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iPhone 17 系列以及 iPhone Air 正式发布。爱范儿对所有国行开售机型都做了详细测评。
在测评中我们提到,苹果是设计、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的三位一体,而 Air 是设计至上但取舍颇多的那一位。
而在即将作为明年新品发布会主角的可折叠 iPhone 上,我们或许将会看到这种 “设计至上” 的再升级:
根据彭博社苹果专家 Mark Gurman 的最新爆料,可折叠 iPhone 将会是 “两台 iPhone Air 并排” 的感觉。

折叠屏 iPhone = Air × 2
我们做了个粗糙的调研,发现哪些喜欢 iPhone Air 但没下手的读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理由是想等等看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而根据 Mark Gurman 描述的情况,消费者们可以期待折叠屏 iPhone 会像 “两个钛合金 iPhone Air 并排” 那样,整体呈现一种超薄的观感。他还提到,折叠屏 iPhone 会是苹果的一项 “设计成就”。
至于价格方面,和我们之前报道过的版本相比,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仍然会在 2000 美元左右 —— 比 Pixel Fold(1799 美元)还要昂贵。
作为直板手机,iPhone Air 的厚度、手感和做工,三者之结合是足以令人称赞 —— 但如果两台拼接在一起,按照现在的 Air 机身数据来看,厚度似乎并不理想。
iPhone Air 整机厚度 5.6 毫米,两个拼在一起的话即便完美贴合也要超过 11mm。更何况理论上 A、B 面都有屏幕,还要给可能更大的电池留出空间。
诚实来讲,即便作为工业设计巨头的苹果,这几年在手机厚度控制和电池容量方面做的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业界标杆。无论是荣耀、OPPO,还是 vivo、三星,都已经在大折叠手机上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半年前就已成功厚度破 9mm,26 上半年有望冲击 8.5mm。
而折叠屏 iPhone 作为苹果的第一款折叠屏产品,即便明年此时发布,厚度一次性跃迁到业界头部水平,可能性也不大。
不过还是有一个好消息:据传三星已经搞定了 in-cell 方案的柔性曲面 OLED 面板。而苹果将会成为最早一批(甚至可能成为首个)用上该技术的手机品牌。
in-cell 指的是将屏幕触控层集成到像素层内部或下方的集成方案,简单来说能让屏幕模块更薄,在柔性屏上还能让折痕更不明显,允许更激进的转轴机制,进一步降低机身重量和厚度。
这是苹果对三星施展 “钞能力” 的结果。业界传闻似乎指出,这块三星独家供应的 in-cell 柔性 OLED 面板,可能是三星在自用的 Y-OCTA 方案之外,专门为苹果开发的新方案。
而三星自家的 Galaxy Z Fold8 预计会在 2026 年 7 月发布,折叠屏 iPhone 预计将作为明年 9 月发布会的最大主角 —— 谁会成为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 in-cell 柔性 OLED 面板的首发机型,将会是最大的悬念。
其它折叠屏 iPhone 爆料
苹果预计将在明年正式推出折叠屏 iPhone。屏幕尺寸方面,此前爆料接近华为 Pura X 的 “阔折叠” 方案,外屏 5.5 寸,展开后 7.8 寸。
摄像头方面,消息指出折叠屏 iPhone 内外屏各有前置摄像头,后置双摄,总计四摄像头。
SIM 卡方面,折叠屏 iPhone 预计会和 iPhone Air 做出同样的取舍:全面采用 eSIM,搭载苹果自主研发的 C2 基带(eSIM 硬件)以及 N1 通讯芯片(Wi-Fi、蓝牙、其他射频通讯)。
出于对厚度的追求和工业设计的压力,折叠屏 iPhone 也会复用 iPhone Air 超高集成度 / 超小尺寸的高原主板设计,甚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iPhone Air 主板基本集成在背板相机模组 “高原” 的下方,把空间尽可能留给电池。
我们在此前的评测中提到,iPhone Air 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折叠屏 iPhone “试验田”,而高原主板是迈向折叠屏的重要一步。iPhone Air 证明了制造一部 iPhone 的主要零部件,只需要摄像头 deco 大小的空间,剩下的可以留给电池、屏幕、铰链、中框等零部件,让折叠屏 iPhone 尽可能地轻薄。
机身工业设计方面,分析师郭明錤称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 iPhone Air 同款的钛合金中框,铰链部分使用不锈钢和钛合金复合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为了缩减部件尺寸,缓解工业设计压力,无所不用其极。在折叠屏 iPhone 上,苹果预计将会加大对于钛合金 3D 打印工艺的利用。
这项技术在 iPhone Air 上造就了一个超微型 / 高集成度的 USB-C 接口组件。iFixit 的拆解报告显示 3D 打印钛金属节约了 33% 的材料使用。
为了轻薄,折叠屏 iPhone 可能会做出一个 “违背祖宗” 的决定:重新采用指纹解锁方案 Touch ID—— 出于轻薄的考虑,苹果没有必要在内外屏各开一个灵动岛。由此,我们可能会在折叠屏 iPhone 上看到类似于 iPad 产品线的侧边指纹识别按钮模块。
刚才我们已经谈过了价格。而为了维持利润率惯性,苹果将会尽量控制折叠屏 iPhone 的成本。
此前瑞银做了一次分析师调研,认为折叠屏 iPhone 的 BOM(物料清单)成本会在 795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 5600-5700 元)。这个水平远超过往常规直板 iPhone 机型 400-500 美元的 BOM 成本区间 —— 即便如此,这也是建立在已经尽可能控制成本(例如内存、摄像头模组等)的基础上了。
生产规划方面,我们曾经报道过苹果在今年 6 月已经进入了折叠屏 iPhone 的初步原型 1 (Prototype 1/P1) 阶段。
《电子时报》援引供应链人士消息表示,苹果的 P1 阶段通常持续 2 个月,随后进入原型 2 (P2)、原型 3 (P3) 阶段。按照过往经验,这台手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完成主要的原型测试阶段,随后进入工程验证测试 (Engineering Validation Test/EVT) 阶段。
届时,EVT 工作将由富士康、和硕这两家 iPhone 主要代工厂接手。EVT 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生产良率和可制造性,为大规模生产 (Mass Production/MP) 做好准备。
通常,P1 到 P3 会在大规模生产前约一年进行。因此业界估计假如一切顺利的话,这台折叠屏 iPhone 的上市目标会在 2026 下半年。
为了给折叠屏 iPhone 让路,苹果很有可能会在明年调整 iPhone 的发布计划:
可折叠 iPhone 将与 iPhone 18 Pro 系列(以及新 Air,如果有的话)一同在 2026 年推出;iPhone 18 标准版将推迟到 2027 年春季,与 iPhone 18e 一同推出。
巧的是,已经正式开售的 iPhone 17 标准版,正如我们在评测中的预期那样,得到了大量 Pro 功能和配置下放,“牙膏挤爆”,有望成为新一代换机 “钉子户”。
所以,苹果可能确实没太大必要,在明年发布新的 iPhone 标准版,倒是真的可以拖到 27 上半年,在中 – 高端市场跟国产 Android 对手们战个痛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