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 “太丑” 背后:产品大佬的审美坐标系

9 月 23 日,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视频中的直言不讳,为刚发售的 iPhone 17 系列投下一枚舆论石子。“过去 5 年每年都买 Pro Max,这次不会了,实在太丑了” 的评价,并非简单的个人偏好表达,而是自带产品哲学的专业判断。

作为打造出理想 L 系列爆款的掌舵人,李想的审美体系始终锚定 “用户场景本质”。他偏爱 iPhone Air 的理由颇具代表性:“厚薄程度和手感回归手机随身携带的本质”,这种对 “工具属性优先” 的坚持,与其在理想 i8 设计争议中提出的 “空间效率优先于单纯造型” 逻辑一脉相承。当 iPhone Pro Max 为容纳专业影像组件采用玻璃与铝合金拼接的背部结构时,在李想眼中,这种为功能妥协的设计已偏离普通用户的核心需求。

苹果的 “专业主义”:为影像牺牲的美学平衡

李想的 “差评”,恰好戳中了 iPhone 17 Pro 系列的设计初心。苹果在发布会上明确将 Pro 机型定位为 “影像专业手机”,其外观革新完全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

从技术维度看,Pro Max 的 “丑” 实则是工程优化的必然结果。为搭载全焦段 4800 万像素三摄系统与 8 倍光学变焦模组,苹果采用了背部扩展平台设计 —— 中间镶嵌抗摔性提升 4 倍的超瓷晶面板,四周包裹航空级 7000 系列铝合金机身。这种拼接结构虽让机身厚度变薄、内部空间扩容,却打破了历代 Pro 机型的一体化视觉美感。ITBear 的评测指出,这种设计虽提升了散热效率(较钛金属机身散热增强 30%),但 231 克的重量与突兀的背部线条,确实牺牲了部分握持舒适度。

苹果的取舍背后是清晰的市场野心:通过 8K 视频录制、机械可变光圈等专业功能,抢夺高端相机市场份额。正如李想所洞察的:“它要去抢专业摄影设备的市场,设计可以理解,但不是我要的”。这种 “功能至上” 的思路,与理想汽车为家庭用户优化空间的设计逻辑本质相通,只是服务的目标群体截然不同。

市场反讽:“丑机型” 成爆款,Air 遇冷

有趣的是,市场数据与李想的个人选择呈现出戏剧性反差。高盛 9 月 18 日的报告显示,iPhone 17 Pro Max 在预购首日就展现出压倒性热度:其产量较前代提升 60%,占全系总产量的 40%,交货周期较 iPhone 16 Pro Max 延长 8 天,中国大陆市场交货时间更是飙升至 27 天。

这种热度源于专业用户的精准买单。对 Vlog 创作者而言,Pro Max 的双视频录制功能可同时捕捉采访者与受访者画面;对摄影爱好者来说,8 倍光学变焦能清晰定格演唱会舞台细节。苹果用外观的 “争议性” 换来了专业功能的 “不可替代性”,精准击中了内容创作群体的核心需求。

反观李想推崇的 iPhone Air,却遭遇市场冷遇。尽管其轻薄设计被认为 “致敬经典 iPhone X”,但由于仅搭载基础配置且国内暂未发售 eSIM 版本,预购期间无需排队即可现货购买,产量占比仅 10%。这印证了高端消费市场的分化:普通用户追求均衡体验,专业用户则愿意为核心功能妥协美学。

设计的终极命题:谁的需求优先?

李想与苹果的 “审美分歧”,本质是产品定位的路径选择差异。理想汽车的设计逻辑建立在 “78% 用户将家庭实用性列为首要诉求” 的调研基础上,而苹果 Pro 系列的设计锚点则转向了 “内容创作者” 这一垂直群体。两种选择没有绝对对错,却揭示了消费电子设计的核心矛盾:如何在大众审美与专业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苹果并非首次面临类似争议。2017 年 iPhone X 的刘海屏曾引发吐槽,却最终成为行业潮流;如今 Pro Max 的拼接设计,或许也将随着专业影像生态的成熟被市场接受。而李想的价值在于,他提醒行业:当技术迭代倒逼设计妥协时,不应忘记 “随身携带” 这一手机的本质属性。

审美争议背后的行业启示

这场 “丑与美” 的辩论,为消费电子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参数内卷的当下,苹果用 Pro 系列证明:明确的目标群体定位,能让设计争议转化为差异化优势;而李想的评价则警示厂商:任何功能升级都不应脱离产品的基本使用场景。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场争议让选择变得更清晰:追求轻薄手感与均衡体验,iPhone Air 或标准版是优选;需要专业影像工具,Pro Max 的 “丑” 或许是值得接受的代价。而对行业而言,真正的好设计从来不是美学的孤芳自赏,而是在功能、体验与定位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 这正是李想的吐槽与苹果的坚持,共同指向的产品真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