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这句流传甚广的饮食俗语,让 “一条腿” 的蘑菇成为不少人餐桌上的 “香饽饽”。作为常见的菌菇类食材,蘑菇不仅口感鲜嫩、吃法多样,更藏着诸多令人惊喜的健康价值。从降低癌症风险、延缓大脑衰老,到助力体重管理,再到补充稀缺营养素,小小的蘑菇究竟有何 “过人之处”?又该如何科学食用才能最大化发挥其益处?让我们一同揭开蘑菇的健康面纱。

每日吃点蘑菇,为健康筑起 “防护墙”
(一)降低癌症风险,麦角硫因是关键 “功臣”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预防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而蘑菇,正是被多项研究证实的 “防癌小能手”。2021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权威期刊《营养进展》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蘑菇的防癌功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究人员对 19500 多名癌症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究食用蘑菇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与几乎不吃蘑菇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 18 克蘑菇(约相当于 1-2 个中等大小的香菇或平菇)的人群,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 45%,其中对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的预防效果尤为显著。
为何蘑菇能拥有这样的 “防癌魔力”?目前科学界虽未完全明确其具体机制,但普遍认为核心在于蘑菇中含有的特殊成分 —— 麦角硫因。麦角硫因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细胞保护剂,它能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进而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和癌变的发生。同时,麦角硫因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早期癌细胞,为身体搭建起一道 “防癌屏障”。
(二)延缓认知衰退,守护大脑 “年轻态”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功能逐渐衰退,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等问题愈发常见,甚至可能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而常吃蘑菇,或许能为大脑健康提供 “保驾护航” 的作用。
2024 年 1 月,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营养素》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对近 2000 名年龄在 50-80 岁之间的中老年人进行了为期 5 年的追踪调查,通过定期评估他们的认知功能(包括情景记忆、前瞻性记忆、阅读能力、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等),并结合日常饮食中蘑菇的摄入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天食用超过 12 克新鲜蘑菇(约相当于每周吃 1 份,1 份约 80-100 克)的人群,在各项认知测试中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蘑菇摄入量少的人群,其认知功能衰退速度比后者慢了约 30%。
这一研究结果背后,同样离不开蘑菇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协同作用。首先,蘑菇富含的 β 葡聚糖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它不仅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还能通过 “肠 – 脑轴” 影响大脑健康,减少炎症因子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损害;其次,麦角硫因再次发挥作用,它能穿透血脑屏障,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延缓神经细胞衰老;此外,蘑菇中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特性,能抑制大脑内的慢性炎症反应,而慢性炎症正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助力体重管理,蘑菇是 “低卡高纤” 好帮手
在 “以瘦为美” 的当下,体重管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健康课题。而蘑菇凭借其 “低热量、高纤维、强饱腹感” 的特点,成为减肥和预防肥胖的理想食材。
蘑菇对体重管理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其含有的特殊成分 —— 几丁质。几丁质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真菌、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的外壳中。2023 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几丁质在预防肥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喂食含有纤维素的高脂肪饲料,另一组喂食含有几丁质纤维的等热量高脂肪饲料。经过 8 周的喂养后观察发现,食用含纤维素高脂肪饲料的小鼠,体重平均增加了 25%,体脂率上升了 30%;而食用含几丁质纤维高脂肪饲料的小鼠,体重仅增加了 8%,体脂率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更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员还对几丁质酶缺陷的小鼠进行了同样实验(几丁质酶是体内分解几丁质的关键酶),结果发现这类小鼠在食用含几丁质纤维的高脂肪饲料后,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轻微下降,肥胖程度和脂肪质量显著减少。
这一实验表明,几丁质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影响体重。它可以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促进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清除,改善脂肪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同时,几丁质还能增加食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增强饱腹感,帮助减少总热量摄入。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来说,将蘑菇纳入日常饮食,无论是做成蘑菇汤、清炒蘑菇,还是用蘑菇替代部分肉类(如用香菇丁代替肉末制作饺子馅),都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轻松实现 “低卡饮食”,助力体重管理。
营养密度 “爆表”,蘑菇是多种营养素的 “优质来源”
蘑菇之所以能被称为 “营养宝库”,不仅在于其具有特殊的健康功效,更在于它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且在某些营养素的含量上,远超其他常见食材。
(一)天然维生素 D “补给站”,晒一晒营养翻倍
维生素 D 是一种对人体至关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它不仅能促进钙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还能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 版)》推荐,成年人每日维生素 D 摄入量应达到 10 微克。然而,天然食物中富含维生素 D 的种类极少,多数食物需要通过强化才能补充维生素 D,而蘑菇正是少数含有天然维生素 D 的食材之一。
不过,新鲜采摘的蘑菇,维生素 D 含量并不高,每 100 克鲜蘑菇中维生素 D 含量通常仅为 0.5-1 微克。但蘑菇有一个 “神奇” 的特性:它含有维生素 D 的前体物质 —— 麦角固醇。当蘑菇受到阳光(主要是紫外线 B 波段,UV-B)或人工紫外线照射时,麦角固醇会迅速转化为维生素 D₂,使其维生素 D 含量大幅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实验数据显示,将新鲜蘑菇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照射 10 分钟后,其维生素 D₂含量飙升至 14.40 微克 / 100 克(干重);照射 30 分钟后,维生素 D₂含量进一步增加到 23.35 微克 / 100 克(干重);若照射 1 小时,维生素 D₂含量可达到 30 微克 / 100 克(干重)以上,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
这意味着,我们在购买蘑菇后,只需简单一步操作,就能让其维生素 D 含量 “翻倍”:选择阳光充足的中午,将蘑菇摊开在干净的盘子里,放在阳台或窗台晒 0.5-2 小时(注意避免暴晒导致蘑菇水分流失过多),这样处理后的蘑菇,就能成为天然的维生素 D “补给站”,尤其适合日晒不足的上班族、老年人和儿童补充维生素 D。
(二)B 族维生素 “佼佼者”,远超粗杂粮
B 族维生素是一组水溶性维生素的总称,包括维生素 B₂、烟酸(维生素 B₃)、泛酸(维生素 B₅)、叶酸(维生素 B₉)等,它们在人体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分裂、神经系统功能维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蘑菇,正是 B 族维生素的 “优质来源”,其含量甚至超过了以 B 族维生素丰富而闻名的粗杂粮。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22 版)》数据,每 100 克鲜蘑菇(如香菇)中,维生素 B₂的含量为 0.35 毫克,烟酸含量高达 4 毫克;而每 100 克鲜草菇的维生素 B₂含量为 0.34 毫克,烟酸含量更是达到 8.0 毫克。相比之下,每 100 克玉米(粗杂粮代表)的维生素 B₂含量仅为 0.11 毫克,烟酸含量为 1.8 毫克;每 100 克小米的维生素 B₂含量为 0.12 毫克,烟酸含量为 1.5 毫克,均远低于蘑菇。
B 族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维生素 B₂能促进皮肤、黏膜的健康,预防口角炎、舌炎等;烟酸能参与能量代谢,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泛酸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维持皮肤和毛发健康;叶酸则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同时也能预防成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对于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来说,多吃蘑菇能有效补充 B 族维生素,缓解身体疲劳,改善亚健康状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很多蘑菇以干制品形式出售(如干香菇、干木耳),虽然干蘑菇的营养素含量(按干重计算)确实更高(例如每 100 克干香菇的烟酸含量可达 20 毫克以上),但在实际食用时,干蘑菇需要经过长时间水发,这一过程中,水溶性的 B 族维生素会大量溶解到水中,导致实际摄入的维生素含量大打折扣。因此,若想更好地补充 B 族维生素,建议优先选择新鲜蘑菇;若食用干蘑菇,可将泡蘑菇的水(澄清后)用于炒菜或煮汤,以减少营养流失。
(三)高钾食材 “潜力股”,口蘑含量冠绝群雄
钾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它能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调节血压,促进心脏正常跳动,同时还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 版)》推荐,成年人每日钾摄入量应达到 2000 毫克。而蘑菇,尤其是部分品种的蘑菇,是钾元素的 “优质来源”。
不同品种的蘑菇,钾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口蘑的钾含量堪称 “王者”—— 每 100 克口蘑(鲜重)的钾含量高达 3106 毫克,远超其他常见食材(例如每 100 克香蕉的钾含量约 358 毫克,每 100 克菠菜的钾含量约 558 毫克)。此外,每 100 克鲜平菇的钾含量约为 312 毫克,每 100 克鲜金针菇的钾含量约为 250 毫克,也属于高钾食材范畴。不过,我们平时常吃的鲜香菇,钾含量相对较低,每 100 克仅约 20 毫克,在补充钾元素方面效果有限。
对于需要补充钾元素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导致钾流失的人群、饮食中钠摄入过多的人群),口蘑无疑是理想选择。日常烹饪时,可将口蘑切片后清炒、煮汤,或与其他蔬菜、肉类搭配食用,既能丰富口感,又能高效补充钾元素,助力心血管健康。
食用蘑菇有讲究,避开 3 个 “健康陷阱”
蘑菇虽好,但在食用过程中若不注意方法,不仅可能流失营养,还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想要安全、健康地吃蘑菇,需避开以下 3 个 “陷阱”:
(一)警惕野生毒蘑菇,不采不食保安全
每年春夏之交,随着雨水增多,野生蘑菇大量生长,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人数超过 1000 人,其中死亡率高达 15%-20%,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隐患之一。
野生毒蘑菇的种类繁多,且很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难以通过肉眼辨别。例如,致命的 “白毒伞”(又名白毒鹅膏),外形洁白如玉,与常见的可食用蘑菇(如白玉菇)极为相似,但其含有剧毒的 α- 鹅膏毒肽,一旦误食,最快 30 分钟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超过 90%。
因此,最安全的做法是:坚决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日常食用蘑菇,应选择在超市、农贸市场等正规渠道购买常见品种(如香菇、平菇、金针菇、口蘑、杏鲍菇等),这些蘑菇经过长期人工培育,安全性有保障,可放心食用。
(二)拒绝久泡蘑菇,避免营养流失与细菌滋生
无论是干蘑菇还是新鲜蘑菇,在烹饪前往往需要清洗或浸泡(干蘑菇需水发)。但需注意,蘑菇不宜长时间浸泡,否则会带来两大问题:
一方面,蘑菇中的 B 族维生素、麦角硫因等水溶性营养素会大量溶解到水中,导致营养流失。例如,干香菇若用冷水浸泡超过 24 小时,其烟酸含量会流失约 50%,维生素 B₂含量流失约 40%,大大降低其营养价值。
另一方面,蘑菇富含蛋白质,长时间浸泡(尤其是在室温下)容易滋生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特别是在夏季或室温较高的环境中,细菌繁殖速度加快,浸泡超过 4 小时的蘑菇,细菌数量可能超标,食用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新鲜蘑菇用流动的清水快速冲洗干净即可,无需浸泡;干蘑菇用温水(30-40℃)浸泡,浸泡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 – 1 小时,待蘑菇充分泡发后,将泡蘑菇的水澄清后留下,用于炒菜或煮汤,以保留营养;若蘑菇表面有较多泥沙,可先用软毛刷轻轻刷洗,再快速冲洗。
(三)痛风患者需谨慎,根据病情控制摄入量
蘑菇属于中高嘌呤食物(不同品种嘌呤含量不同),而嘌呤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酸,尿酸过高会加重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的病情,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痛风患者在食用蘑菇时需格外谨慎,根据自身病情控制摄入量。
根据嘌呤含量,蘑菇可分为三个等级:高嘌呤蘑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150 毫克),如干香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约 405 毫克)、凤尾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约 214 毫克);中嘌呤蘑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 75-150 毫克),如鲜香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约 150 毫克)、平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约 78 毫克);低嘌呤蘑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75 毫克),如金针菇(每 100 克嘌呤含量约 60 毫克)、口蘑(每 100 克嘌呤含量约 50 毫克)。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严格避免食用高嘌呤蘑菇,尽量少吃中嘌呤蘑菇,可少量食用低嘌呤蘑菇(每日摄入量不超过 50 克);在痛风缓解期(没有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可适量食用中低嘌呤蘑菇,但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 100 克,同时需减少其他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的摄入,并多喝水(每日饮水量≥2000 毫升),促进尿酸排泄。
从 “一条腿” 的饮食俗语,到被现代科学证实的多重健康功效,蘑菇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菌中珍品” 的地位。无论是延缓大脑衰老、降低癌症风险,还是助力体重管理、补充稀缺营养素,蘑菇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需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避开野生毒蘑菇、久泡蘑菇等 “健康陷阱”,根据自身情况(如痛风患者)合理控制摄入量。
在日常饮食中,不妨多给蘑菇一些 “机会”:早餐时用蘑菇搭配鸡蛋煎制蛋饼,午餐时用蘑菇炖鸡汤、炒肉片,晚餐时用蘑菇制作蔬菜沙拉…… 让这颗小小的蘑菇,成为守护家人健康的 “得力助手”,用美味与营养,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添砖加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