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难忍?中医 5 大通气法 + 3 类体质调理方案,让你呼吸畅通无阻

“又鼻塞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脑袋昏沉像装了铅块!” 每到换季、降温或感冒时,这样的抱怨总能听到。鼻塞看似是小问题,却能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工作效率,甚至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发鼻炎、鼻窦炎等并发症。

很多人遇到鼻塞,第一反应是拿起滴鼻剂、感冒药,却不知这些方法可能只是暂时缓解,还可能产生依赖性。今天,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彭波主任,就从中医角度带大家深入了解鼻塞的根源,分享一套在家就能操作的自然通气法,更针对不同体质给出长期调理方案,帮你彻底摆脱鼻塞困扰。

先搞懂:中医眼中,鼻塞不是 “鼻子的错”

不少人觉得鼻塞就是鼻子出了问题,其实在中医看来,鼻子作为 “肺之窍”,只是身体内部失衡的 “信号灯”。彭波主任解释,鼻塞的核心原因主要和 “肺”“脾” 两大脏腑相关,不同诱因对应不同证型,调理时需 “辨证施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肺气不通:最常见的 “外感型” 鼻塞

中医认为 “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当肺部受到外界邪气侵袭,比如风寒、风热,肺气就会被阻滞,无法正常宣发,鼻子自然就会堵塞。

  • 风寒鼻塞:多在受凉后出现,比如冬天出门没戴口罩、淋了雨,除了鼻塞,还会伴随怕冷、流清鼻涕、无汗、舌苔薄白等症状。这是因为寒气困住肺气,导致鼻窍不通。
  • 风热鼻塞:常因天气炎热、接触燥热环境或感冒后期出现,表现为鼻塞、流黄稠鼻涕、嗓子疼、口干、舌苔薄黄。此时是热邪侵袭肺部,肺热上扰鼻窍所致。

2. 脾胃虚弱:易被忽视的 “痰湿型” 鼻塞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功能弱的人,消化吸收能力差,体内容易产生 “湿” 和 “痰”。这些痰湿随着气血运行到鼻腔,就会堵塞鼻道,导致鼻塞。这类鼻塞通常不是突然发作,而是长期存在,还会伴随痰多、头重、身体乏力、大便黏腻等症状,尤其在吃了生冷、油腻食物后会加重。

3. 气虚阳虚:反复难愈的 “体质型” 鼻塞

如果鼻塞反复发作,比如稍微一受凉就鼻塞,或者常年鼻子不通气,可能是 “气虚” 或 “阳虚” 导致的。气虚者身体抵抗力弱,肺气无法固护鼻腔,容易受到外邪侵袭;阳虚者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生,长期盘踞在鼻窍,导致鼻塞难愈。这类人群除了鼻塞,还会有容易累、怕风、手脚冰凉、精神不振等表现。

了解了鼻塞的根源,接下来就针对不同情况,分享实用的中医调理方法,从快速缓解到长期改善,层层递进帮你解决问题。

应急必备:5 大中医通气法,在家 10 分钟缓解鼻塞

当鼻塞突然发作,影响呼吸和生活时,不用急着吃药,试试这 5 个中医小方法,简单操作就能快速通气,尤其适合感冒、过敏或换季引起的轻微鼻塞。

1. 按揉 3 个 “通鼻穴位”,酸胀痛感越明显效果越好

中医穴位疗法是缓解鼻塞的 “速效药”,只要找对位置、用对力度,几分钟就能让鼻子通畅。彭波主任特别推荐 3 个核心穴位,分别对应不同鼻塞症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 迎香穴:通利鼻窍 “第一穴”

位置很好找:在鼻翼外缘中点旁,也就是鼻子两边的 “鼻唇沟” 里,轻轻按下去能感觉到轻微凹陷。这个穴位是大肠经上的要穴,不仅能通鼻窍,还能疏风散热,对感冒、鼻炎引起的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都有效。

操作方法:用双手食指的指腹按住两侧迎香穴,力度以感到酸、胀、麻为宜,不要太轻(没感觉没效果),也不要太重(避免戳疼皮肤)。然后以顺时针方向揉按 30 秒,再逆时针揉按 30 秒,重复 2-3 组,期间可以深呼吸,感受鼻子是否逐渐通畅。

小贴士:如果鼻塞严重,按揉时可以稍微加大力度,每次按揉 1-2 分钟,每天可多次操作,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各按一次,既能通气,还能提神醒脑。

  • 印堂穴:缓解鼻塞 + 头痛 “双效穴”

印堂穴在两眉头中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眉心” 位置,这个穴位属于经外奇穴,能疏风清热、镇静安神,尤其适合鼻塞伴随头痛、头晕的情况,比如感冒时鼻塞头痛,按揉印堂穴能同时缓解两种不适。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按压印堂穴,然后向上缓慢推揉,力度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额头不适。每次推揉 1 分钟,停顿 10 秒,再推揉 1 分钟,重复 3 次。推揉时可以闭上眼睛,配合深呼吸,能更快缓解头部昏沉感。

  • 鼻通穴:快速通气 “急救穴”

鼻通穴的位置更靠近鼻腔,在面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的上端尽头,也就是迎香穴往上一点的位置。这个穴位针对性极强,专门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鼻塞,尤其是急性鼻塞,按揉后能快速见效。

操作方法:用双手食指指腹同时按住两侧鼻通穴,以轻柔的力度按揉,频率稍快,每秒 1-2 次,每次按揉 1 分钟。如果感觉鼻子有酸胀感,说明力度合适,坚持一会儿就能感觉到气流逐渐通过鼻腔。

特别提醒:按摩穴位前一定要修剪指甲,避免指甲过长划破皮肤;如果皮肤干燥,可以涂一点润肤霜再按揉,减少摩擦。另外,穴位按摩适合缓解轻微鼻塞,如果鼻塞伴随鼻出血、鼻腔疼痛,要暂停操作,及时就医。

2. 蒸汽熏鼻:湿润鼻腔 + 疏通鼻道,还能缓解鼻干

干燥的鼻腔环境会加重鼻塞,而蒸汽能湿润鼻腔黏膜,稀释鼻涕,同时促进鼻腔血液循环,让堵塞的鼻道快速通畅。这个方法尤其适合秋冬干燥季节,或长期待在空调房引起的鼻塞、鼻干。

操作步骤很简单:

  1. 准备一杯刚烧开的热水,倒入保温杯或深一点的杯子里,水温保持在 80-90℃(注意不要用刚烧开的沸水,避免蒸汽过烫烫伤鼻腔黏膜)。
  2. 低头,将鼻子靠近杯口,距离约 10-15 厘米,用手轻轻捂住杯子和头部,形成一个 “密闭空间”,让蒸汽集中熏到鼻子上。
  3. 慢慢深呼吸,用鼻子吸入蒸汽,再用嘴巴呼出,每次熏 5-8 分钟,直到杯子里的水变温。
  4. 熏鼻后不要马上出门,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避免冷空气刺激刚湿润的鼻腔,导致鼻塞复发。

升级用法:如果想让效果更好,可以在热水里加一点薄荷、桉叶精油,或放几片新鲜的薄荷叶、紫苏叶。薄荷能疏风清热,桉叶精油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适合风热鼻塞或鼻炎引起的鼻塞;紫苏叶则适合风寒鼻塞,能帮助驱散寒气。注意精油只需加 1-2 滴,避免浓度过高刺激鼻腔。

3. 热敷鼻子:促进血液循环,化解 “寒气型” 鼻塞

中医认为 “寒则凝,温则通”,对于风寒引起的鼻塞,或长期鼻塞导致鼻腔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热敷是简单有效的方法。温热能促进鼻腔周围的气血运行,驱散寒气,让堵塞的鼻道逐渐通畅。

正确的热敷方法:

  1. 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放入 40-50℃的温水中浸泡,拧干后(不要太干,保持湿润但不滴水)敷在鼻梁和额头上,覆盖整个鼻子区域。
  2. 热敷时可以轻轻按压毛巾,让热量更好地渗透,每次敷 5-10 分钟,中途如果毛巾变凉,可以重新加热再敷。
  3. 热敷后可以配合按揉迎香穴,能让通气效果更持久。

注意事项:热敷的温度不要太高,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给小孩热敷时,要先测试温度;如果鼻腔有炎症、破损或鼻出血,暂时不要热敷,以免加重症状。

4. 通鼻茶饮:根据 “寒热” 选对茶,内调外养更有效

除了外用方法,喝对茶饮也能从内部调理,帮助缓解鼻塞。中医讲究 “辨证施饮”,不同证型的鼻塞要选择不同的食材,比如风寒鼻塞适合温性茶饮,风热鼻塞适合凉性茶饮,这样才能对症起效。

  • 风寒鼻塞:生姜葱白红糖茶

材料:生姜 3-5 片(带皮)、葱白 2-3 段(连须)、红糖适量。

做法:将生姜、葱白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5-8 分钟,关火后加入红糖搅拌融化即可饮用,每天 1-2 次,趁热喝效果最好。

原理:生姜性温,能发汗解表、驱散寒气;葱白能通阳散寒、宣通鼻窍;红糖则能温补气血,三者搭配适合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怕冷、流清鼻涕,喝后微微出汗,寒气排出,鼻塞也会随之缓解。

  • 风热鼻塞:菊花薄荷茶

材料:菊花 5-8 朵(杭白菊或胎菊均可)、薄荷 3-5 克、冰糖适量(可选)。

做法:将菊花、薄荷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焖 5 分钟,加入冰糖调味即可饮用,每天 1-2 次,凉饮热饮均可。

原理:菊花能清热降火、疏散风热;薄荷能疏风清热、利咽通鼻,两者搭配适合风热感冒引起的鼻塞、流黄鼻涕、嗓子疼、口干,能帮助清除肺热,缓解鼻腔炎症。

小贴士:茶饮调理适合轻微鼻塞,且要根据自身证型选择,不要乱喝。比如风寒鼻塞喝了菊花薄荷茶,会加重寒气;风热鼻塞喝了生姜葱白茶,会加重内热。如果分不清自己是风寒还是风热,可以观察鼻涕颜色:清鼻涕多为风寒,黄鼻涕多为风热。

5. 按摩鼻周:简单小动作,日常保健防鼻塞

除了针对性穴位,日常按摩鼻腔周围,也能促进鼻周血液循环,增强鼻腔抵抗力,减少鼻塞发作。这个方法适合作为日常保健,每天坚持做,能让鼻子更 “健康”。

操作方法:

  1. 用双手食指指腹,从鼻梁两侧的鼻根处开始,沿着鼻梁向下轻轻按摩到鼻翼两侧,再从鼻翼向上回到鼻根,重复这个动作 10-15 次,力度要轻柔,避免摩擦皮肤。
  2. 然后用食指指腹轻轻拍打鼻翼两侧,每次拍打 1 分钟,频率适中,以感到鼻腔轻微震动为宜。
  3. 最后用双手掌心搓热,捂住整个鼻子和额头,保持 30 秒,让掌心的热量温暖鼻腔,促进气血流通。

这个按摩方法每天可以做 2-3 次,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不仅能预防鼻塞,还能改善鼻腔干燥,减少鼻炎发作的几率。

长期调理:3 类体质针对性方案,告别反复鼻塞

如果鼻塞反复发作,比如每个月都会出现几次,或常年鼻子不通气,说明不是单纯的外感引起,而是体质问题,需要长期调理。彭波主任根据中医常见的鼻塞体质,总结了 3 类调理方案,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入手,帮你改善体质,彻底摆脱鼻塞。

1. 气虚型:容易累、怕风,补气固表是关键

气虚型体质的人,平时容易疲劳、精神不振,稍微活动就出汗,一受凉就鼻塞,而且鼻塞持续时间长,还会伴随流清鼻涕、怕冷等症状。这类人群的核心问题是 “肺气不足”,无法固护鼻腔,所以需要通过补气来增强抵抗力。

  • 饮食调理:多吃补气食材

推荐多吃黄芪、白术、党参、山药等补气食材,比如用黄芪 10 克、白术 10 克、山药 20 克煮粥,每天早上喝一碗,既能补气,又能健脾,改善气虚体质。

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冰饮、西瓜、螃蟹等,这些食物会损伤阳气,加重气虚。

  • 运动调理:适度运动,提升肺气

气虚型人群不适合剧烈运动,比如跑步、跳绳,容易累且出汗过多,反而耗气。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每天运动 30 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能促进气血运行,提升肺气。

  • 生活调理: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平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鼻子和颈部,天冷出门戴口罩,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鼻腔;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熬夜会耗伤气血,加重气虚;避免过度劳累,工作学习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身体透支。

2. 痰湿型:痰多、头重,健脾祛湿是核心

痰湿型体质的人,鼻塞通常是长期的,还会伴随痰多(白痰或稀痰)、头重、身体乏力、大便黏腻、舌苔白厚等症状,尤其是吃了油腻、甜食后,鼻塞会加重。这类人群的根源是 “脾胃虚弱”,无法运化水湿,导致痰湿内生,堵塞鼻窍,所以调理重点是健脾祛湿。

  • 饮食调理:清淡饮食,减少痰湿

多吃健脾祛湿的食材,比如薏米、茯苓、红豆、冬瓜、山药等,推荐薏米 15 克、茯苓 10 克、红豆 15 克煮汤,每天喝一次,能健脾祛湿,减少体内痰湿。

避免吃油腻、甜食、生冷食物,比如炸鸡、蛋糕、冰奶茶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产生更多痰湿。

  • 运动调理:适度出汗,排出湿气

痰湿型人群体内湿气重,适合通过运动出汗来排出湿气,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天运动 40 分钟,以身体出汗为宜,但要注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受凉。

  • 生活调理:保持干燥,避免潮湿

平时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干燥,避免长期待在潮湿的地方,比如地下室、卫生间,潮湿环境会加重体内湿气;勤晒被褥,减少湿气滋生;早上起床后可以喝一杯温水,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3. 阳虚型:手脚冰凉、怕冷,温阳散寒是重点

阳虚型体质的人,常年手脚冰凉、怕冷,鼻塞多在冬天或受凉后加重,还会伴随流清鼻涕、精神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这类人群的核心是 “阳气不足”,寒气内生,长期盘踞在鼻窍,所以调理重点是温阳散寒。

  • 饮食调理:多吃温性食材,补充阳气

推荐多吃羊肉、牛肉、生姜、桂圆、红枣等温性食材,比如用生姜 10 克、桂圆 5 颗、红枣 5 颗煮水,每天喝一次,能温阳散寒,改善阳虚体质。

避免吃生冷、寒凉食物,比如冰饮、凉菜、柿子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损伤阳气。

  • 运动调理:温暖环境下运动,提升阳气

阳虚型人群怕冷,不适合在寒冷环境下运动,建议在室内运动,比如瑜伽、普拉提、室内游泳,或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外出散步,每天运动 30 分钟,以身体温暖、不感觉冷为宜。

  • 生活调理:保暖防寒,补充阳气

平时要注意全身保暖,尤其是手脚、腹部、腰部,冬天穿厚袜子、戴手套,避免受凉;晚上可以用热水泡脚,加入生姜、艾叶,每次泡脚 20 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温阳散寒;保证充足睡眠,晚上 11 点前入睡,有助于阳气的恢复。

注意事项:这些情况,别靠 “小妙招”,及时就医是关键

以上分享的中医方法,适合日常保健和轻微鼻塞症状,比如感冒引起的鼻塞、换季轻微鼻塞,或作为体质调理的辅助手段。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鼻塞可能是疾病引起的,不能单纯靠 “小妙招” 缓解,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辨证施治,避免延误病情。

  1. 鼻塞严重,影响睡眠和呼吸,甚至出现张口呼吸、打鼾;
  2. 鼻塞长期反复发作,超过 1 个月,且伴随鼻涕带血、鼻腔疼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3. 鼻塞伴随头痛、面部胀痛、发热等症状,可能是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
  4. 儿童长期鼻塞,伴随张口呼吸、牙齿排列异常、生长发育缓慢,可能是腺样体肥大,需及时就医检查。

另外,要提醒大家,中医调理讲究 “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和鼻塞原因不同,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不要盲目跟风尝试,比如痰湿型体质的人喝了生姜葱白茶,会加重痰湿;阳虚型体质的人喝了菊花薄荷茶,会加重阳虚。如果不确定自己的体质或鼻塞原因,最好咨询专业中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调理方案。

鼻塞虽然常见,但背后藏着身体的健康信号,忽视调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能了解中医对鼻塞的认知,掌握应急的通气方法,更能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长期调理。坚持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信你一定能摆脱鼻塞困扰,拥有畅通的呼吸,享受清爽的生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