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北京君正向港交所递交 IPO 申请的消息,为国产芯片产业的资本版图添上了浓重一笔。这家诞生于清华园、深耕芯片领域二十年的 fabless 企业,早已在深交所创业板写下上市传奇,如今冲刺港股二次敲钟,既是自身战略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半导体企业从本土突围到全球竞逐的缩影。从 “方舟一号” 的技术火种到 “计算 + 存储 + 模拟” 的全栈布局,从消费电子隐形冠军到车规工业核心玩家,北京君正的成长轨迹,恰是国产芯片产业二十年奋进史的生动注脚。
北京君正的故事,始终镌刻着清华基因的技术烙印。1999 年,创始人刘强作为清华学子与中科院博士,加入倪光南院士主导的 “方舟” 项目,亲历国内首颗商用嵌入式 CPU”方舟一号” 的诞生与沉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 “缺芯少魂” 的切肤之痛 —— 彼时中国计算机企业深陷低附加值组装泥潭,核心 CPU 技术完全受制于人。2005 年,刘强携核心团队自立门户,北京君正应运而生,带着 “用自主技术打破垄断” 的初心正式启航。
创业初期的君正,以一场精准的市场卡位崭露头角。2007 年,自主研发的 XBurst 内核芯片凭借 “性能翻倍、成本减半” 的优势,意外通过步步高 Ibox 的爆红打开市场。在教育电子爆发期,好记星、诺亚舟等头部品牌纷纷倒向君正阵营;随后推出的硬解 RMVB 芯片点燃 MP4 市场,让爱国者、昂达等厂商趋之若鹜;2009 年更是以低功耗优势击败 Marvell,成为汉王电纸书的核心供应商。”在合适的窗口,把对的产品丢进对的市场”,这种技术与市场的精准匹配,让君正 2011 年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嵌入式 CPU 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 2020 年。北京君正完成对美国 ISSI 的收购,将后者三十余年的存储、模拟技术与自身计算技术深度融合,正式确立 “计算 + 存储 + 模拟” 三驾马车战略。这一布局如同为智能设备搭建了完整的 “中枢神经体系”:计算芯片作为 “大脑”,以自主 CPU 与 AI 专用 NPU 赋能安防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等 AIoT 设备;存储芯片化身 “记忆核心”,其 DRAM、SRAM 产品在汽车制动系统、工业机器人等严苛场景中提供高可靠支撑;模拟芯片则成为 “感官桥梁”,通过 LED 驱动等产品实现汽车灯效控制、家电智能交互等功能。这场收购让君正成功切入车规、工业等高端赛道,完成从消费电子到核心工业领域的跨越。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君正 2022-2024 年营收从 54.1 亿元降至 42.1 亿元,业绩曲线看似承压,但结构性亮点已然显现 ——AIoT 与汽车电动化驱动下,计算芯片收入逆势增长,2025 年上半年更迎来全面反弹,营收达 22.49 亿元(同比增 6.75%),净利润 2.02 亿元(同比增 2.85%),三大业务线同步增长。在利基型 DRAM、SRAM 等细分领域,君正已跻身全球前列,技术储备持续加码:16nm 工艺 DDR4/LPDDR4 产品预计 2025 年末至 2026 年陆续投片,端侧 AI 算力芯片与 3DDRAM 等前沿产品也在加速布局。这种 “短期调整、长期向好” 的态势,成为其冲击港股的核心底气。
君正的二次上市选择,恰逢 A+H 两地上市的热潮期。2025 年以来,纳芯微、晶澳科技、杰华特等企业纷纷启动类似布局,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野心。对君正而言,港股上市的价值远超融资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能吸引全球长期资本,为其 16nm 工艺量产、AI 芯片研发等重投入项目提供资金支撑,这与宁德时代通过港股募资建设欧洲工厂的逻辑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借助港股平台可加速国际化进程,依托 ISSI 的全球客户基础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从 “中国君正” 到 “全球君正” 的蜕变。
这一选择也暗合国产 CPU 产业的发展节律。从 2005 年至今,国产 CPU 赛道历经五个发展阶段:从科研主导的起步期,到政策驱动的探索期,再到中美科技摩擦催生的自主可控强化期,如今已迈入生态协同与系统级整合的新阶段。2025 年 9 月海光宣布开放 CPU 互联总线,标志着行业竞争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 “CPU+GPU+DPU” 的异构协同生态战。君正此时赴港融资,正是为了在这场生态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 通过资本力量整合软硬件资源,强化 “计算 + 存储 + 模拟” 的协同优势,构建全栈式国产算力体系。
当然,二次上市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港股市场对半导体企业的估值逻辑与 A 股存在差异,叠加双市场监管合规成本、做空机制风险等因素,对企业运营提出更高要求,纳芯微等先行者已遭遇类似考验。但对深耕行业二十年的君正而言,这种挑战更像是成长的必答题。创始人刘强 “低调死磕” 的特质早已融入企业基因:从当年咬牙自研内核拒绝技术授权,到如今持续加码高端芯片研发,这份专注让君正在浮躁的芯片江湖中站稳脚跟。
从 “方舟一号” 的技术探索到港股 IPO 的资本冲刺,北京君正的二十年,是国产芯片企业从追赶到并跑的缩影。在 2025 年芯片自给率目标的政策东风下,在 AI 与汽车电子的市场浪潮中,这家清华系企业的二次上市,不仅是自身的 “惊险一跃”,更将为国产芯片产业的全球化突围提供新样本。当敲钟声响彻港交所,那不仅是资本的认可,更是对一群芯片人的技术坚守、一个产业的砥砺前行的最佳致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