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组织能力:企业持续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风云变幻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功的企业或许能凭借一时的机遇或创新崭露头角,但要实现持续成功,却绝非易事。当下,AI 浪潮汹涌澎湃,彻底改写了生产力的版图,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波动中让市场充满变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战略规划得再周详,商业模式设计得再精巧,若缺乏强大的组织能力,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战略与组织能力,犹如鸟之双翼、车两轮。《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作者、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杨国安提出的公式 “企业持续成功 = 战略方向 × 组织能力”,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战略明确了企业前行的方向,而组织能力则决定了企业能否将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

组织能力并非是个体能力的简单堆砌,而是团队在协同合作中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设备、广泛的渠道,这些都只是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真正能够推动战略落地的,是富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尤其是核心团队,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战略实施的效果与效率。现实中,不乏有企业家目光敏锐,精准捕捉到市场机遇,却因缺乏得力的团队,无法将机会转化为实际的业绩。这就如同手握一张通往宝藏的地图,却没有一支能披荆斩棘的探险队,最终只能望洋兴叹。

组织能力的构建,离不开三个关键支点: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和员工治理方式。员工能力解决了 “能不能做” 的问题,决定了团队是否具备执行战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员工思维模式决定了 “愿不愿意做”,影响着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员工治理方式则聚焦于 “怎么高效去做”,涵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流程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团队的运作有条不紊、高效协同。这三个支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会制约组织能力的发挥,导致战略与结果之间出现落差。

放眼全球,那些长期屹立于行业之巅的领先企业,无一不拥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它们凭借着独特的组织优势,在一次次的市场变革中敏锐捕捉机遇,成功穿越经济周期的起伏。而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之所以如昙花一现般迅速衰落,并非战略方向出现偏差,而是组织能力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在关键时刻缺乏足够的支撑。

在全球化与 AI 浪潮的双重冲击下,组织能力的进化迫在眉睫。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出海已成为拓展业务版图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将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的 “走出去”,到实现本地化运营的 “走进去”,再到成为备受尊重的全球品牌的 “走上去”,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对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管团队,能够深刻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市场特点和政策法规,精准制定本地化策略。在人才选拔上,是任用本地人才以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还是派遣总部干部以确保企业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需要谨慎权衡的问题。不同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不尽相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赢得信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考验着企业的沟通能力和文化融合能力。在治理层面,总部与区域之间的权力分配也需要精心拿捏,既要保证总部对关键业务的有效管控,又要赋予区域足够的自主权,以灵活应对当地市场的变化。

AI 技术的崛起,更是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彻底重塑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以教育和医疗领域为例,AI 赋能下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 “以老师为中心” 转变为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医疗健康管理也从局限于医院内部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借助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更全面、精准的诊断和治疗。面对这一变革,企业必须提前布局,在组织能力上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培养既懂业务又懂 AI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让技术真正落地到业务场景中;引导员工树立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主动探索和运用 AI 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构建更加扁平化、开放化的组织结构,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激发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

当企业明确了战略方向,并致力于组织能力的进化时,还需直面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个问题触及企业的灵魂深处,关乎企业的价值信仰和长期发展的定力。

杨国安强调,“做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明确组织边界,避免企业在盲目扩张中分散资源、稀释核心能力。企业应专注于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与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构建互利共赢的商业生态,共同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种清晰的边界意识,是企业迈向行业领军地位的重要基石。真正的行业领军者,不会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和无休止的内卷,而是着眼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主动参与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潮流,在推动行业进步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领导地位。

然而,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市场的诱惑无处不在,行业趋势瞬息万变,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并非易事。在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和市场热点的冲击时,企业的领军人物必须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明确做企业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杨国安提出,衡量企业价值需从三个维度出发:不仅要关注财务指标等有形价值,更要重视信任、尊重、尊严等无形价值的塑造;既要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着眼于长期的研发投入、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培育;不仅要为客户和员工创造直接价值,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产业链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当企业能够在这三个维度上实现平衡发展时,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有员工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同行的尊重以及社会的广泛信任。这种超越单纯利润追求的价值创造,才是企业穿越周期、实现持续成功的核心密码。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中,组织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成功的根基。企业唯有坚定不移地死磕组织能力,不断优化员工能力、思维模式和治理方式,积极顺应全球化与 AI 浪潮,持续推动组织能力的进化,明确企业的价值追求,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