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的 “强度神话” 与专家的明确驳斥

9 月 22 日晚,自媒体账号 “空警世界” 的一条微博引发全网热议:“五级超强台风‘桦加沙’最低中心气压 905MBAR,强度接近地球所能产生的上限”。该言论迅速发酵,# 台风强度地球上限 #话题阅读量突破 2 亿次,部分网友将其与 2014 年重创海南的超强台风 “威马逊” 相提并论,引发华南沿海民众的恐慌情绪。

然而,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与专家解读迅速击碎了这一 “神话”。中央气象台实时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3 日 0 时,“桦加沙” 中心气压为 920 百帕,最大风速 58 米 / 秒(17 级),与网传的 “905 百帕” 存在明显偏差。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直言:“历史上多个台风的强度已超越‘桦加沙’,2013 年‘海燕’中心气压达 895 百帕,2016 年‘莫兰蒂’更是低至 890 百帕,‘地球上限’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在 9 月 23 日的媒体通气会上进一步澄清:“‘桦加沙’登陆强度预计为 13-15 级(40-48 米 / 秒),与 2018 年‘山竹’强度相当,远不及‘威马逊’70 米 / 秒的巅峰风速和 890 百帕的中心气压。将其与地球物理上限挂钩,既误导公众认知,也消解了科学科普的严谨性。”

台风强度的 “天花板”:科学理论与现实边界

要理解 “地球上限” 说法的荒谬,需先厘清台风强度的科学衡量标准。气象学上,台风强度主要通过中心最低气压和持续风速判定,而其发展受制于 “最大潜在强度(MPI)” 理论框架 —— 这一由大气科学家 Kerry Emanuel 提出的理论,将海表温度、大气温度及海气能量交换纳入公式,为台风强度划定了物理边界。

根据 MPI 理论,台风的能量源自温暖海水的蒸发与冷凝释放的潜热,需满足三大关键条件:海表温度不低于 26℃且暖水层深厚、垂直风切变小于 10 米 / 秒、高层大气存在强辐散 outflow。即便在最理想的环境中,理论测算的台风最大持续风速约为 370 公里 / 小时(230 英里 / 小时),中心气压可低至 870 百帕左右。这一数值远超人类观测到的最强台风 ——2015 年飓风 “帕特里夏” 的 345 公里 / 小时风速和 872 百帕气压。

对比之下,“桦加沙” 的形成条件虽较优越 —— 生成于海温超 29℃的菲律宾以东洋面,受西南季风与偏东气流交汇带来充沛水汽,且途经区域垂直风切变较弱 —— 但其强度仍远未触及理论上限。中国科协在官方公众号发文指出:“秋季台风强度增强属常见现象,2022 年‘奥鹿’、2023 年‘小犬’均曾达到超强台风级别,‘桦加沙’在历史序列中并非孤例。”

真实威胁:风圈与暴雨的双重考验

尽管 “地球上限” 论不攻自破,但 “桦加沙” 的致灾潜力不容小觑。中央气象台 9 月 23 日 06 时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指出其具有 “风圈范围广、强度强、路径复杂” 三大特点。

从风雨影响来看,9 月 23 日至 26 日,广东大部、广西中南部、福建南部等地将遭遇大到暴雨,台湾岛东部局地特大暴雨(250-450 毫米),部分地区小时降雨量可超 80 毫米,并伴有雷暴大风。风力方面,南海东北部海域将出现 15-16 级大风,阵风达 17 级以上,台风中心经过的沿海地区风力可达 14-17 级,对航运、海上作业及沿海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路径不确定性。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提示,“桦加沙” 路径与 2023 年台风 “苏拉” 相似,存在多次登陆或突然西调的可能,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需重点防范极端强降水引发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及地质灾害。此外,台风外围水汽向北输送,还可能导致江淮、江南等地出现远距离暴雨,形成 “异地次生灾害”。

防御前线:从政府部署到民间行动

面对 “桦加沙” 的逼近,华南多地已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截至 9 月 23 日中午,深圳、东莞、江门等城市相继发布 “五停” 指令(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珠江口海域全面封航,广州塔等地标建筑暂停对外开放。广东全省开放应急避难场所超 2 万个,转移沿海低洼地区群众逾 50 万人,海事部门已协调超 3000 艘船舶回港避风。

在民间,一场 “家庭防御战” 同步展开。广州番禺区市民李女士的朋友圈里,“米字胶带贴窗教程” 被反复转发 —— 她按照专家建议,选用黄色封箱胶带在阳台玻璃贴出工整的 “米” 字形,“胶带要贴到窗框外,这样能改变玻璃震动频率,就算碎了也不会飞溅伤人”。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梁解释,这种贴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胶带增强玻璃整体性,吸收部分冲击力,降低共振破碎风险,但汽车玻璃因震动幅度小,贴胶带作用有限。

超市里,饮用水、方便面、手电筒等应急物资被抢购一空,广州某超市负责人表示已紧急补货 3 次:“仅 9 月 23 日上午就卖出 2000 箱矿泉水,电池销量是平时的 10 倍。” 在线上平台,防水沙袋、应急照明灯等商品搜索量暴涨 500%,部分店铺显示 “24 小时内发货” 的库存已售罄。

谣言与科普的赛跑:极端天气下的信息战

此次 “桦加沙强度超上限” 谣言的传播,折射出极端天气下公众对专业信息的渴求与信息甄别能力的不足。汤杰指出:“谣言往往披着‘末日想象’的外衣,而科学解读需要更及时、更通俗的表达。” 对此,气象部门已启动 “立体化科普” 行动:中央气象台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 “台风强度分级动画”,用 “奶茶吸管” 比喻风切变对台风的破坏作用;地方气象局开通 24 小时热线,解答市民关于防御措施的疑问。

专家同时提醒,公众获取台风信息应认准中央气象台、国家海洋预报台等官方渠道,警惕社交平台上 “来源不明” 的风速、气压数据。“面对自然灾害,重视但不恐慌才是正确态度。” 王海平强调,“‘桦加沙’虽强,但我国已建立成熟的台风预警和防御体系,只要严格遵守应急指令,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截至 9 月 23 日 15 时,“桦加沙” 正以每小时 20 公里的速度向广东中西部沿海靠近,一场人与台风的较量已进入倒计时。在科学认知的指引下,从政府的精密部署到市民的有序防御,华南大地正凝聚起抵御风雨的合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