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校园里的特殊身影

2025 年 9 月的济南,初秋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小学教学楼的走廊上。7 岁半的小石头坐在轮椅上,被父亲马恒祥推进一年级教室。当班主任喊出 “起立” 时,他努力挺直脊背,双手紧紧抓着轮椅扶手 —— 这个动作,是五年前医生断言 “可能活不过 2 岁” 的他,曾遥不可及的奢望。

“能看着他走进校园,比中了彩票还开心。” 马恒祥的声音带着哽咽。改变这一切的,是一支曾标价 70 万元的注射液 —— 诺西那生钠。

从天价药到 “买一赠五” 的挣扎

2018 年冬,8 个月大的小石头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这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会逐步摧毁患者的肌肉功能,严重时累及呼吸与吞咽。“当时国内没药,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肌肉一点点萎缩。” 马恒祥至今记得医生的话:“能做的只有康复训练,尽量延缓进程。”

2019 年初,诺西那生钠获准在华上市的消息传来,却给这个家庭浇了盆冷水 —— 每针 70 万元,按 “首年 6 针、后续每年 3 针” 的治疗方案计算,第一年就要 420 万元。作为普通工薪阶层,马恒祥算了笔账:即便不吃不喝,也要攒够 20 年才能凑齐首年药费。更让他绝望的是,当年药企未主动申报医保谈判,这笔费用无法报销。

2020 年的调价带来一丝喘息。药企将价格降至 55 万元 / 针,并推出 “买一赠五” 政策 —— 花 55 万可获得 6 针药,勉强覆盖一年用量。马恒祥砸锅卖铁凑齐药费,看着儿子接受鞘内注射(药物需直接注入脑脊液)后,终于能坐稳、抬手够到玩具,他第一次看到希望。但这份希望的代价是:全家负债 30 多万,后续治疗费用仍是无底洞。

六轮谈判背后的 “灵魂博弈”

转机出现在 2021 年。这一年,诺西那生钠主动申报医保谈判,马恒祥作为病友代表,曾专程赴北京反映患者诉求。“当时病友群里几百人天天守着谈判进展,有人说‘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那场被网友称为 “灵魂砍价” 的谈判异常艰难。罕见病药研发成本极高 —— 诺西那生钠的研发耗时十余年,投入超百亿美元,而全球患者仅数万。医保谈判专家既要压低价格,又要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经过六轮报价,谈判专家一句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每针从 55 万元降至 3 万 6 千元。

“这不是简单的降价,是国家力量在患者、企业与医保基金间找到平衡点。” 济南医保局待遇处包丹丹解释,当时仅济南就有 200 多名 SMA 患者,医保基金通过 “以量换价”,既让患者用得起药,也让企业通过扩大销量获益。

医保兜底后的生命奇迹

价格落地的那一刻,马恒祥在病友群里发了条消息:“有救了!” 纳入医保后,小石头的治疗费用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 3 针药费约 10.8 万元,医保报销 80% 后,自付仅 2 万多元,加上康复费用全年自付约 10 万元 —— 这个家庭终于能承受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2022 年数据显示,诺西那生钠用药患者达 2812 人,用针 14206 次,分别是 2021 年的 10.5 倍和 41.5 倍。“以前门诊一年见不到 10 个 SMA 患者,现在每月都有新患者来配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张海英指出,药物可及性提升后,患者确诊后能及时接受治疗,避免肌肉不可逆萎缩。

小石头的康复轨迹正是最好的例证:用药前他无法抬头,如今能借助辅助器具站立;曾经连玩具都抓不住,现在能握笔写字。2025 年开学前的评估中,医生确认他的运动功能已接近同龄儿童水平。

罕见病救治体系的进阶之路

小石头的故事,是我国罕见病救治体系完善的缩影。截至 2025 年,我国已有约 100 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覆盖 42 种罕见病,2024 年医保基金为此支付 86 亿元,平均每人次减负 5500 元。更关键的是,政策突破了多重瓶颈:

在准入机制上,2025 年医保目录首次为罕见病药开设 “优先评审通道”,符合条件的药物可直接进入谈判环节;在供应保障上,“医院 + 药店” 双通道模式解决了患者 “买药难” 问题;在支付层面,多地将罕见病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报销比例最高达 90%。

这些变化正在催生更深层的改变。2025 年以来,3 家国内药企启动罕见病药研发,打破进口药垄断;全国罕见病门诊从 80 家增至 120 家,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 4 年缩短至 4 周。“以前罕见病是‘无人问津’,现在从研发到诊疗都有了政策支撑。” 包丹丹说。

未竟的征程

但挑战依然存在。目前纳入医保的罕见病药仅占已上市品种的 30%,仍有大量患者依赖高价进口药;国内药企在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仍显薄弱;基层医院罕见病诊断率不足 40%。马恒祥所在的病友群里,仍有家长在为未进医保的新药发愁。

九月的课堂上,小石头正用略显笨拙的手写下自己的名字。阳光照在他的作业本上,字迹虽不工整,却透着生命力。窗外的梧桐树下,马恒祥望着儿子的身影,想起五年前那个绝望的深夜 —— 那时他绝不会想到,国家医保的 “灵魂砍价”,能把 70 万元的距离,缩短成一段轮椅到课桌的路程。

这场关于生命与希望的博弈,仍在继续。正如 2021 年医保谈判现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我们多争取一分,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