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物供给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事。从曾经追求 “吃饱肚子” 到如今讲究 “吃出品位、吃出健康”,中国人的餐桌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的印证下,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成果愈发显著 —— 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 500 公斤,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突破 1.75 亿吨,设施蔬菜年产量超 2 亿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从田间到餐桌、从陆地到海洋的全方位供给升级,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
都市餐桌新选择:外卖里的健康消费浪潮
清晨七点的北京朝阳区,写字楼间的智能外卖柜已陆续迎来第一批配送员;上午十点的上海陆家嘴,白领们打开手机外卖软件,在 “轻食沙拉”“杂粮饭”“海鲜套餐” 的选项中仔细挑选;中午十二点的广州天河区,外卖暂存点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将数百份包装精致的餐食分类摆放,等待上班族取餐 —— 这是当下中国都市餐桌的日常场景,外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用餐方式,更折射出消费需求的深刻变革。
“现在点外卖,首先看店铺有没有堂食,评价里有没有关于食材新鲜度的反馈。” 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女士说,过去图方便,随便点一份盖饭就能应付午餐,现在更注重营养搭配,每周至少会点三次轻食,“鸡胸肉、牛油果、藜麦这些食材,以前在菜市场很难买到,现在外卖平台上随时能点到,还能选少油少盐的烹饪方式。” 这样的消费理念并非个例,外卖平台数据显示,今年 1-8 月,全国 “健康餐” 搜索量同比增长 22%,其中 “蔬菜” 搜索量涨幅达 38.6%,“粗粮”“荞麦”“牛油果” 等关键词搜索量分别增长 38.1%、15.1% 和 27.6%,健康、高品质已成为消费者挑选外卖的核心标准。
在山东临沂的一处写字楼,午间外卖订单量每天稳定在 1000 单以上,接近五成上班族通过外卖解决午餐。负责该区域配送的外卖员王师傅介绍,午高峰从上午十点半持续到下午一点半,订单以 “荤素搭配” 的套餐为主,“以前最多的是红烧肉盖饭、鱼香肉丝盖饭,现在海鲜套餐、减脂餐的订单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能送二十多份海鲜粥、清蒸鱼套餐。” 海鲜消费热度的上升,从平台数据中也能清晰看出:今年 1-8 月,“海鲜” 相关外卖搜索量同比增长 13.3%,评论量更是激增 51.4%,不少消费者在评论中留言 “虾很新鲜”“扇贝肉质紧实”,对食材品质的关注远超以往。
外卖消费的变化,背后是供应链的支撑。在浙江杭州的某外卖中央厨房,工作人员正忙着分拣新鲜蔬菜、处理海鲜食材,厨房内的智能温控系统将温度稳定在 15℃,确保食材在加工过程中保持新鲜。“我们和周边的蔬菜基地、海鲜市场签订了直供协议,每天凌晨三点采购食材,六点开始加工,十点前就能配送到各个门店,保证中午的外卖能用上最新鲜的食材。” 中央厨房负责人张经理说,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厨房还专门配备了营养搭配师,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餐单,“比如针对减脂人群,会减少主食量,增加蛋白质和蔬菜比例;针对老年人,会将食材煮得更软烂,少放调味料。”
田间地头新图景:科技守护 “菜篮子” 全年丰足
外卖餐桌上的新鲜蔬菜、优质杂粮,离不开田间地头的保障。从 “季节性供应” 到 “全年不打烊”,从 “靠天吃饭” 到 “科技赋能”,我国蔬菜供给正在经历从 “数量充足” 到 “品质优良” 的跨越,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筑牢根基。
金秋九月,宁夏银川永宁县的田野里,一片片翠绿的香芹长势喜人,农民们正忙着收割、打包,满载蔬菜的货车源源不断地驶向冷链配送中心。作为我国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区,宁夏凭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大力种植耐低温的冷凉蔬菜,每年秋冬季节,这里的大白菜、西蓝花、芹菜等品种都会销往全国。在永宁县冷链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峰期每天的蔬菜交易量超过 1000 吨,通过冷链运输,这些新鲜蔬菜能在 36 小时内抵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菜市场和超市,“以前冬天北方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有了冷链物流和反季节种植,冬天也能买到宁夏的新鲜芹菜,价格还很稳定。”
今年 1-8 月,宁夏冷凉蔬菜播种面积达 303 万亩,产量突破 570 万吨,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国家。而在山东临沂兰陵县,蔬菜供给的科技含量更高。尽管室外下着大雨,兰陵县智能化蔬菜大棚内却一片温暖湿润,一排排番茄幼苗整齐地生长在无土栽培基质上,棚顶的补光灯自动调节亮度,侧壁的通风系统根据湿度数据实时运转。“我们在大棚里安装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多种传感器,数据会实时传送到后台控制系统,一旦偏离预设区间,系统就会自动调控设备。” 山东垦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庆德说,这种 “量身定制” 的生长环境,让番茄的产量大幅提升,“一亩地能产 6 万斤左右,是普通大棚的 2-3 倍,而且病虫害少,不用打农药,品质更有保障。”
无土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实现了水肥的精准控制。在大棚内的水肥一体化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就能调节每个番茄植株的供水量和施肥量,“传统种植一亩地要浇几十吨水,现在只用几吨,肥料用量也减少了 30%,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汤庆德介绍,公司每年能生产标准化蔬菜 6000 吨,产值达 4500 万元,从采摘、分拣、包装到送达消费者餐桌,整个过程只需 7-8 小时,“早上采摘的番茄,中午就能出现在临沂的超市里,下午就能送到济南、青岛的消费者手中,新鲜度完全没问题。”
从宁夏的反季节种植到山东的智能大棚,我国蔬菜供给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不断提升。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年产量已超过 2 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比重超过 30%,不仅保障了城市 “菜篮子” 的充足供应,还带动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蓝色海洋新贡献:“蓝色粮仓” 撑起 “海鲜自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逐渐从 “奢侈品” 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 “家常菜”。眼下,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全面开渔,新鲜捕捞的海产源源不断地涌上餐桌,与此同时,近海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 “蓝色粮仓” 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中国人的 “海鲜自由” 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东海开渔后的第十天,浙江舟山 5 号码头一片繁忙景象。清晨五点,“浙舟渔 08129” 号渔船缓缓靠岸,渔民们忙着将一网网带鱼、小黄鱼、鲳鱼卸到码头,工人们熟练地分类、称重、装筐,采购商们围在摊位前,争相抢购新鲜海产。“今年带鱼产量比去年高,价格也更实惠,八两多的带鱼 35 元一斤,一斤以上的 45 元一斤,比去年便宜了 10 块钱左右。” 水产经营户付亚君一边给采购商装货,一边介绍,“这些带鱼早上刚靠岸,中午就能送到宁波、杭州的批发市场,晚上就能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新鲜得很。”
晚上六点,宁波水产品批发市场灯火通明,来自舟山、台州、温州等地的货车陆续抵达,银亮的带鱼、金黄的小黄鱼、肥硕的梭子蟹、鲜活的对虾在摊位上整齐码放,前来采购的零售商和消费者络绎不绝。“现在海鲜品种多,价格也稳定,我每周都会来买两次,给家人做清蒸鱼、白灼虾。” 宁波市民陈先生说,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买海鲜,现在每个月花在海鲜上的钱有几百块,“孩子喜欢吃鳕鱼,我经常买冷冻的鳕鱼块,方便又营养,超市里随时都能买到。”
海洋捕捞迎来丰收的同时,近海养殖也在不断突破。在广东潮州饶平县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渔民们正操作起网机,将巨大的渔网底部缓缓收拢,网箱内的赤嘴鮸鱼争相跳跃,激起阵阵水花。“今天收获的赤嘴鮸鱼有 2 万多斤,平均每条 20 多斤,肉质特别紧实。” 广东潮州饶平县海洋牧场负责人黄洽斌说,他们采用的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深度可达 10 米,比传统养殖方式深 6 米,“深水区域水质更好,水体流通性强,鱼群能充分运动,生长速度更快,肉质也更鲜美。”
截至目前,饶平县已累计投放深远海重力式深水网箱 538 个,养殖的鱼类除了赤嘴鮸鱼,还有金鲳鱼、石斑鱼等多个品种,年产量达数千吨。“我们的网箱配备了水质监测设备,能实时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调整养殖方案。” 黄洽斌介绍,这些优质海鲜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现在消费者对海鲜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通过标准化养殖,确保每一条鱼都安全、新鲜,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从海洋捕捞到近海养殖,我国 “蓝色粮仓” 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2024 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 7358 万吨,较 2020 年增长 12.3%,连续 36 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些来自海洋的馈赠,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还带动了渔业产业链的发展,让更多渔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都市外卖的健康消费,到田间蔬菜的科技种植,再到海洋渔业的丰收景象,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正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方式,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供应链的持续完善、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中国人的餐桌将更加丰富多样,“吃” 这件头等大事,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民生幸福图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