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成都,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盖碗茶里飘出的茉莉香、火锅沸腾时升腾的热气,还有街头慢悠悠踱步的人群。“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口号早已刻进人们对成都的印象里。可如今再走进这座城,你会发现,曾经的闲适之外,多了几分热闹的拥挤 —— 地铁早高峰里摩肩接踵的人群,热门商圈外排起长队的餐馆,还有招聘软件上密密麻麻的销售、客服岗位。成都,正在烟火气与发展的浪潮中,书写着新的故事。

若要追溯成都的 “成长轨迹”,本世纪初的两个关键选择,无疑为它按下了加速键。2003 年,成都在众多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英特尔落户高新区,建立全球第五个芯片封装厂。如今,全球一半的移动设备微处理器都来自这里,这个 “IT 火种” 不仅为成都带来了技术与产业基础,更让这座内陆城市第一次真正站上了全球电子产业的舞台。紧接着,张艺谋执导的城市宣传片横空出世,“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句广告语,精准捕捉到成都的灵魂 —— 它不像北上广深那样充满紧绷感,而是带着与生俱来的松弛。从那时起,成都不再只是西南地区的一座省城,开始成为全国人心中的 “诗和远方”。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成都的 “扩张” 肉眼可见。交通网络不断向外延伸,环城高速修到了六环,大邑、邛崃、简阳等区县被纳入大成都经济圈,原本分散的区域被紧密串联起来。2023 年,随着地铁 19 号线二期开通,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 600 公里,其中地铁里程达 562.4 公里,稳居全国第四。更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2023 年,两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 7492 万人次,仅次于上海、北京,成为西南地区当之无愧的航空枢纽。
交通与产业的发展,吸引着人口不断涌入。截至 2023 年末,成都常住人口达 2140.3 万,位列全国第四,规模直逼北京,而北京的常住人口却在震荡中收缩。从 2010 年到 2023 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 735 万,相当于长出了一整个大连(其中包含 2016 年代管简阳并入的 100 多万人口)。这些人中,有原本可能外出务工的四川本地人,也有被 “天府之国” 魅力吸引而来的外省年轻人。他们带着对生活的期待来到成都,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也让 “拥挤” 成为了成都新的标签。
在成都双流的一个中等规模社区,我做了一次简单的田野调查。这个长约 520 米、宽约 210 米的社区里,竟然藏着 17 家茶馆、15 家便利店、35 家保健养生店、12 家酒水专营店、24 家米线面馆,还有 7 家药店。走在社区的街道上,各类店铺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路边,从早餐店飘出的包子香气,到茶馆里传来的麻将声,再到便利店门口张贴的促销海报,热闹得让人应接不暇。更不用说,从小区出发,步行不到一刻钟就能抵达占地 100 亩的万达广场,那里更是聚集了数百家商铺,每到周末,停车场里排满了车辆,商场内人头攒动。
这种商业的 “拥挤”,不仅体现在社区和商圈,更反映在就业市场上。打开招聘软件,成都的岗位列表里,销售、客服、新媒体运营占了大半。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吐槽:“原本以为来成都能过上安逸的生活,结果投了几十份简历,大多是销售岗,要么就是要求‘能接受无底薪、高提成’,想找一份稳定且有发展的工作,比想象中难多了。” 其实这背后,是成都产业结构的现状 —— 虽然第三产业发达,尤其是文旅、餐饮等行业,但高端产业和头部企业相对缺乏,难以提供足够多的高质量岗位,最终导致中低端岗位 “内卷” 严重。
成都的 “大”,还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但人均数据却暴露了短板。2023 年,成都的经济总量仅为北京的一半多一点,而人口规模却与北京相差不大,这使得成都的人均 GDP 直接落到全国 40 名开外,甚至低于呼和浩特。在居民收入方面,2023 年末成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0585 元,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也不算靠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成都人的消费热情却丝毫未减。2022 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8.6%,高于北京的 54.2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占比最高,恩格尔系数直逼 33.7%,而北京的恩格尔系数仅为 21.1%,且居住支出占了总消费的 40%。这意味着,成都人愿意把钱花在 “吃” 上,哪怕收入不算高,也要先满足舌尖上的快乐,可与此同时,想要攒下钱来,却没那么容易。
再看企业实力,成都与北上广深的差距更为明显。成都排名第一的新希望,2023 年上市主体总营收为 1417 亿元,而北京、上海、深圳营收超 5000 亿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头部企业不仅自身实力雄厚,还能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创造大量高质量岗位。成都虽然凭借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但大多是企业的成本部门或低利润环节,比如客服中心、电销团队、生产加工车间等。这些环节利润空间小,能给员工提供的薪资和发展空间有限,最终导致多数行业利润难以沉淀在成都,也让年轻人感受到 “卷” 的压力。
在科技创新领域,成都同样存在短板。2022 年,成都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数落后于人口 1295.8 万的苏州,仅略高于 1308 万人口的西安,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更是只有个位数。要知道,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拥有产品定价权,获得更高利润,进而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在这方面的不足,也成为制约其从 “规模大” 向 “质量高” 转型的关键因素。
不过,即便有这些短板,成都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它没有试图成为第二个北京或上海,而是在发展中坚守着自己的特色。春天,你可以去龙泉山看漫山遍野的桃花;夏天,在锦江边喝着冰啤酒,听街头艺人唱歌;秋天,到都江堰感受千年水利工程的智慧;冬天,钻进火锅店,用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驱散寒意。在成都,你能看到太古里的时尚潮人与宽窄巷子的老茶客和谐共处,能在写字楼里加班到深夜后,转身走进路边的烧烤摊,用几串烤肉和一瓶冰粉治愈疲惫。这种 “烟火气” 与 “松弛感”,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
如今的成都,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充满活力却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它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失衡,产业配置暂时没能跟上人口增量,导致了 “拥挤” 与 “内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成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未来它一定能找到平衡发展与安逸的答案。毕竟,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经历过无数风雨,总能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成都依然会是那个 “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只是那时的它,不仅有烟火气与闲适,还会多一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从容与底气。而我们,也期待着看到成都在新时代里,书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