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跑步、一口糖不吃,为何还得糖尿病?华山专家拆解 6 大误区,附超实用控糖方案

“我每天雷打不动晨跑 1 小时,蛋糕、奶茶碰都不碰,主食只吃糙米饭,怎么还是查出了糖尿病?” 拿到体检报告的那一刻,65 岁的王伯伯对着化验单上超标的血糖值,满是不解与迷茫。在亲友眼中,他是出了名的 “养生标杆”,严苛的生活习惯让不少人羡慕,可这份 “自律” 却没能挡住 2 型糖尿病的侵袭。

王伯伯的困惑,并非个例。在上海交通广播《1057 大家帮》节目中,他的经历一抛出,就引发了众多中老年人的共鸣。“我也是,天天跳广场舞,从不吃甜的,怎么血糖也高了?”“难道糖尿病是天生的,再怎么预防都没用?” 评论区里,类似的疑问层出不穷。为此,节目组特邀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苗青,针对 “养生达人也中招” 的现象,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送上一份通俗易懂、可落地的科学控糖指南。

误区一:“管住嘴、迈开腿”= 不会得糖尿病?多因素 “联手作案” 才是关键

提到糖尿病预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少吃糖、多运动”。可在苗青医生看来,这种认知过于片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管住嘴、迈开腿’只是基础,并非万能钥匙。”

首先,年龄是躲不开的 “隐形杀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功能会像老化的机器一样逐渐 “减速”——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敏感度也会下降。同时,肌肉量会悄悄流失,而肌肉是储存葡萄糖的 “重要仓库”。苗青医生解释:“一个体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30 岁时肌肉量约占体重的 30%,到了 60 岁,肌肉量可能只剩 20% 左右。仓库变小了,血液里的葡萄糖无法及时被储存,自然就会堆积,导致血糖升高。”

其次,“现代伪健康” 习惯正在悄悄拖后腿。很多人以为 “不吃糖” 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主食中的 “隐形糖”。比如,不少人早餐爱吃的全麦面包,看似健康,实则部分产品添加了大量糖分和油脂;还有些人喜欢用 “无糖饮料” 代替白开水,可苗青医生指出,代糖虽然不直接升高血糖,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干扰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反而增加患病风险。

另外,“表面运动” 难以达到控糖效果。像王伯伯这样坚持晨跑的人并不多,更多人日常出行靠车、工作久坐,即使偶尔运动,也多是 “碎片化” 的散步,运动量远未达到标准。苗青医生强调,每周至少需要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且要分布在 5-7 天内,才能有效促进血糖代谢。

误区二:控糖只盯血糖值?这些 “隐形并发症” 更致命

“很多糖友拿到体检报告,只看血糖数值,只要在正常范围就万事大吉,这种想法非常危险。” 苗青医生严肃地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发的并发症,而有些 “隐形并发症” 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周围神经病变就是常见的 “隐形杀手” 之一。早期可能只是手脚发麻、发凉,像有蚂蚁在爬,或感觉皮肤对温度、疼痛不敏感。可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出现 “穿衣服、盖被子都觉得疼” 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甚至截肢。苗青医生提醒:“如果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明确诊断,尽早干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是导致糖友失明的主要原因。早期可能只是眼前有黑影飘动、看东西模糊,或看字变形。可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老花眼”,没放在心上。等到视力骤降时再去检查,往往已发展到晚期,甚至出现视网膜脱离,此时治疗难度极大,视力恢复也很困难。“建议糖友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患病超过 5 年的患者,每半年就要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苗青医生强调。

除此之外,糖尿病肾病皮肤病变也不容忽视。如果发现小便泡沫多且长时间不散,可能是肾脏受损的信号;而皮肤反复瘙痒、干燥,或出现难以愈合的伤口,牙龈反复出血、肿胀,也可能是糖尿病在 “搞破坏”。苗青医生表示:“并发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糖友除了控糖,还要定期检查肾功能、眼底、皮肤等,全面监控身体状况。”

误区三:控糖只看单点血糖?3 个核心指标一个都不能少

“医生,我今天空腹血糖 5.6mmol/L,是不是控制得很好?” 在门诊中,苗青医生经常听到糖友这样问。可在她看来,单点血糖值只能反映检测瞬间的血糖情况,不能全面评估血糖控制效果。“控糖就像‘监控一个班级的成绩’,不能只看某一个学生某一次的分数,还要看全班的平均成绩、成绩波动情况。”

苗青医生指出,糖友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核心指标: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反映的是身体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 3.9-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反映的是进食后血糖的控制情况,正常应小于 7.8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能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 “金标准”,理想范围应小于 7%。

“有些糖友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 2 小时血糖很高,这种情况被称为‘餐后高血糖’,同样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苗青医生举例说,曾有一位糖友,空腹血糖一直维持在 5.5mmol/L 左右,可糖化血红蛋白却高达 8.2%,进一步检查发现,他餐后 2 小时血糖经常超过 12mmol/L。“如果只看空腹血糖,很容易误以为血糖控制得很好,从而忽视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友,苗青医生建议进行动态血糖监测。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实时记录 24 小时的血糖变化,了解血糖在不同时间段、不同饮食和运动后的波动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血糖波动过大比单点高血糖更伤身体,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

误区四:饮食控糖就是 “少吃主食、只吃粗粮”?“手量法”+ 科学进餐顺序更实用

提到饮食控糖,很多人会陷入 “极端化” 误区:要么完全不吃主食,要么顿顿只吃粗粮。可这样不仅难以长期坚持,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影响血糖稳定。

“饮食控糖的关键是‘均衡搭配、合理定量’,不用记复杂的克数,用手就能估算食物分量。” 苗青医生分享了简单实用的 “手量法”:

  • 主食:每餐 1 个拳头大小的量,米饭、面条、馒头均可,建议粗细结合,比如在白米饭中加入 1/3 的糙米、燕麦或藜麦,既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又能延缓血糖上升。
  • 荤菜:每餐 1 个手掌心大小(不包括手指)、厚度约 1 指的量,重 80-100 克,优先选择鱼、虾、去皮鸡肉、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质,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 蔬菜:每餐 2 捧的量,约 500 克,以绿叶蔬菜为主,如菠菜、生菜、油麦菜等,也可搭配黄瓜、番茄、西兰花等,烹饪时尽量选择清炒、蒸、煮等方式,避免油炸、红烧。

除了食物分量,进餐顺序也会影响血糖。苗青医生建议采用 “先吃蔬菜,再吃荤菜,最后吃主食” 的顺序。“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先吃荤菜能补充蛋白质,进一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最后吃主食,此时胃里已有蔬菜和蛋白质,能有效降低主食对血糖的影响,让餐后血糖更平稳。”

对于不同人群,饮食调整也需灵活。比如,老年糖友消化功能较弱,粗粮的摄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引起腹胀、消化不良;而超重或肥胖的糖友,可适当减少主食和荤菜的量,增加蔬菜摄入,帮助控制体重。苗青医生提醒:“饮食控糖没有‘一刀切’的方案,需要根据个人的年龄、体重、并发症情况等灵活调整,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误区五:降糖药只是 “降血糖”?这些 “额外功效” 别忽视

“医生,我血糖已经控制住了,能不能把降糖药停了?”“听说降糖药有副作用,能不能换成保健品?” 在门诊中,类似的疑问很常见。很多糖友对降糖药存在误解,认为其只有 “降血糖” 一个作用,甚至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停药、换药。

可苗青医生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降糖药已经成为 “全能选手”,除了降血糖,还具有保护心脏、肾脏,甚至帮助减重等 “额外功效”。比如,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这两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风险,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友,GLP-1 受体激动剂还能抑制食欲,帮助减轻体重,部分患者用药后体重可下降 5%-10%。此外,有些降糖药还能辅助调节血压、血脂,对糖友的整体健康益处多多。

“但一定要注意,降糖药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苗青医生强调,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并发症风险。“医生会根据你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并发症情况、体重等因素,选择适合你的降糖药。即使血糖控制稳定,也需要定期复诊,由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切勿擅自更改用药。”

误区六:老年糖友运动越剧烈越好?避开 3 个雷区,安全第一

“我看年轻人都跑马拉松,我也想试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降血糖。” 在门诊中,一位 70 岁的糖友向苗青医生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可在苗青医生看来,老年糖友运动的核心是 “安全第一”,高强度运动不仅不适合,还可能带来风险。

老年糖友运动时,需要避开三个 “雷区”:

  • 雷区一:选择剧烈运动。蹦跳、跑步、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剧烈运动,容易损伤关节,还可能导致心率骤升、血压波动,增加心肌梗死、中风等意外的发生风险。苗青医生建议,老年糖友优先选择低强度、温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这些运动既能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帮助维持肌肉量,延缓肌肉流失。
  • 雷区二:空腹运动或餐后立即运动。空腹运动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而餐后立即运动,会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建议老年糖友在餐后 1-2 小时运动,此时血糖相对稳定,运动前可适当吃一点饼干、水果,预防低血糖。
  • 雷区三:不做热身和拉伸,运动后突然停止。运动前不热身,容易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运动后突然停止,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头晕等不适。正确的做法是:运动前进行 5-10 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慢走、活动关节;运动后进行 5-10 分钟的拉伸运动,如伸展手臂、腿部肌肉,帮助放松身体。

“老年糖友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苗青医生举例说,餐后散步是最基础、最安全的运动方式,可从每次 10 分钟起步,逐渐增加到 20-30 分钟,每周运动 5-7 次。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也可尝试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但要注意选择安全的环境,避免独自运动,最好有家人或朋友陪同。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

划重点:糖尿病管理是 “持久战”,科学干预是关键

苗青医生强调,糖尿病管理就像 “组队打怪”,需要科学认知 + 综合干预,不能只靠单一手段。无论是血糖、血压、血脂,还是体重,都需要同步管控;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作息)、规范用药、定期监测,一个都不能少。

“早发现、早干预,并发症自然没机会找上门。” 对于健康人群,建议定期体检,尤其是 40 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对于已确诊的糖友,要树立 “长期管理” 的意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你身边是否也有像王伯伯这样的 “养生达人” 却中招糖尿病的案例?你还有哪些实用的控糖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经验。记得把这篇文章转给家里的长辈,一起学习科学控糖知识,健康养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