品化” 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活力重塑视听产业版图。数据显示,2024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元大关,达 504.4 亿元,首次超越国内电影票房总额;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将攀升至 634.3 亿元,朝着千亿目标稳步迈进。

巨大的市场潜力与 “低门槛、高回报” 的产业特性,点燃了国内城市间的竞争热情。从西安、郑州的 “双城对垒”,到成都、重庆的 “女频特色突围”,再到横店、青岛的 “差异化布局”,一场围绕 “微短剧之都” 的城市竞逐赛已全面打响。谁能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提供更低成本的全链条服务、孵化更多精品内容,谁就能在这条千亿赛道上占据核心话语权。
“微短剧之都”:为何成城市竞争新焦点?
在微短剧行业崛起之前,传统影视产业因 “高投入、高门槛、长周期” 的特性,长期被北京、上海、横店等少数城市垄断,非一线城市难以涉足。而微短剧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为二三线城市提供了分享千亿市场红利的新机遇。
1. 低门槛切入,盘活城市存量资源
微短剧无需搭建专业影视基地,只需改造闲置空间即可满足拍摄需求。西安将秦岭脚下的原风雷仪表厂区,改造成年代剧专属拍摄基地,复古的厂房、街道成为《那年工厂》《父辈的青春》等剧的核心场景;郑州则盯上城乡接合部的老旧小区、烂尾楼,通过简单改造,打造出 “微短剧小横店”,《城中村故事》《出租屋里的梦想》等剧在此取景后,甚至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消费。
这种 “轻资产” 模式,让城市无需大规模新建基础设施,只需盘活存量资源就能快速入局。相比传统影视基地动辄数十亿的投资,微短剧拍摄场景改造成本仅需数百万元,大大降低了城市参与产业竞争的门槛。
2. 全链条带动,激活城市经济活力
随着行业规模扩大,微短剧已形成覆盖 “剧本创作 — 拍摄制作 — 演员经纪 — 后期特效 — 发行推广” 的完整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能带动企业集聚与就业增长。
以郑州为例,官方数据显示,2025 年全市微短剧相关企业已达 800 余家,较去年增长 25.4%;从业人员突破 2.4 万人,增长 26.6%。8 月单月票房达 6.72 亿元,创历史新高;日均 80 个剧组同时拍摄,年活跃剧组超 4800 个;相关企业纳税总额 1.8 亿元,头部企业单家纳税超 5000 万元。郑州甚至提出目标:到 2027 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 300 亿元,带动 50 万人就业。
西安的产业链则更趋成熟,除了 600 余家制作公司,还聚集了 20 余家版权交易平台、30 余家发行代理企业,形成 “制作 — 发行 — 变现” 的闭环。2024 年,西安微短剧产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产值超 80 亿元,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3. 文旅融合,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微短剧不再是简单的 “内容产品”,更成为城市文旅宣传的 “活名片”。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地域文化、文旅地标嵌入剧情,通过 “内容引流” 带动 “旅游消费”,实现 “剧火城红” 的双赢效果。
湖北蕲春的《花梦令》,将当地中医药文化融入悬疑权谋剧情,女主在蕲春古城墙下研制丹药、在本草纲目纪念馆寻找线索的场景,让 “蕲春中医药之旅” 成为热门旅游路线,剧集上线后当地游客量增长 35%;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短剧版》,以大唐不夜城、大雁塔为背景,再现盛唐市井生活,带动相关景点门票销量翻倍;郑州的《功夫少年》,将嵩山少林寺、黄河风景区融入剧情,让 “功夫郑州” 的城市 IP 进一步破圈。
这种 “文化 + 内容 + 文旅” 的融合模式,让微短剧成为城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也让 “微短剧之都” 的含金量持续攀升。
西安 VS 郑州:“双城争霸” 的核心优势与挑战
在 “微短剧之都” 的竞逐中,西安与郑州是最亮眼的两大选手。行业内流传着 “男频看西安、郑州,女频看成都、重庆” 的说法,其中西安凭借产业链成熟度领跑,郑州则以低成本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双方各有千秋,竞争激烈。
1. 西安:以 “产业效率 + 文化底蕴” 筑牢基本盘
西安的微短剧产业崛起,源于早期信息流广告产业的积累。星光映美、丰行文化等本地企业,早年间通过制作网文改编的引流短片,掌握了 “强冲突、快节奏” 的内容生产逻辑,这与微短剧的创作模式高度契合,为西安赢得了先发优势。
从产业规模来看,西安已形成绝对领先。2024 年,西安微短剧公司数量突破 600 家,占全国总量的 20%;《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每 100 部微短剧中,约有 60 部出自西安,爆款剧占比更是高达 80%。在 2025 年 “CMG 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 上,西安凭借产业规模与内容创新,斩获 “年度微短剧上镜城市” 称号。
产能与效率方面,西安的优势同样明显。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成熟的影视生态,西安已建成十里沣河、造梦工厂、秦岭年代基地等五大拍摄基地,日均接待剧组超 10 个,单基地月产能达 150 部。在 AIGC、虚拟拍摄等技术的赋能下,西安微短剧的平均制作周期仅 25 天,成本仅为横店的一半 —— 一部 20 集的微短剧,在西安制作成本约 80 万元,而在横店则需 160 万元以上。
更关键的是,西安已构建起 “全链条闭环”。从剧本版权交易、演员经纪,到后期特效、发行推广,再到买量投放、分账结算,上下游企业协作紧密。例如,西安的 “短剧版权交易中心”,2024 年促成版权交易超 5000 笔,为制作公司提供了稳定的内容来源;本地后期公司通过技术整合,将剪辑效率提升 30%,进一步缩短制作周期。这种 “历史文化 + 工业效率” 的组合,让西安的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 郑州:靠 “政策红利 + 成本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郑州虽是微短剧行业的 “后起之秀”,却凭借 “低成本 + 高周转” 的模式,迅速跻身第一梯队。其核心优势集中在两点:政策支持与成本控制。
政策层面,郑州将微短剧列为 “城市重点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注册的微短剧企业,给予前两年税收减免;对拍摄周期超 30 天的剧组,提供场地租金补贴;设立 “微短剧精品基金”,每年投入 1 亿元支持优质项目。在政策激励下,郑州微短剧企业数量从 2023 年的 640 家,增长至 2025 年的 800 余家,增速远超西安。
成本优势更是郑州的 “杀手锏”。作为全国高铁枢纽,郑州 2 小时交通圈覆盖 4 亿人口,剧组跨区域调度演员、设备的效率极高,物流成本比西安低 15%;人力成本方面,郑州 1300 万常住人口中,有大量大学生与务工群体,群演日均工资仅 80 元,是横店的三分之一、西安的二分之一。此外,郑州还通过改造烂尾楼、家装城、闲置写字楼,建设了 20 余个低成本拍摄基地,场地租金仅为西安的一半。
低成本带来了高产能。2025 年,郑州日均开机微短剧约 100 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 40%;8 月单月票房达 6.72 亿元,超越西安的 6.2 亿元,创历史新高。对于追求 “短平快” 的制作方来说,郑州的 “低成本 + 高周转” 模式极具吸引力,不少西安、横店的剧组纷纷前往郑州拍摄,带动当地产业快速扩张。
3. 双城挑战:同质化与生态完善度待突破
尽管西安与郑州优势明显,但也面临各自的挑战。西安的问题在于 “成本攀升”——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演员、场地成本逐年上涨,原本的 “低成本优势” 正在减弱;同时,西安的内容题材集中在 “男频爽剧”,同质化严重,精品化转型压力较大。
郑州的短板则是 “生态不完善”。虽然产能高,但郑州缺乏头部制作公司与发行平台,80% 的剧组为 “短期项目组”,拍完即散,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生态;此外,郑州的剧本创作能力薄弱,70% 的剧本依赖从西安、北京采购,内容创新能力不足。
未来,若两地能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优势互补 —— 西安输出 “精品制作能力”,郑州提供 “低成本产能支持”,形成 “西安创精品、郑州造流量” 的协作格局,或将推动中国微短剧产业形成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多城突围 + 精品化转型:微短剧行业的下一程
随着西安、郑州的 “双城争霸” 进入白热化,成都、重庆、横店、青岛等城市也在通过 “差异化布局” 寻求突围。与此同时,行业整体正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精品化、生态化成为核心方向。
1. 多城突围:走 “特色化” 路线
除了西安、郑州,其他城市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微短剧发展路径:
- 成都、重庆:主打 “女频情感剧”,依托川渝地区的 “烟火气”,创作《重庆小面情缘》《成都爱情故事》等剧集,擅长以 “细腻情感 + 地域特色” 打动用户,占据全国女频微短剧市场 30% 的份额。
- 横店:凭借传统影视基地优势,聚焦 “古装仙侠剧”,利用成熟的古装道具、场景资源,制作《仙侠情缘:横店篇》等剧集,主攻高品质古装微短剧赛道,单剧成本可达 200 万元以上,走 “高端化” 路线。
- 青岛:依托海滨城市优势,主打 “都市悬疑 + 海洋题材”,拍摄《青岛往事・悬疑版》《海洋谜案》等剧集,通过 “海景 + 悬疑” 的差异化组合,吸引特定用户群体。
这些城市的 “特色化” 布局,避免了与西安、郑州的直接竞争,也让中国微短剧市场形成 “百花齐放” 的格局。
2. 精品化转型:从 “流量为王” 到 “内容为王”
经历早期的 “野蛮生长” 后,微短剧行业正面临 “内容同质化、用户审美疲劳” 的问题。2025 年,无论是平台还是城市,都将 “精品化” 作为核心战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平台层面,红果短剧启动 “第四次内容品质升级”,推出 “果燃计划 2.0”—— 通过 “联合投资 + 保底分账” 的模式,激励创作者深耕精品。2025 年,红果推出的《法官的荣耀》《弄潮》等剧集,均突破传统 “爽剧” 模式:《法官的荣耀》聚焦基层法官的工作日常,以 “真实案例 + 法治精神” 传递正能量;《弄潮》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女性创业故事,播放量突破 3 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2000 万,实现 “口碑与流量双赢”。
城市层面,郑州提出 “精品化目标”:到 2027 年,推出 100 部具有 “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 特色的精品微短剧;西安则设立 “微短剧创新基金”,每年投入 5000 万元支持 “文化 + 科技” 融合项目,鼓励用虚拟拍摄、AIGC 技术创作精品剧集。
3. 生态化布局:延伸 IP 价值,打开增长新空间
未来,微短剧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 “单点竞争”,而是 “生态竞争”。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平台开始探索 “IP 全链条开发”,将微短剧与文旅、电商、游戏等领域结合,延伸产业价值。
例如,西安将《长安十二时辰・短剧版》的 IP 授权给文旅部门,开发 “长安短剧主题游”,游客可穿着古装参与剧集同款场景体验;郑州的《功夫少年》IP 与本地武术学校合作,推出 “功夫研学营”,带动青少年武术培训消费;红果短剧则将《花梦令》的 IP 授权给游戏公司,开发同名手游,实现 “内容 — 游戏 — 消费” 的闭环。
这种 “生态化” 布局,不仅能提升微短剧的 IP 价值,还能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为千亿赛道打开更大的增长空间。
从西安、郑州的 “双城争霸”,到多城的 “特色化突围”,再到行业的 “精品化转型”,中国微短剧行业正朝着千亿目标稳步迈进。这场围绕 “微短剧之都” 的城市竞逐,不仅是对城市产业能力的考验,更是推动中国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平台发力、城市协作的深度推进,中国微短剧产业或将诞生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千亿赛道上书写更多 “中国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