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秋意渐浓,大自然的气息悄然转变。北方的清晨已带着明显的凉意,街头巷尾的树木开始褪去翠绿,换上金黄的盛装;而南方虽白天仍有几分燥热,但早晚的风已不再像盛夏那般湿热黏腻,空气中的干燥感愈发明显。这种季节交替之时,也是人体最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阶段 —— 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发痒、皮肤紧绷的情况,甚至还会因免疫力下降而感冒、咳嗽。

老辈人常说 “秋收冬藏”,秋季养生的关键就在于顺应时节变化,通过饮食调理身体,抵御 “燥邪” 与 “湿热” 的侵袭。其中,“秋后吃三草,病邪不来扰” 的说法,更是流传已久的养生智慧。虽然不同地域对 “三草” 的解读略有差异,但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马齿苋、蒲公英和折耳根这三种常见的 “草”,凭借其清热、利湿、解毒的独特功效,成为了秋季餐桌上的 “养生明星”。它们看似平凡,却藏着应对秋燥的大能量,只要吃对方法,就能帮助我们轻松度过这个干燥多燥邪的季节。
田间 “宝草” 马齿苋:清热止泻护肠胃
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总能看到马齿苋的身影。它的茎秆纤细,叶片呈椭圆形,贴着地面蔓延生长,不起眼的外表让很多人误以为它只是普通的 “杂草”,却不知它早已被《本草纲目》记载为 “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 的良药,如今更是被营养学家称为 “天然的维生素宝库”。
从中医角度来看,马齿苋性寒,味酸,归大肠、肝经,最大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尤其擅长清除肠道内的湿热。秋分前后,南方地区仍有残留的暑气,加上人们习惯吃些辛辣、油腻的食物来开胃,很容易导致湿热积在肠道,引发腹泻、痢疾等问题。这时候吃点马齿苋,就能起到很好的食疗效果。现代营养学也发现,马齿苋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胡萝卜素以及钙、铁、钾等矿物质,其中的 “去甲肾上腺素” 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帮助调节血糖,对血糖偏高的人群也十分友好。
不过,马齿苋性寒,直接吃容易刺激肠胃,所以处理方法很关键。最经典的吃法当属凉拌:挑选鲜嫩的马齿苋嫩茎嫩叶,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焯烫 30 秒,这样既能去除大部分草酸,减少对肠胃的刺激,还能中和一部分寒性。捞出后过一遍凉水,挤干水分,切成小段,加入蒜末、小米辣、香醋、生抽和少许香油,拌匀后即可食用。蒜末的温性刚好能平衡马齿苋的寒性,酸辣开胃的口感还能增进食欲,特别适合搭配粥品或米饭。
除了凉拌,马齿苋还能做成馅料。将焯烫后的马齿苋切碎,与肉末、姜末、葱花混合,加入盐、料酒、生抽调味,包成饺子或包子。这样不仅能让马齿苋的营养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还能中和其酸味,让口感更丰富。需要注意的是,马齿苋性寒凉,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要适量食用,孕妇也需谨慎,避免过量导致不适。

山野 “良药” 蒲公英:降火排毒润肝目
每到春天,山野间、路边的草丛里总会冒出一片片锯齿状的绿叶,顶端还会开出黄色的小花,这就是蒲公英。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蒲公英 —— 摘下成熟的种子,轻轻一吹,白色的 “小伞” 就会随风飘散,却不知这看似童趣的植物,其实是一味用途广泛的中药材。中医认为,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归肝、胃经,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是秋季 “降火” 的好帮手。
秋分过后,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出现 “上火” 症状: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甚至眼睛干涩发红。这时候用蒲公英泡水喝,就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蒲公英中的蒲公英甾醇、菊糖等成分,能帮助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对扁桃体炎、咽炎等呼吸道炎症也有辅助治疗效果。同时,它还能促进肝脏代谢,帮助排出体内毒素,改善因肝火旺盛引起的眼干、眼疲劳,特别适合经常用电脑、看手机的上班族。
蒲公英的吃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泡蒲公英茶。可以自己采摘新鲜的蒲公英叶子和根,洗净后晒干,切成小段,放入锅中翻炒至微黄,放凉后装入密封罐保存。每次取 5-10 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焖 5 分钟即可饮用。如果觉得苦味较重,可以加少许蜂蜜调味,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蜂蜜的营养。除了叶子,蒲公英根也能泡水,而且根的药性更温和,适合长期饮用,对养护肝脏很有好处。
除了泡茶,蒲公英还能做成家常菜。最经典的就是蒲公英炒鸡蛋:将新鲜的蒲公英嫩叶洗净,焯烫 1 分钟去除苦味,捞出挤干水分切碎,与鸡蛋液混合,加入少许盐调味,锅中倒油,油热后倒入蛋液,翻炒至金黄即可。这道菜口感鲜香,既能保留蒲公英的营养,又能减少寒性,适合全家食用。另外,还可以用蒲公英做汤 —— 将蒲公英与瘦肉、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 30 分钟,加盐调味即可。汤色清亮,味道清淡,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适合秋季润燥。
需要提醒的是,蒲公英性寒,不宜过量食用,尤其是体质虚寒、容易腹泻的人,最好搭配生姜、红枣一起吃,以中和寒性。另外,对蒲公英过敏的人要避免食用,以免引发皮疹、瘙痒等不适。
云贵 “特色” 折耳根:清肺消炎护呼吸道
提到折耳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独特的气味”—— 它自带一股类似鱼腥味的味道,喜欢的人觉得清香爽口,不喜欢的人却避之不及。但在云贵川等地区,折耳根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 “宝贝”,不仅是家常小菜,还被称为 “天然消炎药”。它的学名叫鱼腥草,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辛,归肺、膀胱、大肠经,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尤其擅长清肺热,是预防秋季呼吸道疾病的佳品。
秋分过后,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悬殊,很容易引发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道问题。折耳根中的鱼腥草素、槲皮苷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对缓解咳嗽、咳痰、咽喉肿痛有明显效果。同时,它还能促进呼吸道黏膜分泌,稀释痰液,帮助排出肺部的毒素,特别适合经常吸烟或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
在云贵地区,折耳根最经典的吃法就是凉拌。挑选新鲜的折耳根嫩根和嫩叶,洗净后切成 3-4 厘米的小段,放入碗中,加入盐、醋、酱油、辣椒油、蒜末、香菜,搅拌均匀后腌制 10 分钟即可。腌制后的折耳根口感脆嫩,酸辣开胃,鱼腥味也会减轻很多,搭配米饭或面条都很合适。如果觉得直接凉拌味道太重,可以先将折耳根焯烫 10 秒,这样能去除部分腥味,但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失去脆嫩的口感。
除了凉拌,折耳根还能用来煮汤或炒菜。折耳根炖雪梨就是一道很好的润肺食疗方:将折耳根洗净切段,雪梨去皮去核切块,与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 20 分钟即可。这道汤甜中带点微辛,既能清肺润燥,又能缓解咳嗽,适合秋季常喝。另外,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经典的家常菜 —— 腊肉切片炒至出油,加入折耳根段、辣椒翻炒均匀,腊肉的香味能中和折耳根的腥味,口感咸香可口,非常下饭。
不过,折耳根性微寒,且气味特殊,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体质虚寒、容易手脚冰凉的人要少吃;对鱼腥草过敏的人则要避免食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另外,折耳根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刺激肠胃,导致腹泻。
秋季养生小贴士:顺应时节,吃出健康
除了吃好这 “三草”,秋季养生还需要注意饮食的整体搭配。秋分过后,应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梨、银耳、百合、莲子等,少吃辛辣、油腻、煎炸的食物,以免加重秋燥。同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避免口干舌燥、皮肤干燥。
另外,秋季天气转凉,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
“秋后吃三草,病邪不来扰”,这句老话说出了古人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马齿苋护肠胃、蒲公英降肝火、折耳根清肺热,这三种常见的 “草”,虽然平凡,却藏着应对秋燥的大能量。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吃法,适量食用,再搭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能轻松抵御秋燥,保持身体健康,舒舒服服度过这个金秋时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