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 AI 困局:十年轮回,巨头能否复刻微软式重生?

当 Pixel 10 的广告带着戏谑口吻暗讽苹果智能版 Siri “即将到来” 的承诺已拖延一年时,整个科技圈都清晰地意识到,曾经引领行业创新的苹果,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 AI 危机。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比仅 3% 的谷歌手机都敢对苹果 “冷嘲热讽”,这一场景像极了十年前,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落后于时代的窘迫模样。如今,苹果 AI 能否打破困局,复刻微软当年的翻身神话,成为科技行业最受关注的悬念。

回溯苹果的 AI 之路,不难发现其 “起大早赶晚集” 的尴尬轨迹。2011 年,乔布斯在病床上见证 iPhone 4S 发布,搭载的 Siri 以 “最自然语音助手” 的定位惊艳亮相,彼时的苹果,在 AI 领域早早迈出了第一步。可谁能想到,乔布斯离世后,Siri 逐渐沦为简单的智能搜索工具,常常以网页链接回应用户需求,“太笨” 的吐槽声在社交媒体上此起彼伏。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藏在苹果内部的战略摇摆与路线分歧中。早在 Siri 诞生初期,苹果就在技术尚未成熟时仓促将其集成到产品中,导致后续发展陷入 “两难”—— 彻底重构底层架构风险过高,在原有缺陷版本上修补又难以突破瓶颈。2018 年,苹果从谷歌挖来人工智能和搜索业务主管约翰・吉安南德雷亚,本想为 Siri 注入新活力,却未能改变其停滞不前的命运。

2023 年,ChatGPT 掀起全球 AI 浪潮,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 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苹果却选择了 “沉默”。此时的苹果内部,关于 Siri 定位的分歧已到了白热化阶段。以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为代表的 “保守派” 认为 “AI 不是设备的核心功能”,坚持 “已知产品” 开发模式,这种保守观念直接导致苹果错失早期 AI 布局良机;而以约翰・吉安南德雷亚为代表的 “激进派”,则呼吁大幅增加 AI 研发预算,引入谷歌等公司的先进技术,推动苹果 AI 快速发展。

顶层设计的混乱直接体现在业务推进上。据外媒报道,苹果 AI 关键决策平均延迟 4-6 个月,2023 年这一 AI 发展关键之年,其研发预算甚至被削减 25%。这种举棋不定的状态,让苹果在 AI 赛道上越落越远,直到 2024 年,Apple Intelligence 才迟迟登场,可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发布会上引以为傲的通知摘要功能,实际使用中频频出错 —— 将谋杀案新闻误概括为 “凶手开枪自杀”、把运动员半决赛胜利篡改为 “夺冠”,种种漏洞让用户大失所望。

更致命的是,苹果引以为傲的 “隐私保护” 理念,在 AI 时代成了制约发展的 “枷锁”。多年来,“保护隐私” 为苹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可观的收入,可在 AI 领域,数据是模型训练的核心燃料。苹果坐拥海量用户数据,却因拒绝收集用户数据的原则,导致模型训练速度远慢于谷歌、Meta 和 OpenAI。早期甚至有高层向 Siri 员工施压,要求减少数据收集量,不少员工连 Siri 的使用人数、使用频率等基础数据都无从知晓。

同时,苹果坚持在本地设备端处理数据,虽然保障了隐私安全,却极大限制了模型能力。数据显示,Apple Intelligence 的文本摘要错误率比其他大模型商的云端方案高 25%。战略摇摆与隐私束缚叠加,直接引发了苹果最不愿看到的后果 —— 人才流失。2025 年 7 月,苹果基础模型团队创建者及三名核心成员跳槽 Meta,Meta 不仅开出数倍薪资,还承诺让他们从事更前沿的技术研究;9 月,原 Siri 研发负责人罗比・沃克也宣布将于 10 月离职。在硅谷 AI 抢人大战中,苹果已然节节败退。

如今苹果面临的困境,与十年前的微软惊人地相似。2000-2014 年,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迟疑不前,尽管营收从 250 亿美元增长到 780 亿美元,市盈率却跌破 20 倍,陷入估值泥潭。直到纳德拉上任,推动公司全面转向云计算,并豪赌 OpenAI,微软才成功翻身,重回行业巅峰。

纳德拉的成功路径,或许能为苹果提供借鉴。2015 年,微软在 AI 领域严重落后,纳德拉果断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 “借外力” 补齐短板。2018 年,微软关注到 AI 初创公司 OpenAI,通过深度合作将其技术整合到自身产品中,推出 Copilot 等热门功能。即便有人质疑微软 AI 核心竞争力依赖外部技术,纳德拉依然坚定推进 AI 转型,因为他的目标是 “让公司向 AI 转型”,而非纠结 “用谁家的 AI”。

对比之下,库克在 2025 年之前对 AI 的态度始终摇摆。作为 “守成者”,库克执掌苹果 13 年,将 “应用优先、软硬件生态整合” 的商业模式打磨到极致,让苹果市值突破 3 万亿美元。可正是这份 “辉煌战绩”,让他难以下定决心 all in AI—— 毕竟 AI 至今仍是烧钱且商业化困难的领域,OpenAI 即便拥有每月超 2000 万订阅用户、40% 毛利率,2024 年净亏损仍超 50 亿美元。

不过,近期苹果的动作透露出转机。2025 年 8 月,库克召集员工在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召开内部会议,宣布投入 “不设上限” 的资源进军 AI 领域。随后,苹果人工智能部门经历 “人事地震”,约翰・吉安南德雷亚失势,Siri 迎来新负责人,同时明确 Siri AI 版将调用用户个人数据和屏幕活动信息,进化方向从 “语音助手” 转向 “设备智能助手(copilot)”。

在技术路线上,苹果也开始灵活调整。目前,苹果同时开发两个版本的全新 Siri,一个基于自家模型,另一个借助外部技术,还在评估与 OpenAI、Anthropic、Google Gemini 以及国内阿里云、百度等大模型厂商的合作可能。有分析认为,苹果现阶段的 “低头合作”,更像是 “战略性卧倒”—— 避免在 AI 军备竞赛中彻底落败,同时为自主研发的 “端侧 AI” 争取时间。毕竟,若完全依赖外部技术,iPhone 可能沦为 “AI 厂商的硬件外壳”,动摇苹果生态根基。

苹果并非毫无优势。作为终端厂商,苹果拥有 10 亿端侧硬件设备,用户的应用使用、停留时间、地理位置等一手数据,是其他科技公司难以触及的 “金矿”。一旦苹果能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高效利用这些数据训练模型,就能打造出更贴合用户需求的 AI 体验。此外,适合端侧设备的 SLM(小型语言模型)可靠性不断提升,iPhone 17 搭载的空间光模块(SLM)已能执行部分端侧任务,若未来 SLM 成为应用主导,苹果将在模型层面实现自主可控。

苹果一直有 “后发制人” 的传统,从 iPods、iPad 到 iPhone,其成功往往是从先发公司的 “失误” 中汲取经验,在技术成熟阶段精准切入。可 AI 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以往,一日千里的发展节奏,能否给苹果留出 “第四节上场” 的时间?

库克如今站在与当年鲍尔默相似的十字路口,不同的是,微软有纳德拉带领公司完成转型,苹果能否在库克的带领下,抓住 AI 机遇复刻微软式重生?目前,苹果已收购 7 家 AI 初创公司,还在考虑进一步收购以补充技术和人才。若苹果能像微软一样,明确战略方向、快速执行,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与数据优势,或许能在 AI 赛道上实现 “弯道超车”。但如果继续拖延、摇摆,苹果恐将重演 “黑莓时刻”,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被时代抛弃。这场 AI 攻坚战,苹果已无退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