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A&P 到胖东来:被重新激活的零售密码

1920 年代,美国连锁超市 A&P 通过收购面包厂、罐头厂打造自有产品,以价格利刃击溃夫妻杂货店,开启近 40 年的零售统治时代。彼时没人预料,一个世纪后,这一模式会在中国零售市场掀起更猛烈的浪潮 —— 胖东来 DL 系列年销 11 亿元,盒马 “超盒算 NB” 销售占比达 60%,山姆 Member’s Mark 贡献三成营收,连量贩零食品牌鸣鸣很忙都喊出 “用自有品牌破内卷” 的口号。

这场复兴绝非偶然。当即时零售抢走 “应急需求”,传统电商包揽 “性价比选购”,传统商超陷入关店潮:永辉二季度亏损扩大,步步高靠 “胖改” 续命,华润万家艰难转型。零售业的核心战场从 “渠道覆盖” 转向 “商品独有”,而自有品牌正是打造差异化的终极武器。正如硬折扣专家张振宇所言,这是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

三重引力:商超集体押注的底层逻辑

1. 利润重构:砍掉中间商的价值革命

母婴渠道商的数据揭示残酷现实:品牌货利润仅 10%-20%,自有品牌却能达到 30%-40%。这部分溢价被胖东来转化为 “成本透明化”—— 公开白酒、洗衣液的原料与加工成本;被鸣鸣忙忙用于 “质价比升级”,9.9 元的拇指风干牛肉用进口草饲牛肉制作,1.9 元的无糖乌龙茶击穿行业底价。这种 “减环节、再分配” 的模式,让商超摆脱了品牌商的定价绑架。

2. 需求捕捉:比消费者更懂消费者

胖东来的中央厨房深谙此道:察觉市场对安全食材的渴求,便推出无添加豆芽,上架即售罄;洞悉家庭饮食差异,开发出儿童蔬菜面、老人荞麦面等细分品类。盒马则依托即时零售数据,快速推出 HPP 果汁、低 GI 面点等新品。与品牌商半年的调研周期相比,商超自有品牌的决策链缩短 80%,能精准捕捉冰杯、大包装零食等转瞬即逝的消费热点。

3. 品牌沉淀:从 “卖货渠道” 到 “生活符号”

社交媒体的风向早已改变。“山姆必买清单”“胖东来必吃榜” 的刷屏,标志着渠道品牌超越了商品本身。当消费者为买 DL 大月饼跨省代购,为盒马 NB 的车厘子排队,商超已从 “商品搬运工” 进化为 “品质背书者”。这种信任溢价在鸣鸣很忙的 “云监工” 模式中更显极致 —— 消费者扫二维码就能查看工厂生产实况,用透明度筑牢信任护城河。

生死考验:诱人蛋糕下的四大陷阱

1. 前期投入的资金黑洞

山姆的透明烘烤间背后是千万级设备投入,胖东来的中央厨房需要自建检测室,鸣鸣很忙为品控升级改造 30 余家合作工厂。这些投入对中小企业堪称致命,永辉即便身为行业头部,转型期仍难逃亏损扩大的阵痛。

2. 供应链的隐性门槛

盒马早期的教训尤为深刻:X 会员店 15% 的独家商品多为贴牌,价格仅比标品低 3-5 元,被消费者吐槽 “会员卡像打折券”。反观开市客,其科克兰品牌深入新西兰牧场、智利果园,从源头把控品质。鸣鸣很忙能推自有品牌,核心在于 15000 家门店带来的供应链话语权,供应商愿为其定制生产。

3. 品控的生死线

自有品牌与商超信誉深度绑定。胖东来建立日检制度,蔬菜农残超标立即下架;鸣鸣忙忙推动厂商去除脱氢乙酸钠,还计划推出涵盖添加剂、工艺的 “健康指数” 标签。但一旦失守,代价惨重 —— 某区域商超曾因自有奶粉检出问题,直接导致门店客流锐减 40%。

4. 库存风险的独角戏

传统商超卖不动的品牌货可退回供应商,自有品牌却要自己兜底。2024 年某超市推出的自有预制菜因口味偏差滞销,百万库存直接侵蚀净利润。这也是为何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巨头始终控制自有品牌 SKU 占比,避免过度暴露风险。

终局预判:放大器效应下的行业洗牌

全球数据已揭示未来方向:2024 年全球自有品牌销售额达 2710 亿美元,欧洲三大市场份额近 40%,而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空白。但这场竞赛绝非全民狂欢,而是 “强者愈强” 的淘汰赛。

胖东来的成功源于 “极致信任 + 区域深耕”,山姆胜在 “全球供应链 + 会员体系”,鸣鸣很忙靠 “规模效应 + 下沉市场” 破局。它们的共性是:将自有品牌视为战略核心,而非救命稻草。反观跟风者,或因贴牌同质化滞销,或因品控缺失砸牌,最终沦为行业泡沫。

正如零售专家铃木敏文所言,零售的本质是满足变化的需求。当 A&P 的故事在 2025 年的中国重演,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跟风者,而是那些沉下心整合供应链、读懂消费者的 “生活专家”。自有品牌这把双刃剑,终将劈开零售行业的新格局。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