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爹味” 拖垮品牌:新时代品牌该有的生存法则

在这个消费者话语权日益提升的时代,“老登品牌” 的翻车事件屡见不鲜。从某果园董事长宣称 “教育消费者”,到钟某高创始人放话 “雪糕爱要不要”,这些品牌用傲慢的态度将消费者推远,最终在舆论浪潮中逐渐沉寂。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品牌单向输出的 “一言堂”,若仍抱着 “我是权威,你得听我的” 的 “爹味” 思维,注定会被年轻消费者抛弃。新时代的品牌,必须彻底摆脱 “老登” 特质,以平等、真诚、互动的姿态,重新构建与消费者的连接。

“老登品牌” 的衰败:傲慢终将被市场反噬

“老登品牌” 的核心问题,从来不是产品不够好,而是从心态到行为都充满了对消费者的漠视。他们沉浸在过往的成功中,将自己置于 “教育者” 甚至 “统治者” 的位置,却忘了市场早已从 “卖方主导” 转向 “买方主权”。

曾经凭借高端定位风靡一时的钟薛高,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它以高价雪糕自居,却从未清晰向消费者解释高价背后的价值 —— 是原料稀缺?还是工艺独特?面对 “雪糕刺客” 的质疑,品牌没有选择沟通,反而用强硬态度回应,仿佛消费者的不满都是 “不懂行”。最终,在一片吐槽声中,钟薛高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从 “网红爆款” 沦为 “避坑选项”。

无独有偶,某国宾体检品牌董事长一句 “几百块钱体检查不出病”,更是暴露了对普通消费者需求的无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百元的体检是预防疾病、了解身体状况的基础需求,而非追求 “查出大病”。这种脱离用户实际的言论,瞬间引发大众反感,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这些案例都证明,“老登品牌” 的 “爹味” 说教,本质上是对消费者需求的背叛,而市场给出的答案,就是用脚投票。

更可怕的是,“老登品牌” 往往伴随着 “创始人一言堂” 的决策模式。有些企业创始人凭借早期的成功,逐渐养成了 “帝王思维”,认为自己的判断永远正确,忽视专业团队的建议,甚至无视年轻员工的声音。某贝创始人一边否认自己做预制菜,一边又说 “好菜都是预制菜”,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论,很可能就是缺乏市场调研、仅凭个人主观判断的结果。当决策脱离了消费者需求,品牌自然会与市场脱节,最终被时代淘汰。

去 “登味” 第一步:放下权威,把 “主权” 还给消费者

新时代品牌要摆脱 “老登味”,首先要转变心态 —— 从 “我教你” 变成 “我听你”,真正把消费者放在 “衣食父母” 的位置上。胖东来之所以能成为 “国民超市”,靠的就是对用户主权的极致尊重。在胖东来,消费者可以免费存包、免费寄存宠物,甚至购买后觉得不满意,无论使用与否都能无理由退货。这些看似 “亏本” 的服务,本质上是把 “让用户舒心” 放在了第一位。当消费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自然会用忠诚度回报品牌。

相比之下,很多 “老登品牌” 总觉得 “消费者不懂行”,喜欢用专业术语包装自己,试图用信息差建立 “权威感”。但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早已不是 “听风就是雨” 的群体。他们会主动在小红书查成分、在 B 站看测评、在抖音对比价格,对品牌的 “套路” 了如指掌。特斯拉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深谙这一点 —— 它主动公布产品成本表,把电池、电机、底盘等核心部件的价格清晰呈现,让消费者明白 “钱花在了哪里”。这种透明化操作,不仅没有削弱品牌竞争力,反而快速建立了信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品牌要明白,如今的消费关系是 “平等合作”,而非 “上下级”。小米造车就是最好的例子。造车本是门槛极高的领域,很多品牌会选择 “神秘感营销”,但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 —— 雷军每天在微博分享造车进展,从研发细节到测试数据,毫不隐瞒;开设 “小米汽车答网友问” 专栏,连续 190 期回复用户的疑问,小到 “车内充电口数量”,大到 “安全性能标准”,都一一解答;甚至要求销售员考取 “赛车驾照”,用专业度打消用户顾虑。这种 “把消费者当伙伴” 的姿态,让小米汽车还未上市就收获了大量关注,也让品牌从 “冰冷的企业” 变成了 “可亲近的朋友”。

去 “登味” 关键:说人话、玩在一起,打破品牌与用户的壁垒

“老登品牌” 的另一大痛点,是与年轻消费者的 “语言脱节”。他们总喜欢用 “尊贵典范”“奢华人生” 这类空洞的广告词,试图营造高端感,却不知在年轻人眼里,这些话不仅没有吸引力,反而显得 “油腻又老气”。真正能打动年轻人的,是 “接地气” 的沟通 —— 用他们的语言,在他们的平台,做他们喜欢的事。

蜂花的 “哭穷” 营销,就是一次成功的 “去老登化” 尝试。当其他品牌都在比拼 “高端包装” 时,蜂花却因为 “包装简陋” 被网友调侃 “像洗洁精”。面对吐槽,蜂花没有辩解,反而顺着网友的梗玩了起来 —— 在直播间里自嘲 “我们把钱都花在原料上,没钱做包装”,还推出 “大容量家庭装”,主打 “性价比”。这种坦诚又幽默的态度,瞬间圈粉无数,甚至让 “蜂花护发素” 冲上热搜,销量暴涨。这说明,年轻人不是不接受老品牌,而是不接受老品牌的 “高高在上”。

除了 “说人话”,还要学会 “跟用户玩在一起”。当用户吐槽品牌时,与其急着反驳,不如把吐槽变成互动的机会。雷军的 “Are you OK” 事件就是如此 —— 一段带有口音的英文演讲被网友做成鬼畜视频,引发全网调侃。但雷军没有生气,反而主动转发视频,还在后续活动中用 “Are you OK” 和网友互动,甚至将其做成手机铃声。这种 “自黑” 的姿态,不仅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还让 “接地气” 成为小米的品牌标签之一。

让用户参与品牌决策,更是建立归属感的关键。很多品牌会通过 “新品投票”“包装设计征集” 等方式,让用户感受到 “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比如喜茶曾推出 “新品口味投票” 活动,让用户从 “芋泥波波”“芒果糯糯” 等选项中投票,最终根据票数决定上市产品;元气森林也会在小红书征集用户对包装的意见,甚至会将用户的创意融入最终设计。当用户看到自己的想法被品牌采纳,对品牌的好感度和忠诚度自然会大幅提升。

去 “登味” 底线:接受批评,用真诚化解危机

没有品牌能永远不犯错,关键在于犯错后的态度。“老登品牌” 面对批评时,往往选择 “狡辩”“推诿”,甚至 “硬刚”,结果只会让危机越来越大;而真正成熟的品牌,会把批评当作改进的机会,用真诚的态度化解矛盾。

巴奴火锅旗下的 “超岛” 品牌,曾被曝出 “羊肉卷成分不纯” 的问题。消息一出,全网哗然,很多消费者开始质疑巴奴的品质。但巴奴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第一时间暂停 “超岛” 所有门店营业,成立专项调查组,全面排查原料供应链。最终确认问题后,巴奴创始人杜中兵亲自出面道歉,不仅承诺 “全额退款给购买过问题羊肉卷的消费者”,还额外拿出 800 多万元,对所有在 “超岛” 消费过的用户进行补偿。这种 “不推卸责任、不敷衍消费者” 的态度,不仅没有让巴奴的口碑崩塌,反而让更多人认可了品牌的诚信,甚至有人表示 “以后会更愿意吃巴奴”。

反观有些 “老登品牌”,面对问题时的操作却让人失望。某体检品牌被质疑 “低价体检套餐缩水”,不仅没有正面回应,反而用 “消费者不懂体检专业知识” 来搪塞;某果园被吐槽 “水果不新鲜”,却辩称 “是消费者保存不当”。这种 “永远没错” 的态度,只会让消费者越来越反感,最终失去市场信任。

品牌要明白,消费者的批评不是 “找茬”,而是对品牌的 “期待”。当用户指出问题时,说明他们还在乎这个品牌;如果有一天,消费者连批评都懒得说,那才是品牌真正的危机。接受批评、解决问题,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更是品牌长久发展的底线。

新时代品牌,要做 “伙伴” 而非 “权威”

“老登品牌” 的衰败,不是偶然,而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早已不是 “高高在上的神”,而是需要嵌入用户生活的 “伙伴”。过去那种 “我定义标准、你被动接受” 的模式,早已行不通;如今的品牌,需要从心态上放下傲慢,从行为上贴近用户,用平等、真诚、互动的方式,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

心态上,要从 “我是你爹” 转变为 “你是我的衣食父母”,真正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沟通上,要从 “你听我说” 转变为 “我想听你说”,用 “人话” 和 “网感” 打破壁垒;行为上,要从 “我定义标准” 转变为 “我们一起创造价值”,让用户参与品牌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品牌才能摆脱 “老登味”,在新时代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未来的市场,属于那些懂得尊重消费者、愿意与用户同行的品牌。放下 “爹味”,拥抱变化,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唯一出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