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撕了根倒刺,怎么会要截掉手指?”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诊室,38 岁的小李盯着自己缠着厚厚纱布的右手,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今年 9 月,她因随手拔掉拇指倒刺引发感染,短短十天内手指肿胀如胡萝卜,脓液顺着指缝渗出,最终因糖尿病导致伤口无法愈合,不得不接受截指手术保住整只手。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3 个月前,郑州市一名 10 个月大的婴儿因家长撕扯倒刺,引发手指脓肿并高烧至 40 摄氏度,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3 天才脱离危险。而演员邓萃雯也曾在社交平台坦言,自己因撕倒刺导致手指化脓,手术时需直接切开感染部位打麻药,痛感堪比 “生孩子”。光明网今年 6 月的报道显示,仅江浙地区某医院急诊科,每月就会接诊 5-8 例因处理倒刺不当引发的严重感染患者。
倒刺不是 “刺”:被误解的皮肤警报
医学上,倒刺被称为 “逆剥”,是甲周表皮逆向剥脱形成的翘起小片皮肤。很多人误以为倒刺是 “皮肤长出来的刺”,实则是皮肤屏障受损的信号。河南省皮肤科主任医师王敏解释:“指甲周围的皮肤本就薄弱,缺乏毛囊和皮脂腺保护,当角质层缺水干燥时,就容易出现裂缝,进而形成倒刺。”
引发倒刺的诱因远比想象中普遍: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于 40% 时,皮肤水分流失加速,倒刺发生率会增加 3 倍;频繁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接触洗涤剂等刺激性物质,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导致角质层脆化开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 A、B 族维生素及锌元素,会使皮肤黏膜修复能力下降,让倒刺反复出现。更易被忽视的是,咬指甲、撕倒刺等不良习惯会形成恶性循环 —— 越是撕扯,皮肤损伤越严重,倒刺长得越频繁。
撕拉的代价:从红肿到截肢的 4 步恶化
“处理倒刺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它是‘小麻烦’还是‘大危机’。” 王敏主任展示的临床案例中,倒刺感染的恶化往往遵循固定路径:
第一步:伤口形成 撕拉倒刺时,看似微小的动作会牵连周围皮肤,形成深层伤口。有实验显示,撕倒刺造成的皮肤裂口深度可达 0.3 毫米,相当于表皮全层破损。
第二步:细菌入侵 手指每天接触物品表面的细菌数量超 100 万个,伤口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提供了入口。研究发现,倒刺伤口感染后,细菌繁殖速度会比普通伤口快 2 倍。
第三步:局部感染 感染初期表现为红肿、疼痛,随后出现化脓。浙江一名女生就因忽视初期症状,导致感染扩散,最终不得不接受拔甲治疗。
第四步:全身蔓延 若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会引发脓毒血症,出现高热、休克等症状。更危险的是,感染可能扩散至骨骼,引发骨髓炎,南京一名患者就因此接受了刮骨手术。
对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这种恶化速度会更快。小李的案例中,糖尿病导致她的伤口愈合能力下降,感染在一周内就蔓延至指骨,最终只能截指保命。
四步科学处理:让倒刺安全 “退场”
“正确处理倒刺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温柔对待。” 王敏主任推荐了经过临床验证的四步法:
1. 软化准备(核心步骤)
用 40℃左右的温水浸泡手指 5-10 分钟,若在水中加入 1-2 滴维生素 E 油或橄榄油,软化效果更佳。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油脂层,过低则无法达到软化角质的目的。泡手后用干净毛巾轻轻吸干水分,避免摩擦刺激。
2. 精准修剪
使用消毒后的角质层剪刀或指甲刀,从倒刺根部水平剪断,避免剪入皮肤。修剪前务必用酒精棉球擦拭工具,杀灭表面细菌。注意不要留下残端,否则倒刺易再次勾连衣物引发疼痛。
3. 消毒防护
剪后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伤口消毒,若伤口较深,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等抗菌药膏,再贴上创可贴保护创面。创可贴需每天更换,保持伤口干燥透气。
4. 保湿修复
最后涂抹含甘油、尿素或硅油成分的护手霜,重点按摩甲周皮肤。睡前可厚涂护手霜后戴上棉质手套,利用体温促进吸收,增强保湿效果。
预防为先:从根源减少倒刺生成
相比事后处理,预防倒刺更为重要。结合皮肤科专家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日常护理要到位 洗手后 3 分钟内涂抹护手霜,这是锁住水分的黄金时间。做家务时务必戴橡胶手套,避免洗涤剂直接接触皮肤。每周 1-2 次用蜂蜜、橄榄油混合制成手膜,可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营养补充讲科学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A 的胡萝卜、动物肝脏,维生素 B 族丰富的坚果、豆类,以及含锌的瘦肉、贝类。研究表明,每日补充 200 毫克维生素 C,可使倒刺发生率降低 40%。
习惯调整是关键 纠正咬指甲、撕倒刺的习惯,儿童可通过佩戴指套辅助改正。避免频繁使用含丙酮的洗甲水,减少对甲周皮肤的刺激。
紧急警示:出现这些症状必须就医
王敏主任强调,若倒刺处理后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皮肤科或外科就诊:
- 手指红肿范围超过 1 厘米,伴随持续性疼痛
- 出现脓液渗出或伤口周围皮肤发白、发黑
- 发热超过 38.5℃,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 症状持续超过 2 天未缓解
“倒刺虽小,却是皮肤健康的‘晴雨表’。” 王敏主任提醒,对待倒刺的态度,本质上是对待身体的态度。放弃撕拉的冲动,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预防,才能让这根小小的 “刺” 真正无害退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