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7 月,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赵先生(化名)的耳后毫无征兆地鼓起了一个包块。这个包块来势汹汹,经超声检查,其尺寸约 2cm×2cm,深度也超过 1cm,像一个顽固的 “小石块” 顶在耳后。它不仅带来了又胀又疼的不适感,更严重干扰了赵先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一次转动头部,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提醒他这个 “不速之客” 的存在。
起初,赵先生并未将其视为严重问题,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可能是天热引发的 “热疖子”,又或者是因长期佩戴耳机,导致细菌滋生引发的感染。在这样的自我判断下,他走进了医院。医生经过初步检查,为他实施了门诊引流术。本以为手术过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然而,现实却给了赵先生沉重一击。
术后的恢复过程异常艰难,每隔两天就要换一次药,可整整两周过去了,伤口始终处于湿漉漉的状态,液体不断渗出,丝毫没有愈合的迹象。这不仅让赵先生夜间难以入眠,连日常的洗漱都变得小心翼翼,更对他的社交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无奈之下,赵先生再次来到接诊医院,满心期待能得到解决办法。然而,医生的判断让他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医生认为是伤口自身问题,建议 “再开一刀”,在原有伤口下方再做一次引流。
赵先生的内心充满了抗拒,一次手术的痛苦和每两天一次换药的煎熬仍历历在目,如今还要再次 “挨一刀”,这让他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他对二次手术的效果充满了深深的疑虑,担忧这一刀下去,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只是徒增痛苦。
就在赵先生陷入两难之际,朋友的推荐为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之光。他来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造口伤口门诊。在这里,接诊的是副主任护师张玉姬。张玉姬医生在听完赵先生的讲述后,并没有像之前的医生一样,急于在伤口下方做切开引流。她深知,每一个伤口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因,不能盲目采取行动。
张玉姬医生开始仔细检查伤口情况,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她注意到这个伤口的位置离腮腺非常近。这一发现,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诊断思路:“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伤口不愈合,而是‘腮腺漏’(涎瘘)。” 这意味着之前的手术极有可能损伤了腮腺,使得唾液不断从伤口渗出,从而导致伤口迟迟无法愈合。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判断,张玉姬医生在详细了解病情后,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专业智慧的建议:“您先去买些酸杏或者桃子来尝尝,我们观察一下伤口的反应。” 这个建议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医学上的条件反射原理。我们都知道,当人们提到酸的食物,如酸杏、桃子时,口腔会不自觉地分泌唾液,这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而对于可能存在腮腺漏的患者来说,这种条件反射会直接反映在伤口渗液上。
事实证明,张玉姬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一个简单的 “酸杏测试”,就证实了她的推测。当刚刚提到 “酸杏”“桃子” 等词语时,患者伤口处的渗液量就明显增多,这正是条件反射性的唾液分泌!这个发现,让诊断变得明确起来,也彻底改变了治疗方向。
不再需要二次手术,取而代之的是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方案。口服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从源头上减少了伤口渗液的产生;专业加压包扎则促进组织愈合,为伤口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造口伤口门诊的专业处理下,仅经过 4 – 5 次换药,短短一周的时间,这个困扰患者一个多月的顽固伤口就完全愈合了。
一个精准的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让患者免受二次开刀之苦;一次专科的介入,解决了长达数周的煎熬,让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这背后,正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伤口造口门诊的专业力量在发挥作用。他们凭借着专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的思维,为患者排忧解难,书写着医学的奇迹,也让我们看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温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