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台风双袭国庆:华南旅游业的 “黑色预警” 与破局之困

距离国庆黄金周仅剩一周,一场始料未及的 “气象暴击” 正让华南旅游业陷入集体焦虑。今年第 18 号台风 “桦加沙” 携狂风暴雨横扫广东、海南等地,航班停飞、列车停运、酒店订单暴跌,不仅打乱了数万游客的出行计划,更让刚刚从暑期淡季中缓过劲的旅游从业者,再次被推到 “生死线” 上。

在上海工作的白领陈琳,早在 8 月初就敲定了国庆三亚之旅。她盯着机票价格波动半个月,终于在 8 月底以 3 折价格订下往返机票,还特意选了亚龙湾一家带私人泳池的海景民宿,甚至提前买好了沙滩裙和潜水装备。9 月 20 日之前,她每天都会刷三亚的天气预报,看着 “晴转多云” 的图标满心期待。可从 9 月 21 日开始,天气预报里的太阳被雨水符号取代,“桦加沙” 台风的预警信息接连弹出,她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9 月 23 日早上,陈琳被手机短信惊醒 —— 去程航班因台风取消。她立刻拨通航空公司客服电话,等待音里循环播放的 “感谢您的耐心等待”,让她烦躁到攥紧了拳头。好不容易接通电话,客服告知只能免费改签至 9 月 28 日后的航班,可她的国庆假期只有 7 天,改签后根本来不及游玩。“退机票要扣 30% 手续费,民宿取消也要扣一半房费,这趟没成行的旅行,我已经亏了近 2000 块。” 陈琳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吐槽帖,很快收到上百条共鸣评论,有人晒出被取消的高铁票,有人抱怨酒店拒绝全额退款,评论区成了 “国庆出行受害者联盟”。

游客的烦恼只是冰山一角,旅游行业的压力早已传导至每一个环节。广州长隆附近一家连锁酒店的店长李伟,最近每天都要处理几十笔退单。“9 月初我们国庆的预订率已经达到 80%,原本以为能补上暑期的亏空,结果台风一来,3 天内退单量就超过了 200 间。” 李伟说,为了吸引客人,他们早在 8 月底就推出了 “国庆亲子套餐”,包含双人门票和早餐,价格比平时低 30%,现在不仅套餐没人买,连之前预订的客人也在陆续取消。更让他头疼的是,酒店提前采购的食材、临时招聘的兼职员工,都成了 “沉没成本”,“食材放久了会坏,员工工资要照发,这一笔笔开支压得人喘不过气。”

交通枢纽的停摆,更是给旅游业致命一击。9 月 24 日,广铁集团宣布广东全省高铁、普速列车全部停运,进出海南岛的列车也全面暂停。深圳机场从当天 20 时起暂停航班起降,珠海机场更早,19 时就关闭了跑道。在香港国际机场,虽然管理局声明维持两条跑道正常运作,但国泰航空一天内取消了约 500 班航班,机场大厅里挤满了提着行李改签的旅客。航旅纵横的数据显示,当天华南地区取消的航班超过 2000 架次,占全国取消航班总量的 60% 以上。

为了减少损失,多家航司紧急出台退改签政策:国航对 9 月 23 日至 25 日期间涉及华南地区的航班,提供免费退票和改期服务;南航则将免费改退窗口延长至 9 月 30 日,允许旅客变更至 10 月 7 日前的同航线航班;海航甚至推出 “无责变更”,旅客可选择未来 30 天内的任意航班出行。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游客因为行程冲突不得不放弃出行,“我原本要带父母去广州探亲,顺便去长隆玩,现在列车停运,改机票要多花好几千,只能取消行程了。” 在北京工作的张先生说。

更糟糕的是,台风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晒出香港酒店价格暴跌的截图:原本国庆期间每晚 3000 港元的四星级酒店,现在价格降到了 800 港元,甚至还有酒店推出 “买一送一” 的促销活动,但预订量依然惨淡。“大家都怕台风再来,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敢出门。” 香港某旅行社负责人林女士说,他们原本计划国庆期间推出 “香港迪士尼 + 海洋公园” 的爆款线路,现在线路已经下架,10 多名导游面临 “无团可带” 的窘境,只能靠兼职维持生计。

这场台风的突袭,暴露了华南旅游业长期存在的 “看天吃饭” 困境。事实上,每年 7 到 10 月,华南地区都会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但今年的情况格外特殊 —— 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化,让台风形成频次增加,水汽更集中,破坏力也更强。中央气象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数量比常年同期多 3 个,其中登陆华南地区的台风就有 5 个,远超往年水平。

极端天气频发,正在改变游客的出行习惯。航旅纵横的大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内热门航线 TOP10 中,华南地区相关航线占了 5 条,分别是上海 – 广州、北京 – 深圳、北京 – 广州、上海 – 深圳、成都 – 深圳,出境航线中上海 – 香港、北京 – 香港也位居前列。但随着台风 “桦加沙” 的影响扩大,这些热门航线的预订量正在大幅下降,不少游客转而选择西北、西南等气象条件更稳定的目的地。“以前游客提前一个月就订好行程,现在都要等到节前一周看天气再决定,我们的预订周期被严重压缩。” 广州某 OTA 平台的产品经理王颖说,这种 “临时决策” 的趋势,让旅游企业的库存管理变得异常困难,“订多了怕没人来,订少了怕不够卖,只能在焦虑中反复调整。”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极端天气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损失,更是长期的经营风险。深圳一家经营海岛游的旅行社,今年暑期就因为台风取消了 20 多个团,损失超过 100 万元。这次 “桦加沙” 台风来袭,他们又取消了 15 个国庆团,负责人赵先生无奈地说:“我们做海岛游的,就怕台风天。一旦取消行程,不仅要退还游客全款,还要赔偿酒店、船公司的违约金,一年下来,光违约金就要付几十万。” 更让他担心的是,频繁的取消会影响游客的信任度,“有客人跟我说,以后再也不敢报海岛团了,怕又遇到台风,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致命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风险,华南旅游业急需建立更完善的抗风险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是重要的缓冲手段。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旅游业者可以投保 “飓风保障险”,一旦因台风取消活动,只要在 12 个月内重新举办,就能获得赔偿;在欧洲,“天气触发型保险” 已经广泛应用,只要某地气象数据达到预设阈值,比如 24 小时降水量超过 50 毫米,理赔系统会自动启动,无需商户主动报损。但在国内,这类保险产品还比较稀缺,大部分旅游企业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除了保险,政府、平台、企业之间的协同也至关重要。广东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推动建立 “极端天气旅游应急机制”,一方面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动,及时向企业和游客发布预警信息;另一方面协调航空公司、酒店、景区建立 “退改签绿色通道”,减少游客和企业的损失。“我们还在探索‘旅游消费券补偿’机制,对于因极端天气取消行程的游客,可发放一定金额的旅游消费券,鼓励他们未来再到广东旅游。” 该负责人说。

平台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携程推出 “台风应急保障计划”,对预订了华南地区酒店、门票的用户,提供免费退改服务,并联合保险公司推出 “天气取消险”,用户投保后若因台风、暴雨等天气原因取消行程,可获得全额赔偿。飞猪则上线 “天气预警地图”,实时更新全国各地区的天气情况和旅游影响程度,帮助用户及时调整行程。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主动转型才是长远之计。广州某主题乐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减少户外项目的比例,增加室内场馆的建设,“我们计划投资 5000 万元,打造一个大型室内水乐园,不受天气影响,这样即使遇到台风暴雨,游客也能正常游玩。” 还有一些酒店开始推出 “天气无忧套餐”,承诺若因极端天气导致游客无法入住,可全额退款并赠送下次入住的折扣券,以此吸引游客预订。

9 月 25 日,台风 “桦加沙” 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新的风险又在酝酿 —— 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未来 10 天内,西北太平洋将有 2~3 个台风或热带低压生成,其中 1 个可能于 9 月 28 日前后影响南海北部海域和华南沿海。这意味着,华南旅游业的 “国庆保卫战” 还未结束,考验仍在继续。

这场台风风波,给华南旅游业上了深刻的一课: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靠天吃饭” 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建立更完善的抗风险体系,主动适应天气变化,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生存之道。对于游客来说,提前关注天气预警、购买旅游保险、选择灵活的预订政策,才能减少出行风险;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推动产品转型、探索协同机制,才能渡过难关;对于政府和平台来说,完善政策支持、提供技术保障、搭建沟通桥梁,才能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国庆黄金周是旅游业的重要节点,也是检验行业抗风险能力的 “试金石”。尽管今年的开局充满挑战,但只要各方携手努力,相信华南旅游业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毕竟,旅游的本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这份追求还在,旅游业就永远有希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