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 “江湖” 的企业,迟早栽在公关上:从安踏、西贝翻车看中国公关的生存逻辑

这两年的企业公关圈,像极了一场热闹又残酷的江湖戏。九月份刚过,西贝的 “价格争议” 还没降温,始祖鸟又因 “溢价质疑” 被推上风口,两家企业的公关回应,堪称 “反面教材” 的双样本 —— 一个是老板亲自下场却越说越乱,一个是背靠安踏却全程透着傲慢,最终都在舆论场里狼狈收场。

有人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前仆后继地在公关上栽跟头?为什么辛巴能靠罗永浩 “救场”,而始祖鸟、西贝只能眼睁睁看着负面发酵?其实答案藏在两个字里:江湖。在中国做公关,不懂 “江湖” 的规则,再大的企业、再足的预算,也只是待割的韭菜。

所谓公关的 “江湖”,从来不是靠水军控评、流量造势就能玩转的。它是媒体圈、企业圈、受众圈交织成的人情场,有自己的论资排辈,有不成文的交往规矩,更有 “入圈、面子、真诚” 三个绕不开的进阶阶段。可惜太多企业要么没摸到门,要么不屑于进门,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先说说 “入圈”,这是公关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很多企业觉得,公关就是发通稿、做活动,没必要跟媒体 “混熟”,可真到出事时才发现,连个能帮着说句话的人都找不到。就像 90% 的 A 股上市公司,公关团队天天忙着内部内卷、站队舔领导,连媒体圈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等危机找上门,只能找 “猪队友” 出馊主意,最后越帮越忙。

反观那些能稳住阵脚的企业,无一不是 “圈里人”。北京公关圈里,前世纪佳缘的甘德霜、联想的 “小红”,都是出了名的 “交际花”—— 不是贬义,是说他们在圈里谁都认识,跟谁都能处好关系,人畜无害却能在关键时刻搭把手。互联网大厂更懂这一套,阿里、腾讯、字节、美团,每家都有专人在媒体圈长期 “混脸熟”,滴滴有、小米有、京东也有,就连蔚来、小鹏这样的车企,也在慢慢搭建自己的 “圈脉”。

这些 “圈里人” 的作用,平时看不出来,出事时才显真章。去年良品铺子遇到危机,没花多少钱公关,就有不少媒体主动帮忙说话,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之前良品的公关团队跟媒体处成了朋友。可像安踏系的公关,连最基本的 “入圈” 都做不到 —— 有人主动加微信想认识一下,连好友申请都不通过;谈事上来就提钱,一副 “你就是来要饭” 的傲慢态度。这样的团队,真遇到事,谁会愿意帮?

过了 “入圈” 这关,接下来就是 “面子”。很多老板觉得,养人混圈子要花钱,不如省下来做广告,可他们忘了,公关的 “面子钱”,就像体检费 —— 平时觉得没必要,真查出 “癌症”,再后悔就晚了。一年上亿的利润面前,几顿饭、几份伴手礼的钱,根本不算什么,可换来的 “面子”,关键时刻能救命。

中国的媒体圈,大多时候认 “面子” 不认 “预算”。真正有口碑的媒体人,更在意被尊重,而不是拿多少钱。华为就把 “面子” 做到了极致:接送机、五星级住宿、活动细节拉满,连饭局的逼格都挑不出错。我有个朋友去参加华为的活动,发朋友圈夸了半天,不是因为拿了多少好处,就是觉得 “被重视”。

可要是企业小、预算少,就没法做 “面子” 了吗?当然不是。嘴甜、腿勤、心思细,比花钱更管用。我认识不少小公司的公关,嘴甜得能把人说暖,看到我发朋友圈在他们城市,再忙都会赶过来吃顿饭;端午中秋记着给核心媒体送份小礼物,生日时发个祝福、寄个蛋糕。这些事花不了多少钱,却能让人记很久。之前有个 ToB 的小公司,就靠这招跟媒体处得像朋友,后来出事,媒体主动帮着澄清,根本不用他们开口。

最怕的就是企业把 “面子” 当成 “交易”,像安踏那样,觉得所有找过来的媒体都是为了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傲慢,其实是在给自己埋雷 —— 被冷落、被冒犯的媒体,不会当面跟你计较,但会等着看你出事。始祖鸟翻车后,没一个媒体帮着说话,就是最好的例子。

“入圈” 是基础,“面子” 是进阶,而 “公关江湖” 的终极,其实是 “真诚”。很多企业把公关做成了 “表面功夫”,搞个千人发布会,请媒体住五星级酒店,却连个能坐下来聊天的人都没有;弄个小程序让媒体填一堆信息,报销流程复杂得要死,看似 “专业”,实则把人推得越来越远。

真正的 “真诚”,从来不是靠豪华排场堆出来的。阿里现在的出差方案就很实在:媒体自己订酒店、订机票,回来立刻报销,不用填一堆表格,省事又高效。还有的企业,不搞大场面,就跟媒体在街头撸串、喝小酒,说点真话、聊点干货,反而能处成朋友。我年轻时,阿里的王帅跟我说过几句话,到现在还记得,不是因为他职位高,就是因为那时候聊得真诚。

真诚的核心,是把媒体当朋友,而不是 “合作对象”。有些公关喝了酒就乱许诺,第二天全忘了;有些媒体拿了好处,转头就写负面,这都不是真朋友。真正的高手,喝酒时不乱说话,许诺了就一定做到;媒体认了你这个朋友,哪怕以后没合作,也不会故意为难你。我现在还能一起喝酒的前公关兄弟,90% 都来自阿里,就是因为当年他们的 “真诚”,不是装出来的。

很多人说,现在是流量时代,传统公关没用了,可看看西贝、始祖鸟就知道,流量救不了急,能救命的还是 “江湖里的人情”。辛巴能翻身,不是因为流量多,是罗永浩帮他说了句公道话;理想汽车之前出事能稳住,也是因为平时跟媒体处得好。

总结下来,中国企业的公关逻辑其实很简单:小企业先 “入圈”,混个脸熟、攒点人脉;预算足的企业把 “面子” 做足,让媒体感受到尊重;而真正的大企业,一定要做到 “真诚”,用真心换真心。可惜太多企业搞反了,要么觉得 “混圈” 没用,要么把 “真诚” 当成 “傻”,最后栽在公关上,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安踏、西贝的教训就在眼前,希望更多企业能明白:公关不是花钱买平安,也不是靠流量控评,而是在 “江湖” 里做人、做事。你对媒体真诚,媒体才会对你友善;你把 “江湖” 放在心上,“江湖” 才会在你需要时,拉你一把。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