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社交平台明确官宣 “没有‘理想 i7’这个车型” 时,外界不仅是惊讶,更多的是对这家新势力头部企业战略选择的好奇。手握 1069 亿现金储备,却放弃在 i6 与 i8 之间填补 “i7” 这一看似顺理成章的产品空白,背后藏着李想对理想汽车当下处境的清醒认知,更暴露了其在纯电转型、市场竞争与品牌根基三大维度的深层焦虑。

理想汽车的产品策略一直呈现出鲜明的 “双轨制” 特征:L 系列增程车型以 “广撒网” 的思路覆盖市场,从 L6 到 L9,通过细微的尺寸差异与配置梯度,精准捕捉不同预算的家用 SUV 用户,一度凭借这一策略在高端增程市场 “独占鳌头”。而 i 系列纯电车型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 “精简路线”,从首款纯电 MPV MEGA,到即将上市的 i8、i6,每一款车型的推出都显得格外谨慎,如今更是直接砍掉了用户期待的 i7,这种 “分裂” 的策略差异,本质上是李想在不同赛道上面临的压力差异所致。
在增程领域,理想早已是成熟的 “玩家”。L 系列凭借 “冰箱彩电大沙发” 的精准定位,在 2021-2024 年实现了销量爆发,甚至一度成为高端家用 SUV 市场的 “代名词”。但随着问界 M7、零跑 C11 增程版、深蓝 S7i 等竞品密集入场,增程市场的竞争格局被彻底打破。今年 8 月,理想汽车整体交付量仅 28529 辆,同比大幅下滑 40.7%,其中 L 系列仅有 L6 交付量勉强破万,曾经的 “销量基本盘” 首次出现明显 “萎势”。更严峻的是,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理想营收同比下降 4.5%,却出现了交付量微增 2.3% 的 “量增利减” 矛盾,这背后是为了应对竞争而推出的金融贴息、销售激励等政策,直接拉低了品牌成交均价,也让李想不得不开始担忧增程市场的可持续性。
增程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 8 个月增程车销量同比下降 9.5%,而新势力阵营中纯电动与增程车型的占比已从去年的 56%:10.2% 转变为 64%:7.7%,纯电化趋势愈发明显。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理想从增程向纯电转型已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但纯电赛道对理想而言,却是一片充满未知的 “新战场”,李想的焦虑也由此开始蔓延。
理想在纯电领域的起步本就偏晚,首款纯电车 MEGA 直到 2024 年才推出,却因充电体系不完善、与 L9 定位重叠等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品牌收益,甚至被外界质疑 “纯电转型水土不服”。为了弥补这一短板,理想花了一年多时间加码充电体系建设,本想让第二款纯电车 i8 成为 “破局者”,但 i8 上市后却风波不断:“对撞 8 吨卡车” 的争议引发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质疑,“上市即调整 SKU” 的操作又让用户感觉决策混乱,直接影响了品牌路人缘。从销量来看,i8 在 8 月 20 日开启交付后,10 天仅交付 2212 辆,要达成 “9 月底交付 8000-10000 辆” 的目标,后续每周需稳定交付 2000 辆,压力可想而知。
在 i8 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即将上市的 i6 被李想寄予了 “中大型五座纯电动 SUV 市场销量冠军” 的厚望,更是承载着 “年底纯电月销量 2 万辆” 军令状的核心任务。按照理想的规划,要达成这一目标,i6 需贡献 17000 辆,i8 与 MEGA 则共同承担剩余 3000 辆。这意味着 i6 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但现实却是,中大型纯电 SUV 市场早已高手云集 —— 小米 YU7 以 8 月 16548 辆的销量领跑,特斯拉 Model Y 凭借品牌力占据稳定份额,智己 LS6、小鹏 G9 等车型也在不断发力。理想 i6 要在这样的 “红海” 中突围,本身就充满挑战,而此时若分心推出 i7,无疑会分散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的资源,导致 i6 与 i8 的推广力度被削弱,最终可能陷入 “两头都顾不好” 的被动局面。
李想的焦虑还体现在对品牌转型节奏的把控上。理想凭借增程技术路线积累了大量家用用户,品牌形象也与 “增程 SUV” 深度绑定,但纯电市场的用户需求与增程市场存在明显差异:纯电用户更关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体验等核心技术指标,对 “冰箱彩电大沙发” 等舒适性配置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理想在纯电领域需要重新构建品牌认知,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产品力输出。如果此时采取 “广撒网” 的产品策略,推出定位重叠的 i7,不仅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还可能让用户对理想的纯电产品矩阵产生混乱认知,反而不利于品牌在纯电领域的长期发展。
从财务数据来看,理想虽然手握 1069 亿现金储备,具备一定的试错成本,但纯电板块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无法为品牌贡献明显的收益增量。在增程业务增长放缓、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理想必须将资金用在 “刀刃上”—— 集中资源提升 i6、i8 的产品力,完善充电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信息化建设,这些才是决定理想纯电转型成败的关键。李想曾在二季度财报会议上强调,明年的工作重点是 “提升整车产品力、拓展海外市场以及推进人工智能信息化建设”,而非 “广撒网式” 的产品布局,这一表态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判断:在纯电转型的关键期,“精耕细作” 远比 “盲目扩张” 更重要。
理想不推出 i7,看似是放弃了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实则是李想在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更是其应对纯电转型压力、市场竞争加剧与品牌认知重构三重焦虑的战略收缩。对于理想而言,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让 i6 成为纯电领域的 “爆款”,以此打开纯电市场的突破口,建立用户对理想纯电产品的信任,随后再根据市场反馈逐步完善产品矩阵。毕竟,在新能源车市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当下,只有集中资源、精准发力,才能在纯电赛道上站稳脚跟,为品牌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随着 i6 的正式上市,理想纯电转型的成效将逐步显现。如果 i6 能够如期达成销量目标,理想在纯电领域的信心将大幅提升,后续或许会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更多细分车型;但如果 i6 未能实现预期,理想的纯电转型之路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无论如何,李想与理想汽车都已踏上了这场关乎未来的 “纯电突围战”,而 i7 的 “缺席”,只是这场战役中一次关键的战略取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