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造 iPhone:月薪 1200 元背后,为何手机比国行贵 2000?

2025 年 9 月,iPhone 17 系列全球开售,全球消费者的关注点却呈现出鲜明差异。在上海静安寺 Apple 旗舰店,黄牛因无利可图早早撤离,国内充足的货源让消费者保持理性;而在印度德里、孟买的苹果零售店,数百米的长队、拥挤引发的肢体冲突,以及消费者通宵守候的狂热场景,勾勒出截然不同的市场图景。

这场消费热度的反差背后,是苹果供应链版图的重大调整 —— 印度首次实现 iPhone 17 全系列本地化生产,包括此前仅在中国工厂组装的 Pro 版机型。从 2017 年苹果在印度设厂起步,到如今五家工厂同步运作,印度已逐渐成为 “iPhone 第二生产国”,全球供应链地位持续攀升。

印度工厂:人力成本仅为国内 1/7,却难掩供应链短板

苹果加码印度产能,人力成本优势是关键驱动力之一。当前印度苹果制造项目已吸纳约 15 万名员工,根据求职平台数据,富士康印度装配线工人月薪仅 1.4 万 – 1.5 万卢比,折合人民币 1127 元 – 1208 元。即便算上空调车间、免费交通、食宿等福利,工人想买一台最便宜的 iPhone 17 标准版,也需要攒下半年工资。

对比国内,印度工人收入差距显著。在 iPhone 17 量产季,郑州富士康返费工做满 3 个月总工资可达 1.95 万 – 2.3 万元,小时工月薪最高能到 7500 元,正式工薪资也能突破 7000 元。仅在量产期,印度组装产线工人的工资成本就比国内低 7-8 倍。工程师群体的收入差距同样明显,印度初级工程师月薪约 2259-2420 元,而国内富士康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月薪已达 8000-12000 元。

然而,低廉的人力成本并未转化为价格优势。在印度苹果官网,iPhone 17 标准版折合人民币约 6678 元,比国行贵 700 元;iPhone 17 Pro 256GB 售价约 10897 元,高出近 2000 元;Pro Max 256GB 更是突破 12000 元,差价超 2000 元。即便定价最高的 2TB 版本,印度售价与国行差距也有 572 元,印度成为全球 iPhone 售价最高的市场之一。

问题根源在于印度供应链的 “不完整”。《印度今日》分析指出,印度制造手机的综合成本比中国高 5%-10%,核心症结是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芯片、摄像头模组等核心组件大多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而苹果 187 家核心供应链企业中,有 92 家来自中国,87% 的供应商在中国设厂。所谓 “印度制造 iPhone”,本质上只是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运到印度进行最后组装,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运输、通关、仓储成本,大幅抵消了人力成本优势。

自动化设备的 “水土不服” 进一步推高成本。多家海外建厂企业反馈,印度、泰国等工厂的自动化设备故障频发,却因中国设备厂商无法在海外布局完整售后团队,导致设备维修周期长,生产效率大幅下降。叠加跨境物流延误、关税政策变动等因素,印度工厂的综合生产效率远不及国内,最终反映在终端售价上。

苹果供应链调整:不是 “撤离中国”,而是 “全球布局”

从库克的战略布局来看,苹果加码印度产能,绝非简单的 “供应链外迁”,而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 “分散化布局”。在苹果 2025 财年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库克明确提到,苹果绝大多数产品都在美國《1962 年贸易扩展法》第 232 条款调查范围内,存在关税风险。为规避这一风险,苹果将销往美国的 iPhone 主要放在印度制造,Mac、iPad 等产品交由越南生产,而销往其他地区的产品仍以中国生产为主。

数据印证了这一战略逻辑。2025 年 4 月至 7 月,印度出口美国的 iPhone 总价值达 75 亿美元,占美国市场进口份额的 44%,远超 2024 年的 13%;二季度美国销售的 iPhone 中,近 80% 来自印度制造。与此同时,印度生产的 iPhone 全球份额已达 16%-17%,Canalys 预计到 2027 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 25%。苹果通过 “中国生产 + 印度组装”“越南生产 + 区域分销” 的模式,构建起多区域、多节点的供应链网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供应链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2015 年起,中国厂商开始在印度布局供应链,但 2020 年疫情导致人员往来受限,许多企业只能 “远程指挥” 工厂,延缓了供应链升级进程。而越南供应链在此期间快速崛起,凭借与印度的关税优惠政策,成为印度供应链的 “补充力量”。例如,华勤技术、龙旗科技等中国企业先在越南建立产能,再将零部件输送到印度组装,间接推动印度工厂突破产能瓶颈。

如今,印度工厂的生产能力已显著提升。早年苹果因良品率问题,不敢将高端 Pro 机型交给印度生产,但随着工人技能提升、设备迭代,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与中国、越南的差距已缩小至 10% 以内,且处于苹果可控范围。塔塔集团在泰米尔纳德邦的新厂、富士康在班加罗尔的新厂陆续投产,进一步巩固了印度作为 “iPhone 核心生产基地” 的地位。

中国制造的挑战与机遇:从 “生产基地” 到 “全球玩家”

苹果供应链的调整,对中国制造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生产效率、成熟的技术工人队伍,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的核心基地。但随着部分组装环节外迁,中国供应链企业面临 “如何保持竞争力” 的考验。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并未动摇。苹果 187 家核心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比超 50%,且覆盖芯片封装、屏幕制造、摄像头模组、电池等关键环节。即便印度工厂负责组装,核心零部件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这意味着 “中国制造” 从 “组装环节” 向 “高附加值环节” 升级的趋势愈发明显。

越来越多的中国供应链企业开始 “主动出海”,而非被动跟随客户迁移。蓝思科技在越南建立玻璃盖板生产基地,光弘科技在泰国布局智能手机组装产线,华勤技术则在越南实现从智能硬件到笔记本电脑的全品类生产。这些企业不再局限于 “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 “海外设厂、本地服务”,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指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虽起步较晚,但成长速度惊人。以华勤技术为例,2024 年 5 月其越南工厂还仅生产亚马逊摄像头、音箱等简单产品,一年后已能量产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技术能力和产能规模实现跨越式提升。这种快速适应全球市场的能力,正是中国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苹果供应链的调整并非 “危机”,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 “催化剂”。一方面,部分低附加值的组装环节外迁,倒逼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布局,积累了应对全球市场风险、符合国际规则的经验,为成为 “全球顶级制造企业” 奠定基础。

未来,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将不再是 “单一国家的竞争”,而是 “产业链生态的竞争”。中国制造业若能持续保持在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同时通过国际化布局构建更灵活、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就能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而印度等新兴制造基地,要想真正实现从 “组装中心” 到 “完整产业链基地” 的跨越,仍需解决零部件本地化、技术工人培养、基础设施完善等一系列难题,这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