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疼忍忍就好”“手麻可能是压到了”,生活中,很多人对颈椎发出的不适信号不以为然。但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沈主任提醒,当颈椎病变压迫到神经、血管或脊髓时,绝非小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严重时可能导致瘫痪,遗憾终身。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颈椎压迫神经后的 6 种典型异常表现,以及该如何科学应对,为你的颈椎健康保驾护航。

颈椎作为人体脊柱的 “咽喉要道”,由 7 节椎体组成,每节椎体之间依靠富有弹性的椎间盘缓冲压力,同时椎体两侧和后方的孔隙中,穿行着负责传递大脑信号的神经束与为脑部供血的血管。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睡姿不当,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问题,都会逐渐侵占这些关键空间,像 “掐住” 了颈椎的 “神经命脉”,进而引发一系列身体异常。
6 种异常信号,警惕颈椎神经被压迫
(一)持续性颈肩臂痛:从 “局部酸痛” 到 “放射性剧痛”
很多人最初只是觉得脖子酸胀,以为是劳累所致,可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从颈部出发,沿着肩膀一路向下蔓延至手臂,甚至像有一根无形的线在拉扯着疼,尤其到了夜间,疼痛会明显加剧,严重影响睡眠。沈主任解释,这种疼痛并非简单的肌肉劳损,而是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后,局部产生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的。临床上,第 5 至第 7 颈神经根最易受累,不同节段的神经根受压,疼痛的分布区域也不同,比如颈 5 神经根受压时,疼痛多集中在肩部和上臂外侧;颈 6 神经根受压则会导致前臂桡侧和拇指疼痛,且在颈部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时,腹压增加会进一步加重对神经根的刺激,让疼痛更剧烈。
(二)手指麻木刺痛:“蚂蚁爬” 到 “触电样”,别忽视感觉异常
“总觉得手指上有蚂蚁在爬,有时候指尖还会突然像过电一样麻一下”,这是不少颈椎患者的共同感受。起初,这种麻木可能只是偶尔出现,但随着神经受压程度加重,麻木会逐渐变成持续性的,甚至还会伴有刺痛感。沈主任强调,手指麻木刺痛是颈椎压迫神经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因为感觉神经纤维在传递信号时受到阻碍,就会导致手部感觉异常。而且,麻木的具体位置还能帮助判断受压的神经根,比如小指和无名指尺侧麻木,大多是颈 8 神经根受压;而食指、中指麻木,则可能是颈 7 神经根出了问题,这些细节对医生诊断病情至关重要。
(三)上肢无力握不牢:从 “拿不稳杯子” 到 “肌肉萎缩”
如果发现自己突然变得 “手无缚鸡之力”,拿杯子时容易失手摔碎,拧瓶盖用不上劲,甚至连扣扣子这样的精细动作都变得笨拙,那就必须高度警惕了。沈主任指出,上肢无力是运动神经受损的明确信号,说明颈椎对神经的压迫已经相当严重,可能已经影响到了神经的轴索。运动神经负责支配肌肉的收缩与运动,一旦受损,肌肉就会失去 “指挥”,出现无力症状。若长期不干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还会逐渐萎缩,导致肌力持续下降,而肌肉萎缩后的恢复难度极大,甚至可能留下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四)颈部僵硬活动难:“脖子生锈” 背后的 “自我保护”
很多人会感觉脖子像生了锈一样,左右转头、低头仰头时都特别费力,稍微一动就会伴有明显的疼痛感,甚至还会牵扯着整个后背都不舒服。这其实是颈椎的一种 “自我保护” 机制,当颈椎出现病变压迫神经时,颈部肌肉会本能地发生痉挛,通过限制颈部活动来减少对神经结构的进一步刺激。沈主任表示,这种颈部僵硬往往还伴有椎旁压痛,用手按压颈部两侧肌肉时,会感觉到明显的酸痛点。如果病程较长,长期的肌肉痉挛还可能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原本前凸的颈椎变得平直,进一步加重颈椎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五)头痛头晕眼花:“天旋地转” 可能是 “供血危机”
一扭头就感觉天旋地转,还伴有头晕恶心、耳鸣、视力模糊,严重时甚至会在转头瞬间突然猝倒,这可不是简单的 “低血糖” 或 “贫血”,很可能是颈椎压迫神经和血管引发的严重问题。沈主任解释,颈椎病变可能会刺激交感神经,或是直接压迫椎动脉,而椎动脉是为大脑后部供血的重要血管,一旦受压,就会导致椎 –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而视觉和听觉神经也会因供血不足受到影响,出现视力模糊、耳鸣。更危险的是,在转头时,椎动脉可能会被短暂阻断,导致大脑瞬间缺血,引发猝倒,若此时身处马路、楼梯等危险环境,后果不堪设想。
(六)手指发冷伴刺痛:神经血管 “双重受损” 的预警
即使在温暖的室内,也总感觉手指冰凉,怎么捂都捂不热,同时还伴有持续的麻木和刺痛感,这一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 “体寒” 或 “血液循环差”。但沈主任提醒,这其实是颈椎病变同时影响神经和血管的结果。神经受压会导致手部感觉异常,出现刺痛和麻木;而血管受压或受神经刺激收缩时,手部的血液供应会减少,导致手指温度下降,出现发冷症状。这种 “又麻又冷又痛” 的表现,说明颈椎病变已经对神经和血管造成了双重损害,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手部的正常功能。
出现异常别拖延,科学就医是关键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症状,千万不要抱有 “再等等”“说不定会自己好” 的侥幸心理,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的骨科或康复医学科就诊,才是正确的选择。沈主任介绍,医生会通过一系列专业检查来明确诊断,比如颈椎 X 光片,可初步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骨质增生情况;CT 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判断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等问题;而 MRI(核磁共振)则是诊断颈椎神经压迫的 “金标准”,能清晰呈现椎间盘、神经根、脊髓等软组织的情况,准确判断压迫的位置和程度。
在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会采用保守治疗,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配合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修复;同时,还会进行理疗,如低频脉冲电疗、超声波治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颈椎牵引也是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通过牵引增大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如果保守治疗 3-6 个月后效果不佳,或病情持续加重,出现肌肉萎缩、行走不稳等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颈椎手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
日常防护做到位,远离颈椎 “隐形杀手”
无论是在治疗康复期间,还是对于长期低头工作、看手机的 “高危人群”,做好日常管理都能有效预防颈椎病变加重,保护颈椎健康。
(一)改善不良姿势,定时放松颈椎
长期低头是导致颈椎病变的 “头号杀手”,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使用电脑时,将屏幕调整至与视线平齐的高度,避免低头盯着屏幕;看手机时,尽量将手机举到与眼睛平视的位置,减少低头时间。同时,要养成定时休息的习惯,每工作 30-45 分钟,就起身活动 5-10 分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颈椎放松动作,如缓慢地左右转头、低头仰头、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颈部等,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感。
(二)选择合适枕头,守护颈椎 “睡眠健康”
枕头的选择对颈椎健康至关重要,不合适的枕头会让颈椎在睡眠中持续受到压迫,加重病情。沈主任建议,选择枕头时,要确保枕头能支撑颈部的生理曲度。仰卧睡觉时,枕头的高度以一拳为宜,这样能让颈椎保持自然前凸的姿势;侧卧时,枕头的高度要与肩膀同高,避免颈椎向一侧倾斜。此外,枕头的材质也很关键,记忆棉、乳胶等材质的枕头弹性较好,能更好地贴合颈部曲线,为颈椎提供均匀的支撑。
(三)加强颈背锻炼,打造 “肌肉防护盾”
强大的颈背部肌肉能像 “天然围领” 一样,为颈椎提供有力的支撑,减少颈椎的负担。沈主任推荐了几种适合的运动方式:游泳尤其是蛙泳,在游泳过程中,颈部需要不断活动,同时水的浮力能减轻颈椎的压力,有助于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靠墙站立也是不错的选择,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背部、头部紧贴墙壁,双手自然下垂,保持这个姿势 10-15 分钟,每天坚持 2-3 次,能有效锻炼颈背部肌肉;此外,还可以做一些颈肩康复操,如 “靠墙收下颌”“肩胛骨后缩” 等动作,循序渐进地增强肌肉力量。
(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 “寒冷刺激”
颈部受凉会导致局部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加重颈椎的炎症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颈部保暖。夏天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避免冷风直接吹向颈部,可以在颈部搭一条薄毛巾;冬天外出时,佩戴围巾或围脖,保护颈部免受寒冷刺激,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五)拒绝危险操作,避免 “二次伤害”
很多人出现颈椎不适后,会盲目寻求正骨或暴力按摩,认为这样能 “打通经络”“缓解疼痛”,但实际上,不专业的正骨和按摩可能会带来巨大风险。沈主任强调,颈椎结构复杂,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不专业的扳动和按压可能会导致椎间盘突出加剧,甚至损伤脊髓,引发瘫痪等严重后果。如果需要按摩放松,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专业的理疗机构,在专业医生或理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文章小结
如今,颈椎病早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早早加入了颈椎病患者的行列。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我们日积月累的不良姿势、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当身体出现持续性颈肩臂痛、手指麻木刺痛、上肢无力、颈部僵硬、头痛头晕、手指发冷等异常信号时,其实是颈椎神经在向我们 “求救”,这些信号是避免病情走向严重病变的重要警报。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颈椎健康,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不要拖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姿势和习惯,做好颈椎的日常防护,通过科学锻炼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让颈椎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记住,颈椎健康无小事,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才能远离颈椎病变带来的痛苦,避免出现瘫痪等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