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警示:1 分 35 秒的疏忽,一条生命的代价
一名患有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的患儿,因病情危重被下达病危通知,治疗期间需接受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急救措施。当患儿心率维持在 170~175 次 / 分时,护士遵医嘱静脉推注西地兰 0.4mg,然而本应稀释后缓慢注射 10 分钟以上的药物,实际仅用 1 分 35 秒就推注完毕。推注后患儿心率降至 160 次 / 分,但半小时后突然面色青紫、自主呼吸消失、心跳骤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司法鉴定明确指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注射时间严重违规,未达到药品说明书 “缓慢注射” 的要求;二是医嘱存在瑕疵,未严格遵循用药规范。法院最终判定医院承担 40% 的经济赔偿责任(约 5 万元)。这起悲剧并非个例,而是反复提醒临床护理人员:强心药作为 “救命药”,其使用细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一、强心药:分类不同,用法大不相同
强心药(又称正性肌力药)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药物,但其作用强度、起效速度、维持时间差异极大,若混淆用法或忽视个体差异,极易引发风险。临床常用的强心药主要分为强心苷类和非强心苷类两大类,各类药物的适用场景、用药原则需严格区分。
(一)强心苷类:安全范围窄,剂量是关键
强心苷类药物来源于有毒植物,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 Na⁺-K⁺-ATP 酶发挥作用,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需特别注意:肥厚型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禁用,此类患者使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毒苷等,其中地高辛和西地兰应用最广泛。
1. 地高辛:中速强心药,口服为主
地高辛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强心苷类药物,口服后起效快、排泄快、蓄积性小,安全性相对较高,主要用于改善心力衰竭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
- 适用人群: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NYHA Ⅱ~Ⅳ 级),不推荐用于心功能 NYHA Ⅰ 级患者,通常需与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
- 用药原则:
- 常规维持剂量为 0.125~0.25mg / 天;
- 肾功能受损患者剂量需减半,避免药物蓄积;
- 若需控制房颤患者的快速心室率,剂量可增至 0.375~0.50mg / 天。
2. 西地兰:快速强心药,急症静脉用
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属于快速起效的强心苷类药物,静脉注射后能迅速发挥强心作用,且在体内代谢、排泄快,蓄积性小,作用持续时间短,主要用于危重急症患者,短时间内可根据病情反复、多次使用。
- 适用场景: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心衰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需快速控制病情时优先使用。
- 用药原则(静脉注射):
- 未服用过地高辛的患者:首次缓慢注射 0.4~0.6mg,若无效可在 30 分钟后再次给予 0.2~0.4mg;
- 已服用过地高辛的患者:首次注射剂量需减半,仅为 0.2mg;
- 急性心衰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单次缓慢静脉注射 0.2~0.4mg。
- 核心禁忌:注射时必须稀释,且注射时间严格控制在 10 分钟以上,这是避免药物浓度骤升、引发心脏毒性的关键,也是上述案例中护士违规的核心环节。
(二)非强心苷类:适用于急性或难治性心衰
由于强心苷类药物安全范围窄、易中毒,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衰或对强心苷类药物反应差的患者,会选用非强心苷类药物。这类药物高效低毒,主要包括拟交感胺类、双吡啶衍生物、钙敏化剂三大类,多用于心衰恶化期的短期支持治疗。
1. 拟交感胺类:通过兴奋 β 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
此类药物通过兴奋心肌细胞的 β 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 Ca²⁺进入心肌细胞,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药物名称 | 适用场景 | 剂量与作用特点 | 注意事项 |
多巴胺 | 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且血容量未补充的休克患者 | – 小剂量(<5μg/kg/min):扩张肾和肠系膜血管,增加尿量;- 中剂量(5~10μg/kg/min):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量;- 大剂量(>10μg/kg/min):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但会减少肾血流量 | 需根据患者血压、尿量调整剂量,避免大剂量长期使用导致肾损伤 |
多巴酚丁胺 | 外周灌注不良、利尿效果差的失代偿性心衰患者 | 静脉滴注剂量为 2~15μg/kg/min,能提高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对心率影响小 | 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心率和心律 |
2. 双吡啶衍生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起效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减少 cAMP(环磷酸腺苷)的降解,使细胞内 cAMP 浓度升高,促进 Ca²⁺内流,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常用药物为米力农。
- 适用人群:失代偿性心衰患者,或对其他强心药不耐受的重症循环障碍患者。
- 用药原则:
- 每支米力农规格为 5mg,静脉注射后需以 0.5~0.75μg/kg/min 的速度维持滴注;
- 稀释浓度为 10mg/50mL 或 200μg/mL;
- 常见副作用:头痛、腹泻、血压下降,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
3. 钙敏化剂:最具潜力的新型强心药
钙敏化剂能在心肌细胞内 Ca²⁺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心肌收缩系统对 Ca²⁺的敏感性,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其优势在于不增加心率、不加重心肌缺血、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还能扩张血管,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强心药类别。
- 临床价值: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和心衰症状,且可降低死亡率,适用于对传统强心药效果不佳的慢性心衰患者。
- 使用注意:目前临床应用的钙敏化剂以左西孟旦为代表,需静脉滴注,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
二、强心药使用的 4 大安全红线,绝对不能碰
强心药的治疗窗口极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且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因素,会进一步增加中毒风险。临床使用中必须严守以下 4 条安全红线,避免风险。
红线 1:严格控制剂量,避免 “剂量叠加”
- 强心苷类药物(尤其是地高辛、西地兰)的剂量需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肾功能、是否服用过同类药物综合计算,绝对不能凭经验给药。
- 例如,已服用过地高辛的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西地兰时剂量需减半至 0.2mg,若仍按常规 0.4mg 给药,会导致药物蓄积,引发中毒。
-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少地高辛剂量(通常减半),因为地高辛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下降会导致药物排泄减慢,增加中毒概率。
红线 2:注射类药物必须 “慢”,时间不达标 = 违规
- 所有静脉注射的强心药(尤其是西地兰、米力农)都必须稀释后缓慢注射或滴注,且严格控制时间:
- 西地兰静脉注射时间必须≥10 分钟,案例中 1 分 35 秒的注射速度,会导致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心脏,引发心肌毒性,导致心跳骤停;
- 米力农需以 0.5~0.75μg/kg/min 的速度缓慢滴注,避免血压骤降。
红线 3:用药前必查电解质,异常时禁用
-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高钙血症)会显著增加强心药中毒风险:
- 低钾血症:会使心肌细胞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升高,即使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 低镁血症:会加重低钾血症,进一步增加中毒风险;
- 高钙血症:会增强心肌收缩力,与强心药产生协同作用,导致心肌过度兴奋,引发室颤。
- 操作规范:用药前必须检测患者血钾、血镁、血钙水平,若存在异常,需先纠正电解质紊乱,再使用强心药。
红线 4: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警惕 “中毒信号”
- 强心药中毒的早期信号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神经系统和心脏,其中心脏毒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需重点关注:
-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是中毒的早期常见表现,易被误认为 “胃肠道疾病”,需警惕;
-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如看东西出现黄视、绿视)、嗜睡;
- 心脏症状:室性早搏、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Ⅱ 度及以上)、窦性心动过缓,一旦出现需立即停药。
- 监测措施:用药期间需每 1~2 小时监测心率、心律,每日监测血药浓度(强心苷类药物血药浓度正常范围为 0.5~2.0ng/mL,超过 2.0ng/mL 需警惕中毒)。
附:强心药中毒的急救流程
若发现患者出现强心药中毒症状,需立即按以下流程急救,分秒必争:
- 立即停药:停止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和排钾利尿药(如呋塞米),避免进一步加重中毒;
- 纠正电解质:若存在低钾血症,需静脉补钾(如氯化钾),但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若存在低镁血症,需补充硫酸镁;
- 对症治疗心律失常:
- 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首选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静脉注射;
- Ⅱ 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使用阿托品静脉注射,提高心率;
- 绝对禁忌:强心药中毒引发的心律失常,禁止使用电复律,否则会诱发室颤。
三、临床护理的 3 点反思:从案例到规范
上述患儿死亡案例,不仅暴露了护士在操作层面的违规,也反映出临床护理中可能存在的 “流程漏洞”。为避免类似悲剧,护理人员需做好以下 3 点:
- 严格执行 “三查七对”,不忽视任何细节:用药前需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如西地兰的注射时间)、患者信息,确认医嘱无瑕疵,若发现医嘱与药品说明书不符(如未注明 “缓慢注射”),需及时与医生沟通,确认后再执行,不能盲目遵医嘱。
- 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做到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各类强心药的作用机制、适用场景、剂量范围、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尤其是西地兰、地高辛等高危药物的使用细节,避免因 “不懂原理” 而违规操作。
- 用药后密切观察,做好 “动态监测”:用药后需持续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意识状态和消化道症状,尤其是首次使用强心药的患者,需在用药后 30 分钟~1 小时内加强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如心率骤降、面色青紫),立即报告医生并启动急救。
强心药是治疗心衰的 “利器”,但也可能成为 “凶器”。每一起用药不良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细节的疏忽。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严格遵守用药规范、敬畏生命、重视细节,才是避免风险的核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