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肺正当时!解锁四大护肺秘籍,告别 “悲秋” 更自在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时节悄然而至。此时昼夜均分、寒暑交替,大自然进入 “阳气收敛、阴气渐长” 的关键阶段,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秋燥” 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 “隐形杀手”。不少人会出现口鼻干燥、咽喉发痒、频繁干咳等不适,甚至因草木凋零的景象滋生低落情绪 —— 这正是中医所说的 “悲秋” 之态,而 “悲则伤肺”,若不及时调理,不仅会加重肺部负担,还可能影响秋冬季节的整体免疫力。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科(肺病科)邓秀娟主任医师提醒,秋分养肺需遵循 “顺应节气、内外兼顾” 的原则,从情志、饮食、经络、作息四个核心维度入手,同时结合环境防护与适度运动,才能让肺部在干燥的秋季保持健康状态,远离 “悲秋” 困扰。

情志调节:疏肝解郁,给肺部 “松绑”

秋分后,树叶泛黄飘落、花卉逐渐枯萎,外界环境的萧瑟易让人产生孤独、焦虑、低落等负面情绪。中医理论中,“肺属金,对应秋季,悲为肺之志”,过度悲伤会直接损伤肺的功能,导致肺气耗损,出现气短、乏力、咳嗽加重等症状;反之,肺气虚弱也会让人更容易陷入 “悲秋” 情绪,形成 “情绪伤肺 — 肺弱增悲” 的恶性循环。

1. 自然疗愈:在秋景中唤醒积极情绪

与其躲在室内感叹 “秋风萧瑟”,不如主动走进自然,让秋日美景成为情绪的 “调节剂”。邓秀娟主任医师建议,每天可抽出 30 分钟至 1 小时,前往城市公园、郊野绿地或湖边步道,观察秋季特有的自然景观: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满树的桂花散发着清甜香气,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 这些充满生机的秋景能有效转移注意力,缓解低落情绪。此外,在户外深呼吸新鲜空气时,肺部可充分摄入负氧离子,帮助清洁呼吸道、改善肺通气功能,相当于给肺部做一次 “天然 SPA”。

2. 情志疏导:用 “轻互动” 释放压力

除了接触自然,适度的社交与轻量级放松活动也能帮助疏肝解郁。比如和家人朋友一起煮一壶秋茶(如菊花茶、麦冬茶),聊聊生活趣事;或尝试 “正念呼吸”—— 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吸气时感受空气进入鼻腔、充盈肺部,呼气时想象压力随气流排出,每次练习 10-15 分钟,能有效平复焦虑情绪,减少肺气耗损。此外,八段锦中的 “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 等动作,通过舒展胸廓、调节呼吸节奏,可促进气血运行,让情绪与肺气同步 “顺畅”。

饮食调护:以 “润” 为核心,给肺部 “补水补能”

秋分时节,“秋燥” 易灼伤肺津,导致肺部黏膜干燥、抵抗力下降,因此饮食调理需围绕 “滋阴润燥、健脾养肺” 展开。邓秀娟主任医师强调,养肺饮食并非简单 “吃润肺食材”,而是要做到 “忌燥、补润、护脾” 三者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滋养肺脏。

1. 优选 “润肺食材”,避开 “伤津陷阱”

  • 滋阴润燥首选:梨、银耳、百合、莲子、芝麻、蜂蜜、麦冬等食材是秋燥的 “克星”。其中,梨建议蒸食或煮水(可加少量川贝、冰糖),既能减少寒性,又能让润肺成分更好地释放,适合老人、小孩及脾胃虚弱人群;银耳百合汤需慢炖 1-2 小时,直到银耳出胶,此时的黏液蛋白能在呼吸道形成 “保护膜”,缓解干燥不适;麦冬可搭配菊花、枸杞泡水喝,每天 1-2 杯,能清热生津,改善咽干、声音嘶哑。
  • 坚决避开的 “伤津食物”: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调料,以及烧烤、油炸食品(如炸鸡、薯片),会加速体内津液消耗,加重口干、咽痛、皮肤干痒等症状;此外,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肉)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可能诱发咳嗽,秋分后也需控制摄入量。

2. 健脾养肺:给肺部 “搭好营养桥梁”

中医有 “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 的说法,即脾胃功能好,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转化为肺气,为肺部提供 “能量支持”。因此,秋分养肺不能只盯着 “润肺”,还要兼顾健脾。推荐多吃山药、莲子、芡实、南瓜、小米等健脾食材:山药可蒸食或煮粥,其含有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吸收;南瓜小米粥不仅口感软糯,还能健脾养胃,适合作为早餐或晚餐;芡实搭配莲子、红枣煮水喝,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减少 “脾虚生湿” 对肺气宣降的影响,尤其适合湿气较重、容易腹胀的人群。

3. 食疗方推荐:简单易做的 “养肺餐”

  • 百合莲子小米粥:小米 50 克、百合 15 克、莲子 10 克(去芯),加水煮 30 分钟至粥稠,可加少量冰糖调味。每日 1 次,能滋阴润肺、健脾安神。
  • 银耳雪梨炖川贝:雪梨 1 个(去核切块)、银耳 10 克(泡发)、川贝 3 克(研末),加适量清水炖 1 小时,出锅前加蜂蜜调味。适合干咳无痰、咽喉干燥人群,每周可吃 2-3 次。
  • 芝麻核桃糊:黑芝麻 30 克、核桃 20 克、糯米粉 15 克,将黑芝麻、核桃炒熟后磨成粉,与糯米粉混合,用开水冲调成糊状,加少量蜂蜜。可作为早餐或加餐,能补肺益肾、润肠通便,改善秋燥引起的便秘。

经络养护 + 中医理疗:给肺部 “精准按摩”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秋分时节通过按揉特定穴位、搭配中医理疗,可直接刺激肺部相关经络,帮助肺气收敛、缓解不适。邓秀娟主任医师推荐了 4 个 “养肺穴位”,以及 2 种适合家庭操作的中医理疗方法,简单易上手,效果显著。

1. 四大 “养肺穴位”,每天按揉 5 分钟

  •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轻轻按摩 60 次,再用指腹按揉迎香穴 20 次,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每天早晚各 1 组,能疏散风热、通利鼻窍,改善鼻塞、流涕,预防秋季鼻炎,让肺部呼吸更 “通畅”。
  • 肺俞穴:在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约两横指宽)。按摩时可俯卧或坐直,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 3-5 分钟,每日 1 次。此穴是肺部气血输注的 “门户”,按揉能滋养肺脏、缓解咳嗽、气短,尤其适合经常咳嗽或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群。
  • 太渊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力度适中(避免按压动脉),每次 2 分钟,每日 1 次。作为肺经的 “原穴”,太渊穴能补肺益气、改善咽干,对秋季常见的 “嗓子干痒” 有明显缓解作用。
  • 中府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平第 1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6 寸(约四横指宽)。用手掌根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揉,每次 3 分钟左右,力度以酸胀为度。此穴能止咳平喘、补气健脾,适合调理胸闷、咳嗽、痰多等肺部不适,按摩时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

2. 家庭中医理疗:艾灸 + 泡脚,温养肺气

  • 艾灸养肺:秋分后气温下降,可通过艾灸肺俞穴、中府穴来温通经络、滋养肺气。每次艾灸 10-15 分钟,每周 2-3 次,注意保持艾灸盒与皮肤的距离(约 3-5 厘米),避免烫伤。艾灸后喝一杯温水,能帮助身体代谢,增强效果。
  • 中药泡脚:取艾叶 10 克、生姜 5 片、花椒 5 克,加水煮 15 分钟,放至 40℃左右泡脚,每次 20 分钟,每晚 1 次。艾叶能温经散寒,生姜、花椒可驱寒除湿,泡脚时热气通过足底经络上行,能间接温暖肺部,改善因受凉引起的咳嗽、鼻塞,还能促进睡眠,帮助肺部在夜间 “修复”。

作息 + 运动 + 环境防护:给肺部 “全方位守护”

养肺不仅要 “内调”,还要注重 “外护”—— 顺应秋分 “秋收” 的节气特点调整作息,结合适度运动增强肺功能,同时做好环境防护,才能让肺部远离外界刺激,安稳度秋。

1. 作息:早睡早起,让肺部 “充分休息”

秋分后阳气渐收,人体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以养阴护肺。邓秀娟主任医师建议,每晚 22:00 前入睡,此时是 “亥时”,对应中医 “三焦经当令”,三焦通百脉,此时入睡能让肺部及全身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肺阴耗损;早晨 6:00-6:30 起床,此时阳气初升,可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帮助肺部 “唤醒” 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应避免熬夜(超过 23:00 入睡),熬夜会导致肺气耗损加重,出现晨起干咳、疲劳乏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若因工作需要熬夜,次日可适当补觉(建议中午小睡 20-30 分钟),并多喝麦冬茶、银耳汤补充津液。

2. 运动:温和锻炼,增强肺功能

秋分后阳气渐弱,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长时间爬山)会消耗过多阳气,反而加重肺部负担。邓秀娟主任医师推荐选择 “温和型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时间建议选在上午 9-10 点或下午 4-5 点,此时阳光温和、空气质量较好,能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运动时需注意 “适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每次运动 30-40 分钟,每周 3-4 次。比如散步时可配合 “腹式呼吸”—— 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能增加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功能;打太极拳时,通过缓慢的肢体动作与均匀呼吸结合,可调节气血运行,增强肺部抵抗力。

3. 环境防护:减少肺部 “外部伤害”

秋季空气干燥,且可能出现雾霾天气,这些都会刺激呼吸道,损伤肺功能。因此,做好环境防护至关重要:

  • 室内保湿: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60%,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也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或绿植(如绿萝、吊兰),通过自然蒸发增加湿度。
  • 雾霾防护:遇到雾霾天,外出时需佩戴 N95 口罩,减少有害颗粒吸入;回家后及时清洗鼻腔(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更换外衣,避免污染物残留。
  • 避免刺激:室内不吸烟,也避免吸入二手烟;做饭时打开油烟机,减少油烟对肺部的刺激;此外,秋季花粉较多,过敏体质人群外出时可佩戴口罩,避免花粉诱发哮喘或咳嗽。

养肺无小事,秋分是关键

秋分是肺部养护的 “黄金时期”,此时做好情志、饮食、经络、作息的全方位调理,不仅能缓解秋燥引起的不适,还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邓秀娟主任医师提醒,若出现持续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或 “悲秋” 情绪难以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养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从今天开始,跟着这些 “护肺秘籍” 行动起来,让肺部在这个秋天保持健康活力,告别 “悲秋”,收获自在与舒适!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