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空气湿度也随之大幅下降,不少人的皮肤开始出现各种不适:洗完澡后皮肤紧绷得像裹了一层保鲜膜,小腿、手臂外侧冒出细碎的白色皮屑,夜晚睡觉时皮肤瘙痒难耐,忍不住抓挠后还可能出现红斑、裂口…… 这些看似常见的皮肤问题,很可能是干燥性湿疹发出的 “信号”。

干燥性湿疹,医学上也称为乏脂性湿疹,是湿疹家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其核心诱因是皮肤水分流失过快、皮脂分泌不足,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炎症反应。与其他类型湿疹相比,干燥性湿疹更偏爱秋冬季节,且在老年人、婴幼儿、皮肤敏感人群中发病率更高。了解它的发病原因、典型症状,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才能让皮肤安稳度过干燥季。
干燥性湿疹:内外因素共同 “攻破” 皮肤防线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表面的角质层如同 “城墙”,而皮脂则像 “护城河”,二者共同作用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当这道防线被破坏时,干燥性湿疹便容易找上门,其诱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一)外在因素:环境与习惯 “加速” 皮肤干燥
- 环境干燥与温差刺激:秋冬季节,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往往低于 40%,皮肤表面的水分会以更快的速度蒸发。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后室内湿度可能降至 20% 以下,相当于置身 “人造沙漠”,皮肤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水分流失速度会比夏季快 3-5 倍。同时,室内外温差过大(超过 10℃)时,皮肤血管会频繁收缩、扩张,不仅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还会加重炎症反应,让干燥、瘙痒症状更明显。
- 不当清洁方式:这是诱发干燥性湿疹的 “重灾区”。很多人认为秋冬季节皮肤容易脏,会增加洗澡频率,甚至每天用热水烫洗;还有人习惯用碱性强的香皂、沐浴露,搭配搓澡巾用力搓擦皮肤。这些行为会直接破坏角质层的结构,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皮脂,让皮肤失去保护,水分更容易流失。临床中曾遇到一位 50 岁的男性患者,冬季每天用 45℃以上的热水洗澡,还会用搓澡巾搓到皮肤发红,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全身干燥脱屑、瘙痒难忍的症状,检查发现其角质层厚度较正常人减少了近一半。
- 化学与物理刺激:含酒精、香精、防腐剂的护肤品,会对受损的皮肤屏障产生刺激,加重干燥和瘙痒;化纤、羊毛材质的衣物与皮肤摩擦时,容易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层,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此外,频繁使用电热毯、暖气直吹皮肤,也会加速皮肤水分蒸发,诱发干燥性湿疹。
(二)内在因素:身体状态 “削弱” 皮肤保护力
- 年龄与生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和汗腺功能会逐渐衰退。老年人皮肤中的皮脂分泌量仅为年轻人的 1/3,角质层的保水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干燥性湿疹在 60 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 30%。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的胶原蛋白流失加快,皮脂分泌进一步减少,也更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症状。
- 遗传与基础疾病:如果家族中有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史,后代患干燥性湿疹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此外,鱼鳞病、银屑病(牛皮癣)患者的皮肤本身就存在角质层异常,水分锁留能力差,更容易合并干燥性湿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干燥、抵抗力下降。
- 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可能间接诱发干燥性湿疹。比如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能会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和水分代谢,导致皮肤干燥;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破坏皮肤表面的菌群平衡,降低皮肤的抵抗力。
识别干燥性湿疹:从早期信号到严重症状
干燥性湿疹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症状容易与普通皮肤干燥混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逐渐加重,形成慢性炎症。掌握这些典型症状,才能早发现、早处理。
(一)早期:皮肤 “缺水” 的轻微信号
发病初期,皮肤主要表现为干燥、紧绷,尤其是在洗脸、洗澡后,紧绷感会更明显,仿佛皮肤被拉伸。随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细小的白色或淡褐色鳞屑,常见于小腿前侧、手臂外侧、腰腹部等皮脂分泌较少的部位,看起来像 “蛇皮” 或 “碎瓷片”,用手轻轻揉搓就能看到皮屑脱落。此时瘙痒症状较轻,多在夜间或接触热水后出现,容易被忽视。
(二)中期:炎症反应逐渐显现
若早期未及时保湿,皮肤屏障受损会进一步加重,出现明显的炎症症状。皮肤表面会出现淡红色或暗红色的斑片,边界不清晰,常见于四肢、躯干,部分人面部也会受累。瘙痒感会明显加剧,尤其是夜间,患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抓挠,导致皮肤出现抓痕、血痂,形成 “瘙痒 — 抓挠 — 炎症加重” 的恶性循环。此时若仍不干预,皮肤可能会变得粗糙、增厚,摸起来像砂纸一样。
(三)晚期:症状加重,伴随并发症
长期未治疗的干燥性湿疹,会进入较为严重的阶段。皮肤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皲裂,尤其是手指关节、足跟、小腿等活动较多或摩擦频繁的部位,裂口深时会伴随明显疼痛,甚至出血,影响日常活动。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抓挠,皮肤会出现 “苔藓样变”—— 皮肤增厚、纹理加深,像树皮一样,还可能留下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影响外观。此外,皮肤破损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渗液、脓疱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蜂窝织炎,需要抗生素治疗。
科学应对干燥性湿疹:分级治疗 + 精准护理
干燥性湿疹的治疗核心是 “修复皮肤屏障、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需根据病情轻重分级处理,同时配合日常护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
(一)轻度症状:以保湿为核心,避免刺激
轻度干燥性湿疹(仅表现为皮肤干燥、少量脱屑,无明显瘙痒或红斑)无需用药,重点在于做好保湿和避免刺激。
- 选择合适的保湿剂:优先选择含神经酰胺、尿素、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产品。神经酰胺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补充皮肤缺失的脂质,修复屏障;尿素可软化角质,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还能增强皮肤的吸水能力;甘油是常见的吸湿剂,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保持皮肤湿润;凡士林则是强效封闭剂,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水分蒸发。油性皮肤或夏季可选择轻薄的乳液,干性皮肤或冬季建议用厚重的霜剂或软膏,敏感肌需避开含酒精、香精、防腐剂的产品。
- 正确涂抹保湿剂:洗澡后 3 分钟内是涂抹保湿剂的 “黄金时间”,此时皮肤表面仍有水分,涂抹保湿剂能更好地锁住水分。涂抹时需轻轻按摩,促进吸收,每天至少 2-3 次,重点护理小腿、手臂、腰腹等易干燥部位。若皮肤特别干燥,可在睡前厚涂一层保湿软膏,再穿上袜子或手套睡觉,让保湿效果更持久。
-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洗澡频率,冬季每周 2-3 次即可;洗澡水温控制在 37℃以下,避免热水烫洗;选择弱酸性的沐浴露,用量以硬币大小为宜,重点清洗腋下、腹股沟等易出汗部位,其他部位可清水冲洗;不用搓澡巾、磨砂膏等清洁工具,避免机械刺激。穿着以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为主,减少化纤、羊毛材质与皮肤的摩擦;洗衣时选择温和的洗衣液,避免使用柔顺剂,洗后彻底漂洗干净,防止残留刺激皮肤。
(二)中度症状:保湿 + 药物,控制炎症
中度干燥性湿疹(皮肤干燥脱屑明显,伴随中度瘙痒、红斑)需在保湿的基础上,配合外用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口服药物缓解症状。
- 外用药物:首选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弱效)、糠酸莫米松乳膏(中效),能快速减轻炎症,缓解瘙痒。使用时需遵医嘱,每日 1 次,薄薄涂抹一层即可,连续使用不超过 2 周,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面部、颈部、腹股沟等皮肤薄嫩部位,建议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这类药物不含激素,安全性更高,能调节皮肤免疫,减少炎症反应,但初期使用可能会有轻微刺痛感,适应后会缓解。
- 口服药物:若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瘙痒。这类药物多为非处方药,但需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长期服用。
(三)重度症状:系统治疗 + 专业干预
重度干燥性湿疹(皮肤出现明显皲裂、苔藓样变,伴随剧烈瘙痒、感染)需及时就医,采取系统治疗措施。
- 光疗:常用窄谱 UVB 光疗,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肤屏障修复,每周 2-3 次,疗程一般为 4-8 周,适用于大面积、顽固性干燥性湿疹。
- 抗感染治疗:若皮肤出现红肿、渗液、脓疱,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具体用药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
- 其他治疗:对于极重度或反复发作的干燥性湿疹,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靶向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如 dupilumab(度普利尤单抗),能精准作用于炎症因子,快速控制病情,但这类药物价格较高,且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预防干燥性湿疹:从生活细节筑牢皮肤屏障
预防胜于治疗,尤其是对于干燥性湿疹,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环境,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让皮肤保持健康状态。
(一)环境调控:营造湿润、温和的皮肤 “生存环境”
- 保持室内湿度:秋冬季节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60%,这是最适合皮肤的湿度范围。选择加湿器时,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建议选冷蒸发式加湿器,避免超声波加湿器可能产生的水垢颗粒;使用超声波加湿器需每周清洗一次,防止细菌滋生。若没有加湿器,可在室内放置水盆、晾晒湿毛巾,或在暖气上搭湿衣物,也能起到增加湿度的作用。
- 避免环境刺激:冬季使用空调、暖气时,出风口不要直吹皮肤;外出时注意保暖,佩戴围巾、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寒风中;雾霾天或风沙大的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若外出需做好防护,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和暴露部位皮肤。
(二)饮食管理:吃对食物,为皮肤 “补水”
- 补充皮肤所需营养素:多吃富含欧米伽 – 3 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鳕鱼、亚麻籽、核桃等,能调节皮肤炎症反应,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摄入富含维生素 A 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动物肝脏、蛋黄等,维生素 A 能促进皮肤细胞更新,维持角质层健康;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 E 的食物,如坚果、植物油、菠菜等,维生素 E 是天然抗氧化剂,能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损伤,减少水分流失。
- 避免 “伤肤” 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高糖食物(如蛋糕、奶茶)会加重皮肤炎症,可能导致瘙痒加剧,需尽量少吃;酒精会扩张皮肤血管,加速水分蒸发,还可能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建议少喝或不喝。此外,每日饮水量需充足,建议喝 1500-2000 毫升温水或淡茶水,少量多次饮用,为身体补充水分,间接改善皮肤干燥。
(三)日常防护:细节处保护皮肤
- 手部护理:手部是干燥性湿疹的高发部位,尤其是经常洗手、接触洗涤剂的人群。洗手时用温水,选择温和的洗手液,洗后立即涂抹护手霜;做家务时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洗洁精、洗衣粉等化学物质;冬季外出时戴手套,防止寒风刺激。
- 足部护理:足跟、足底容易出现干燥、皲裂,每晚可用温水泡脚 5-10 分钟,擦干后涂抹含尿素或水杨酸的足霜,厚涂后穿上袜子睡觉,帮助软化角质、修复裂口;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穿过紧的鞋子摩擦皮肤。
- 缓解瘙痒的正确方式:皮肤瘙痒时,避免用力抓挠,可通过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 10-15 分钟)或轻轻拍打皮肤来缓解;也可涂抹清凉感的保湿剂,暂时减轻瘙痒感。切勿使用艾叶水、花椒水、盐水等偏方涂抹皮肤,这些物质会刺激受损的皮肤屏障,加重炎症和疼痛。
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从来都不是 “小事”,若忽视调理,可能发展为干燥性湿疹,影响生活质量。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从保湿、清洁、环境、饮食等细节入手,才能让皮肤在干燥季也保持水润、健康。如果皮肤出现持续瘙痒、红斑、皲裂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