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多年前,北方家庭的冬天常靠腌菜配杂粮饭度日,南方餐桌也多是清炒时蔬配少量腊肉;如今,火锅里的肥牛卷堆叠成山,外卖的水煮鱼泛着厚重油光,就连早餐的油条、葱油饼也成了 “油罐子”。我们的饮食越来越 “香”,但身体却在为这份 “香” 付出代价 —— 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在《营养素》期刊发表的一项横跨 30 年(1990~2019 年)的研究,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我国居民的油脂摄入量正以惊人速度增长,而心血管病、肥胖、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节节攀升。

30 年油脂 “狂飙”:从 “清汤寡水” 到 “油满为患”
对比 1990 年与 2019 年的膳食数据,我们能清晰看到油脂摄入的 “爆炸式增长”。1990 年,我国人均年植物油消费量仅 5.74 千克,动物油脂 8.27 千克;到 2019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飙升至 25.84 千克和 20.56 千克 —— 相当于每人每天要吃 127.1 克油,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 25~30 克 / 天的标准。
更关键的是,油脂的 “结构” 也变了味。30 多年前,菜籽油是家庭厨房的 “主力军”,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 38.8%,它富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帮助调节血脂;而如今,随着大豆进口量激增,大豆油占比跃升至 44.5%,虽然它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其中 n-6 脂肪酸占比高,n-3 脂肪酸(如 DHA、EPA)却极少,两者比例失衡会加剧身体炎症反应。
动物油脂的问题则更突出。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热情居高不下,近十年消费量占全球一半左右,而猪肉的平均脂肪含量达 30.1%,是牛肉(8.7%)的 3 倍多、鸡肉(6.7%)的 4 倍多。大量摄入猪肉,意味着吃进更多饱和脂肪酸 —— 这种脂肪会升高血液中的 “坏胆固醇”(LDL-C),像 “小水泥块” 一样沉积在血管壁上,为心血管病埋下隐患。
按目前的摄入水平,油脂提供的能量已占我们每日总能量的 34.6%,远超指南推荐的 20~30% 上限。当油脂长期 “超标”,身体就会陷入 “代谢危机”。
油吃多了,身体会遭遇哪些 “重创”?
很多人觉得 “油多菜香”,偶尔吃油腻点没关系,但长期过量摄入油脂,会像 “温水煮青蛙” 一样侵蚀健康,这 4 类疾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1. 心血管病:油脂堆出的 “血管堵塞”
研究明确指出,30 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与油脂摄入增加、脂肪酸结构失衡直接相关。当我们吃太多油,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会升高,这些 “脂肪垃圾” 会逐渐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一开始,斑块可能只有米粒大小,对血流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斑块会越长越大,甚至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 堵在冠状动脉,就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堵在脑血管,就是脑中风。现在不少年轻人出现 “突发心梗”,除了熬夜、压力大,长期吃外卖、油炸食品导致的油脂超标,也是重要诱因。
2. 超重与肥胖:油脂催生的 “脂肪炸弹”
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超过 5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体重超标。而高脂肪饮食,正是肥胖的 “主要推手”——1 克脂肪能提供 9 千卡能量,是碳水化合物(4 千卡 / 克)的 2 倍多,吃一口油,相当于吃两口米饭的热量。
更可怕的是,油脂会刺激大脑产生 “成瘾性”,让我们越吃越想吃油腻食物。比如吃完炸鸡后,会忍不住再吃薯条、喝奶茶,形成 “高热量循环”。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腹部、肝脏等部位,形成 “啤酒肚”“脂肪肝”,而肥胖又会进一步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形成 “疾病连锁反应”。
3. 代谢疾病:油脂引发的 “身体紊乱”
长期高脂饮食会让身体的 “代谢系统” 不堪重负。首先是肝脏,过量脂肪会 “攻占” 肝细胞,形成脂肪肝 —— 现在我国脂肪肝患者已超 2 亿人,很多人没有饮酒习惯,却因 “吃油太多” 患上 “非酒精性脂肪肝”。如果不控制,脂肪肝会逐渐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
其次是血糖,油脂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 “胰岛素抵抗”。原本 1 单位胰岛素能降低 10 毫克血糖,现在可能需要 2 单位甚至更多,胰腺长期超负荷工作,会逐渐 “罢工”,引发 2 型糖尿病。此外,高脂饮食还会升高尿酸,诱发痛风 —— 很多痛风患者发作前,都有吃火锅、烧烤、喝肉汤的经历,这些食物正是 “高油 + 高嘌呤” 的重灾区。
4. 癌症:油脂关联的 “细胞突变”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 列为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长期吃太多油,尤其是动物油脂,会增加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以结直肠癌为例,油脂会刺激肠道黏膜,加快肠道蠕动速度,减少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但同时也会让肠道吸收更多有害物质;此外,高脂肪饮食还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让有害菌大量繁殖,产生致癌物质。有研究显示,脂肪供能比超过 30% 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供能比低于 30% 的人高 15% 左右。
科学控油:3 步让 “吃油” 变健康
当然,我们不能 “因噎废食”——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能帮助吸收维生素 A、D、E、K,还能保护内脏器官。关键在于 “吃对量、选对油、用对油”,这 3 个步骤能帮你轻松实现健康用油。
1. 第一步:控总量,把好 “入口关”
核心原则是 “每天不超过 30 克”,换算成日常用量,大约是普通白瓷汤匙的 2~3 勺。具体可以这样做:
- 用 “带刻度的油壶”:每次倒油前看刻度,比如一家三口每天用 75~90 克油,倒好后分三餐使用,避免中途随意添油。
- 减少 “隐形油” 摄入:外卖、餐馆的菜油含量通常是家庭烹饪的 2~3 倍,尽量每周在家做饭 5 次以上;零食中,饼干、薯片、坚果(每天不超过 20 克)也含不少油,避免过量食用。
- 改变烹饪方式:多用电蒸、水煮、凉拌,少用煎、炸、红烧。比如做鱼时,清蒸比油炸少用 80% 的油;拌凉菜时,用醋、生抽代替部分香油,既能提味又减油。
2. 第二步:选对油,平衡 “脂肪酸”
不同油脂的脂肪酸构成不同,没有 “绝对好” 或 “绝对坏” 的油,关键是 “多样化搭配”,尤其要注意 3 点:
- 少吃 “高饱和脂肪酸油”:猪油、牛油、黄油等动物油,以及棕榈油、椰子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 50%,建议每月食用不超过 1 次,比如做红烧肉时用少量猪油提香即可。
- 多吃 “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菜籽油、橄榄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 60%,能降低 “坏胆固醇”,升高 “好胆固醇”(HDL-C),适合作为日常主力油,建议占食用油总量的 50% 以上。
- 补充 “n-3 脂肪酸”:大豆油、葵花籽油含较多 n-6 脂肪酸,可搭配亚麻籽油、紫苏油(适合凉拌),或每周吃 2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每次 100 克左右,补充 DHA 和 EPA,平衡 n-3 与 n-6 的比例。
另外,要警惕 “反式脂肪酸”—— 它多存在于反复使用的油炸油、人造奶油中,常见于方便面面饼、奶油蛋糕、奶茶等加工食品。购买包装食品时,要看配料表,若有 “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人造黄油” 等字样,尽量不要买。
3. 第三步:用对油,关注 “烟点”
“烟点” 是油脂加热到开始冒烟的温度,超过烟点后,油脂会分解产生醛类、苯并芘等有害物质,不仅破坏营养,还可能致癌。不同油脂的烟点不同,要根据烹饪方式选油,直接对照下表 “抄作业”:
油脂类型 | 烟点(℃) | 适合烹饪方式 | 注意事项 |
亚麻籽油、紫苏油 | 107 | 凉拌、调沙拉酱 | 不能加热,开封后需冷藏 |
橄榄油(特级初榨) | 190 | 凉拌、低温快炒 | 不适合煎烤,避免高温 |
菜籽油、茶籽油 | 240 | 煎、炒、炖 | 烟点高,适合家庭日常烹饪 |
精炼葵花籽油、玉米油 | 230 | 快炒、炖煮 | 避免反复使用,开封后 1 个月内用完 |
花生油 | 230 | 煎、炒、炸(偶尔) | 选择正规品牌,避免黄曲霉素污染 |
比如做凉拌黄瓜,用亚麻籽油或特级初榨橄榄油;炒青菜用菜籽油;偶尔炸鸡翅,用花生油,但油只能用 1 次,炸完后不要反复使用。
油脂是餐桌上的 “双刃剑”,用对了能滋养身体,用错了则会诱发疾病。从今天起,把 “控油” 纳入家庭饮食计划,用带刻度的油壶、多样化的油脂、科学的烹饪方式,让 “吃油” 变成一件健康的事。毕竟,健康的饮食不是 “苦行僧”,而是在美味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 少一点油,多一份健康,这才是对家人最好的关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