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来了!” 一声呼喊划破景德镇小吃街的喧嚣,烈日下数十部手机的摄像头瞬间转向同一个方向。48 岁的李俊永骑着三轮车缓缓出现,白色 T 恤已被汗水浸湿大半,疲惫的眼神在看到摊位前 50 米长的队伍时,还是泛起了一丝光亮。这个被网友称为 “6 元鸡排卖出 60 元情绪价值” 的摊主,正被流量的浪潮推向从未经历的人生舞台。

下午 3 点 30 分,比原定时间迟到半小时的摊位刚停稳,人群便如潮水般涌来。直播博主举着支架追问 “能否收徒”,代购的闪送员加急催促,排队两小时的顾客探着身子张望,景德镇城管局的工作人员在一旁维持秩序 —— 这是李俊永爆火后的日常。而在三个月前,他的摊位前还只是围着放学的学生,“老朋友来了” 的招呼声清晰可闻。
这场流量风暴的起点,是自媒体博主小甜甜的一条短视频。9 月 19 日,她记录下李俊永赶去下一个摊位的匆忙身影,视频意外收获 20 万点赞。三天后,第二条展现他 “健谈有梗” 特质的视频引爆全网,“这点场面我还是控制得了” 的经典语录被无数网友二创,截至 9 月 26 日点赞量突破 189.8 万。随之而来的是暴涨的人气:开通账号四天粉丝破 19 万,六条作品获赞 87.7 万,全国各地的游客专程赶来打卡,甚至有人冒着大雨排队,放话 “吃不到就无法原谅自己”。
很少有人知道,这场 “意外走红” 其实藏着二十多年的伏笔。1996 年,从南昌学成归来的李俊永放弃了厨师工作,支起小吃摊维持生计。土家酱香饼、鸡蛋饼、羊肉串…… 他卖过几乎所有街头常见的小吃,最终在鸡排鸡柳上找到了方向。学校周边的 “主战场” 里,他靠着酥脆嫩滑的口感积累了第一批粉丝,更凭着 “像主持人一样” 的热情服务留住了人心。老顾客余蕾记得,自己每周要买三四次,李俊永总能准确说出她的口味;张张则笑称,排队时问进度,他会认真比划流程,让人莫名安心。
爆火之后,“鸡排世家” 全员上阵。妻子在斜对面支起副摊,妈妈和二舅哥负责裹粉备料,侄子、小舅哥也赶来帮忙,但客流仍像认准了磁极般涌向李俊永。“他不放心别人炸,怕砸了招牌。” 舅舅的话道出了他的坚持。每天凌晨两三点备料,清晨七八点起床,下午 3 点出摊,深夜 10 点后收工,连续多日的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9 月 23 日那天,高温加上油锅热浪,他在摊位前中暑,却只是喝了瓶水便继续忙碌,直到热心市民送来大风扇才稍缓。
流量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难以承受的重量。相邻的鱿鱼摊主直言 “不羡慕”:“他从来没停过,回家还要备货。” 家人看出他 “紧绷的压力”,劝他休息却被拒绝 ——“怕大老远来的人吃不到”。即便实行限购,每晚仍有顾客空手而归,原定 7 点的截单计划,总会在顾客的期盼中作罢。镜头前的他始终保持幽默,沙哑着嗓子与顾客互动,但家人知道,“这么多人围着拍,他心里不好受”。
这场流量盛宴也悄然改变着整条小吃街。原本下午 4 点才出摊、晚上 7 点就冷清的街道,如今营业到深夜仍人声鼎沸。蹭流量的小摊数量翻了几番,卖绿豆汤的摊主趁机兜售雨伞,六七年的老摊主调整出摊时间,靠着溢出的客流改善了生意。有人羡慕他 “一天能赚好几万”,有人担忧 “他能撑到国庆吗”,更多人在讨论:为什么是这个卖鸡排的大叔走红?
“是人格魅力,像小太阳。” 小甜甜的答案或许道出了关键。他会用英语语法说中文请顾客帮忙开塑料袋,会和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会记住每个老顾客的喜好。这种真诚的 “情绪价值”,在短视频时代被无限放大,让 6 元的鸡排超越了食物本身。就像他自己说的:“顾客的消费体验是愉快的,这就是我的梦想。”
9 月 28 日傍晚,雨又下了起来。李俊永的油锅仍在滋滋作响,手机摄像头的光在雨幕中闪烁。他熟练地翻炸着鸡排,偶尔抬头回应一句玩笑,声音里的疲惫藏不住,却依旧带着笑意。这场突如其来的流量浪潮还在继续,没人知道它会持续多久,但这个在聚光灯下坚守油锅的摊主,已经用二十多年的坚持,回答了 “如何接住流量” 的命题 —— 所谓走红的偶然,从来都是真诚与热爱的必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