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眼睛越来越模糊,脚上破了点皮半个月都不好。”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诊室里,李女士的抱怨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 —— 她的糖尿病已悄悄引发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而自己此前竟毫不知情。

“这样的患者太常见了。” 内分泌科何霞主任无奈地表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致命的是那些 “沉默发展” 的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时,并发症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更令人揪心的是,26 岁的小曾因长期沉迷奶茶炸鸡,两年内两次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进 ICU,第二次抢救时血糖已高到无法测出,险些丧命。
全身发出的 10 个 “求救信号”,一个都不能漏
糖尿病并发症如同 “隐形杀手”,却会在全身留下预警痕迹。当身体出现这些异常,必须立刻警惕:
一、微血管并发症:悄悄侵蚀脏器
- 眼部:黑影飘、视物变形是失明前兆
视网膜微小血管被高血糖损伤后,早期可能毫无感觉,但一旦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甚至看东西变形,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数据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48 岁的患者 B 就因忽视视力下降,最终出现眼底出血,严重影响生活。何霞主任强调:“即使没有症状,糖友每年也必须做一次眼底检查。”
- 肾脏:泡沫尿不消散要查白蛋白
约 30%~40% 的糖友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早期仅表现为尿中微量白蛋白升高,毫无不适感。但当小便出现细密泡沫且久久不散,或双下肢水肿难以消退时,可能已进入肾功能不可逆的阶段。56 岁的患者 A 因长期血糖失控,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二、神经病变:麻、痒、痛都是警报
- 周围神经:手脚像戴了 “隐形袜子”
下肢最先受牵连,患者会感到手脚麻木、刺痛,或有蚂蚁爬过的感觉,甚至对冷热、疼痛不敏感。62 岁的患者 C 洗脚时因感觉迟钝,被热水烫伤却未察觉,小伤口最终发展为足部溃疡,面临截肢风险。
- 自主神经:便秘腹泻交替要当心
胃肠功能紊乱常被误认为 “肠胃不好”,但糖友若频繁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餐后饱胀恶心,可能是自主神经病变的信号。这种并发症虽不直接致命,却会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血糖紊乱。
- 皮肤:莫名瘙痒可能是血糖在 “捣乱”
皮肤反复瘙痒且排除过敏、干燥等因素时,需警惕血糖升高引发的神经和血管病变。这种症状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是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三、大血管与足部:致命风险藏在细节里
- 心血管:胸闷气短可能是心梗预警
糖友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比常人高 2~4 倍,约 70%-80% 的 2 型糖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50 岁的患者 D 就因频繁胸痛就医,查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必须植入支架。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胸痛,仅表现为疲劳、气短,极易被误判。
- 脑血管:头晕、肢体麻木别当 “小毛病”
突然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含糊,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不及时干预,极易发展为脑梗死。70 岁的患者 E 就因忽视这些症状,突发脑梗后导致偏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 足部:发凉、变形、伤口不愈要截肢
神经病变导致感觉迟钝,血管病变导致供血不足,双重作用下,小伤口也会迅速恶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双脚发凉发紫、脚趾变形,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何霞主任提醒:“糖友每天必须检查双脚,哪怕是微小擦伤也要及时处理。”
四、急性并发症:突发不适可能危及生命
- 极度口渴、恶心呕吐:警惕酮症酸中毒
血糖超过 16.7mmol/L 时,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出现极度口渴、多尿、恶心呕吐,严重时昏迷。38 岁的程强就因忽视持续口干、体重下降等信号,最终因血糖飙升十倍陷入昏迷,抢救三天才脱离危险。
- 疲乏无力、血压骤升:高渗综合征前兆
疲乏无力可能是低血糖或高渗综合征的早期表现,而血压突然升高难以控制,既可能加重肾病,也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为什么 80% 的患者 “等到并发症才就医”?
何霞主任分析,患者被动就医的根源在于三大认知误区:
- “没感觉就是没病”:早期症状被掩盖
2 型糖尿病早期常无典型的 “三多一少” 症状,仅表现为疲劳、口渴,容易被误认为 “累了”“天气干”。38 岁的程强就因忽视这些信号,直到酮症酸中毒发作才确诊。年轻人身体调节能力强, even 餐后血糖升高也可能毫无察觉,埋下隐患。
- “并发症离我很远”:隐匿进展难察觉
多数并发症早期进展缓慢,如糖尿病肾病早期仅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患者无法自行发现;神经病变的麻木感常被归为 “血液循环不好”,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已错过时机。
- “吃药就万事大吉”:忽视随访管理
许多糖友按时服药却不监测血糖、不做门诊随访,导致血糖长期超标却不知情。何霞主任强调:“降糖方案需要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盲目服药如同‘盲人摸象’。”
4 步主动防控法,把并发症 “拒之门外”
糖尿病治疗的核心是 “早发现、早干预、长期管理”,做好这四步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第一步:养成 “抗糖” 生活方式
- 饮食:告别 “高糖高油外卖”
小曾的教训警示我们,奶茶、炸鸡等加工食品是血糖杀手。建议糖友减少精制糖、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采用 “少食多餐” 模式。术后的小曾彻底告别外卖,体重三个月下降 53 斤,血糖也恢复了正常。
- 运动:餐后散步是 “天然降糖药”
每天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要注意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 习惯:戒烟限酒 + 规律作息
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酒精会导致血糖波动,糖友必须严格控制。同时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影响血糖调节。
第二步:科学监测血糖,掌握 “波动规律”
- 频率:每周至少测 2-4 次
包括空腹(理想值 4.4-7.0mmol/L)和餐后 2 小时(理想值 < 10.0mmol/L)血糖,血糖不稳定者需每天监测。小曾在治疗期间坚持记录血糖,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 细节:特殊情况加测
感冒、发烧、情绪波动或调整药物时,应增加监测次数,及时发现血糖异常。
第三步:规范治疗,拒绝 “盲目用药”
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超重或肥胖患者可能需要减重干预,如小曾接受的腹腔镜胃旁路术,术后成功摆脱药物依赖;1 型糖友必须坚持胰岛素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第四步:定期随访,让医生 “精准导航”
- 基础随访:每 3-6 个月一次
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 3 个月血糖平均水平)、血压、血脂等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 7% 以下。
- 专科筛查:每年一次 “并发症体检”
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足部神经和血管评估,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心血管检查。何霞主任强调:“早期筛查能发现 90% 的隐匿并发症,及时干预可延缓甚至逆转进展。”
专家提醒:糖尿病不可怕,失控才可怕
“糖尿病并非‘绝症’,但并发症确实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何霞主任的话掷地有声。26 岁的小曾用两次 ICU 经历换来了健康意识的觉醒,而更多人不必付出这样的代价。
记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是糖尿病的 “求救提醒”;主动监测、规范管理,才是把并发症 “拒之门外” 的唯一钥匙。别等到视力模糊、伤口不愈才后悔 —— 从今天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