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的 “喘息时刻”:蔚来 ES8 爆单背后,是理想向现实的躬身前行

“订单挤崩 APP”,这个曾让蔚来和李斌尴尬的调侃,在 2025 年 9 月 20 日晚彻底改写。当售价远超乐道 L60 的第三代蔚来 ES8 开启锁单,服务器的短暂宕机,不仅是用户热情的直观体现,更成了李斌和蔚来近一年来 “苦熬” 后的一次酣畅释放。

在此之前,外界对蔚来的质疑从未停歇。从 “全能妄想” 下的资源分散,到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再到居高不下的成本和缓慢的交付节奏,这家曾扛起 “新势力高端大旗” 的车企,一度陷入销量低迷、现金流紧张的困境。而此次 ES8 的爆发,绝非偶然的 “运气爆棚”,而是蔚来放弃幻想、向市场妥协的必然结果 —— 截至上市当晚 12 点,ES8 锁单超 6 万,远超其 4 万台的初期产能储备,更让四季度盈利有了最坚实的底气。

从 “理想主义” 到 “务实妥协”:ES8 的定位革命

蔚来的 “觉醒”,首先始于对产品定位的彻底重构。

早期的蔚来,总带着一股 “凡事要做到最好” 的理想主义。初代 ES8 作为品牌旗舰,被定位于 “纯电价格天花板”,商务属性拉满,却也把家庭用户这个庞大群体挡在了门外。彼时李斌还坚持 “车上不需要那么多大屏”,可市场早已给出答案:问界 M9、理想 L9 靠着 “冰箱彩电大沙发” 收割销量,用户对 “舒适实用” 的需求远比 “极简理念” 更迫切。

这一次,蔚来终于学会了 “顺着用户来”。第三代 ES8 果断放弃单一商务定位,转向 “宜家宜商” 的双场景路线。它延续了乐道 L90 对家庭需求的深挖:三排座椅的空间优化让全家出行不拥挤,后排超大屏幕适配孩子看动画、老人看剧的需求,二排小桌板更是精准击中商务人士临时办公、家庭用户放置零食的痛点。那些曾被李斌 “拒绝” 的配置,如今成了 ES8 的 “吸客利器”。

一位蔚来机构投资者的评价一针见血:“ES8 的成功,本质是蔚来从‘我想做什么’转向‘用户要什么’的妥协。” 这种妥协不是丢了初心,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 “活下去” 的关键 —— 当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同频,爆单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成本 “减法” 与配置 “加法”:蔚来终于学会 “算账”

如果说定位选对了赛道,那成本控制就是蔚来能 “贴近消费者” 的核心密码。

此前的蔚来,总因 “过度堆料” 被诟病 “不会算账”。二代 ES8 虽配置拉满,却也让价格居高不下,BaaS(电池租用服务)模式下的门槛仍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而第三代 ES8 则玩明白了 “性价比” 的真谛:守住 40 万整车价线的同时,BaaS 后价格直接下探至 29.88 万元,与乐道 L90 Ultra 版的 29.98 万元几乎持平。这个价格,直接击穿了高端纯电 SUV 的 “价格心理防线”。

能做到这点,源于蔚来在成本端的三大 “减法”:

  1. 配件复用:NT3.0 平台下,零部件复用率提升至 65%,大幅降低了采购和生产的边际成本;
  2. 研发降本:用一颗自研 “神玑芯片” 替代了此前的 4 颗 OrinX 芯片,既保证性能,又砍掉了冗余的研发和采购开支;
  3. 规模变现:通过 CBU(整车出口)机制,让此前 “投入大、见效慢” 的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收益,缓解了现金流压力。

更聪明的是,蔚来在 “省钱” 的同时,还做了配置的 “加法”。发布会上,198 项全系标配的清单直接摆在用户面前 —— 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到座椅加热 / 通风,从全景天窗到高级音响,几乎覆盖了用户能想到的所有高频需求。这种 “把肉放在饭上” 的操作,让用户真切感受到 “买到就是赚到”,也彻底扭转了此前 “蔚来配置贵” 的印象。

渠道与供应链 “提速”:为爆单做好 “后勤保障”

订单爆了,能不能及时交付,才是考验车企全体系能力的关键 —— 这一点,蔚来曾吃过大亏。

二代 ES8 从上市到交付,间隔了半年多,漫长的等待不仅消磨了用户热情,还让竞争对手有了 “截胡” 的机会。而这一次,蔚来提前做好了 “后勤保障”:上市前就生产了 2000-3000 辆现车,还储备了大量基础配件,订单下定后只需快速拼装即可交付,大幅缩短了用户等车时间。

渠道端的准备同样充分。此前因销量低迷,蔚来门店一度冷清,而在 ES8 预售期间,门店重新找回了 “忙碌感”—— 近 10 天内 15 万用户预约试驾,部分门店甚至要排到深夜,销服团队提前培训、备足物料,只为接住这波 “流量红利”。

不过,这只是蔚来渠道与供应链改革的 “初步答卷”。上市后的产能爬坡、配件供应稳定性、售后服务跟进,才是真正的 “大考”。一旦交付环节掉链子,不仅会消耗用户信任,还可能让资本市场对蔚来的信心打折扣。毕竟,一次爆单容易,持续稳定的交付和服务,才是留住用户的根本。

喘息之后,蔚来仍未 “脱险”

尽管 ES8 给了蔚来一个漂亮的 “开门红”,但李斌还没到能彻底放松的时刻 —— 这家车企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 “订单消化” 的压力。按目前 6 万多的锁单量,部分用户要等到明年一季度才能提车。漫长的等待期里,竞争对手不会坐视不理:理想可能推出新的纯电 SUV,问界或许会升级配置,特斯拉也可能降价促销,这些都可能让部分用户 “移情别恋”,就像此前小米 SU7 面临的 “订单流失” 问题一样。

其次是 “政策透支” 的风险。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退坡在即,四季度大概率会出现 “购车需求提前释放” 的情况。蔚来 ES8 今年四季度的交付量基本 “明牌”,但明年一季度可能会遭遇 “产能上来了,需求却下去了” 的尴尬 —— 届时如果没有新的爆款车型接档,销量很可能出现波动。

更关键的是 “容错率” 问题。在新势力三强中,蔚来的容错率是最低的:理想靠着 L 系列积累了 1000 亿现金储备,小鹏凭借 Mona 等车型稳住了销量基本盘,而蔚来此前一直缺乏爆款,现金流也相对紧张。ES8 的成功只是 “一次胜利”,如果后续产品出现失误,或成本控制不及预期,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当然,蔚来也有自己的 “护城河”。它坚持多年的换电体系,在纯电市场拐点到来时,开始显现优势 —— 随着纯电销量增速反超增程混动车(今年增速高 15 个百分点),用户对补能便利性的需求越来越高,蔚来的换电站网络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李斌在发布会上强调 “大三排纯电车型拐点已至”,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也希望借此巩固蔚来在高端纯电领域的地位。

写在最后:妥协不是认输,是为了更好地 “战斗”

从被调侃 “订单爆了是梗”,到真的 “订单挤崩 APP”,李斌和蔚来用 ES8 的爆单,证明了 “向市场妥协” 不是认输,而是更清醒的 “战斗方式”。

过去一年,蔚来放弃了 “全能妄想”,学会了 “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放弃了 “盲目堆料”,学会了 “成本和配置的平衡”;放弃了 “慢节奏交付”,学会了 “提前做好后勤保障”。这些看似 “接地气” 的改变,恰恰是蔚来从 “理想主义车企” 向 “成熟市场玩家” 的蜕变。

但蜕变不代表终点。ES8 的爆单只是蔚来 “活下去” 的第一步,接下来它还要应对订单流失、政策变化、竞品冲击等多重挑战。对于李斌来说,现在的 “喘息”,是为了接下来能更从容地 “奔跑”—— 毕竟,在汽车业这场漫长的马拉松里,一次冲刺的胜利,远不及持续稳定的输出重要。

未来,蔚来能否凭借 ES8 的 momentum(势头),推出更多爆款车型?能否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用户群体?能否在换电体系上建立更深的壁垒?答案,还要交给时间和市场来验证。但至少现在,李斌和蔚来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然后带着这场胜利的信心,继续走下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