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到我生气了吗?” 相信不少家长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眉头紧皱、语气加重,明显流露出不悦时,孩子却常常一脸茫然,依旧我行我素。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他们理解情绪的方式与成年人存在差异。近期,北京大学一项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 5 到 10 岁孩子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奥秘。

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是社交活动中的关键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能力。具备良好心理理论能力的人,能敏锐感知他人独立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图、情绪等,并据此预测、解释他人行为,进而在复杂社交中灵活调整自身行动,维持和谐关系,避免冲突。过往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是理解他人信念和情绪能力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对于情绪理解的发展路径,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早期基于视觉感官辨别能力,将情绪简单划分为 “积极 —— 消极” 二元模式,随后逐渐发展为更精细的高阶情绪识别;另一种新兴观点则强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与情绪紧密相连的语言概念知识,在儿童情绪理解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儿童推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自下而上关注感官线索,以及自上而下受概念理解影响的双向过程。
为深入探究孩子理解情绪的机制,研究团队巧妙设计了从 “看、想、做” 三条线索展开的实验。“看” 聚焦大脑对表情的自动反应;“想” 侧重于孩子内心对情绪的理解;“做” 则要求孩子对表情进行分类或匹配。研究人员假设,在分类或匹配过程中,“看” 和 “想” 哪一方面能更好地解释孩子对情绪的混淆情况,就表明该年龄段孩子更依赖这种情绪理解机制。
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运用 “频闪新奇刺激范式” 探索儿童大脑对不同情绪图片在感知觉层面的神经反应差异。实验时,电脑屏幕以 6 赫兹(Hz)的频率快速闪烁基线表情图片,每展示 4 张相同情绪图片后,随即出现一张不同情绪的图片。例如,连续 4 张 “快乐” 图片后,可能出现 “悲伤” 图片。这种新奇刺激会引发脑电波在特定频率的功率增加。为确保孩子专注屏幕内容,研究人员要求孩子在注意到面部刺激颜色变化时按下空格键。结果显示,5 到 6 岁的孩子已具备自动分辨面部表情的能力,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一能力还会持续完善。
接着,第二个实验围绕评估儿童对不同情绪概念的语义表征相似性展开。研究人员精心筛选出 20 个代表思想、身体感觉和行为的词语,让孩子判断每个词与特定情绪(如 “快乐”)的关联程度。将每种情绪对应的 20 个分数汇总比较,便能得出不同情绪在孩子心中相似程度的指标。研究发现,随着年龄上升,孩子能更清晰地区分 “快乐” 与 “愤怒”“恐惧”“悲伤” 这三种负面情绪;同时,他们也更能洞察负面情绪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即在概念层面,“愤怒”“恐惧”“悲伤” 对他们而言变得更为相似。
在第三个实验里,研究人员从行为层面评估儿童对情绪的辨别能力,采用分类任务和匹配任务。分类任务要求孩子将情绪面孔与四个预定义情景(分别代表四种情绪)对应;匹配任务则是让孩子从两张备选面孔中,选出与目标情绪面孔相同情绪的图片。通过分析孩子在分类任务中的情绪混淆情况,以及匹配任务中鼠标运动偏离直线连接的程度,可判断不同类情绪对之间的相似性。
最后,研究人员将感知相似性(实验一结果)、概念相似性(实验二结果)和行为相似性(实验三结果)纳入表征相似性分析(RSA)框架,深入解析面部感知和概念理解对情绪辨别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辨别对理解情绪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概念知识的作用则日益凸显。这一结果与情绪建构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指出,儿童早期主要依靠感知显著线索,如身体信号、唤起等推断情绪;随着成长,积累的情绪经历增多、认知能力提升,他们越来越多地借助概念知识解读情绪。
这一研究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论上,为心理学中关于情绪理论的长期争论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有力支持了情绪建构理论中社会文化等习得经验对情绪理解的关键作用。实践中,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不仅伴随生理发育逐步发展,还深受成长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活系统”。
鉴于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助力孩子情绪理解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多与 5 到 10 岁的孩子探讨高阶、复杂情绪概念,如内疚、尴尬、焦虑等,帮助孩子深化对复杂情绪的理解。学校教育方面,语文教学可强化对分析人物情绪情感题目的答题指导,引导孩子理解情绪概念与人物、情节的紧密联系。此外,学校和社会应加大对中小学生情绪和社会技能课程的投入,确保心理课程的高质量开展,积极引入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交情绪学习)课程等,为孩子营造系统学习情绪知识、提升社交技能的良好环境。
孩子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其独特节奏,从单纯 “看脸色” 到深入 “动脑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与引导,助力他们在情绪理解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长为善于感知他人情绪、拥有良好社交能力的个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