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心” 活力:7 个科学策略,为心血管健康筑起防线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不规律的作息以及高油高盐的饮食,让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 3 个死亡病例中,就有 1 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保护心脏健康,并非只是老年人的课题,而是各个年龄段人群都需重视的长期工程。我们采访了多位心血管领域专家,结合最新医学研究,总结出 7 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人们从日常生活入手,为心脏筑起坚固的健康防线。

第一步:科学评估,摸清心脏 “健康基线”

想要守护心脏健康,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心脏处于何种状态。很多人认为没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心脏就一定健康,这种认知其实存在很大误区。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往往是 “悄无声息” 的,血压、胆固醇、血糖等指标的异常,可能在多年后才会显现出明显症状。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教授强调:“定期进行心脏健康评估,就像给心脏做‘全面体检’,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后续的健康管理提供方向。”

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血管健康筛查,检查项目应包括血压测量、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检测,以及心电图检查。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增加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项目。

在拿到检查报告后,不要只关注 “正常” 或 “异常” 的结论,更要与医生深入沟通。医生会根据各项指标,结合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评估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比如,若血压处于 “正常高值” 范围(收缩压 120-139mmHg,舒张压 80-89mmHg),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控制血压,而非立即用药;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 胆固醇)偏高,医生则会根据风险等级,给出饮食干预或药物治疗的建议。

告别吸烟,切断心脏 “隐形伤害源”

吸烟对心脏的危害,早已被大量医学研究证实。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可能引发血栓,堵塞血管,进而导致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心血管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李博士指出:“吸烟不仅会增加自己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二手烟、三手烟还会对家人尤其是儿童的心血管健康造成威胁,堪称心脏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数据显示,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4 倍,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即使是偶尔吸烟或吸电子烟,也会对心脏造成伤害。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同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而其烟雾中的其他化学物质,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损害心血管系统。

对于吸烟者而言,戒烟是保护心脏健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戒烟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20 分钟内,心率和血压会下降;12 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会恢复正常;1-2 年内,患冠心病的风险会降低一半;5-10 年内,患口腔癌、喉癌等癌症的风险会显著下降,中风的风险也会逐渐恢复到不吸烟者的水平。

戒烟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者来说,可能会面临戒断反应,如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此时,寻求科学的戒烟方法至关重要。建议吸烟者首先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包括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在内的个性化戒烟方案。行为干预方面,可通过参加戒烟互助小组、改变生活习惯(如避免接触吸烟场景、用无糖口香糖代替香烟)等方式,缓解戒断反应;药物治疗方面,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药物(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或其他戒烟药物,能有效提高戒烟成功率。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不可或缺,他们的鼓励和监督,能帮助吸烟者更好地坚持戒烟计划。

巧用碎片时间,让运动成为心脏 “活力源泉”

提到运动对心脏的好处,很多人会想到 “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这个标准。但对于工作繁忙、没有大块时间运动的人来说,这个目标似乎难以实现。事实上,运动不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 “微运动”,同样能为心脏带来益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博士解释:“运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主要源于它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即使是短时间的运动,只要能让心率适度升高、身体微微出汗,长期坚持下来,也能有效提升心血管健康水平。”

那么,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运动呢?对于办公室人群来说,在工作间隙可以做这些简单的运动:每工作 1 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进行原地踏步、深蹲、弓步等动作;在打电话或参加线上会议时,站着办公并缓慢踱步;午休时间,到楼下散步 15-20 分钟,呼吸新鲜空气。对于居家人群,可利用看电视的广告时间,做几组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或跳绳;周末在家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也能消耗一定的热量,达到运动效果。

当然,若有条件进行规律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进行 5 次,每次 30 分钟即可;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建议每周进行 2-3 次,每次 20-30 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应进行 5-10 分钟的热身运动,如快走、关节活动等,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进行 5-10 分钟的拉伸运动,帮助肌肉放松恢复。

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不必追求高强度、长时间,可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比如,第一天可以快走 10 分钟,之后每天增加 2-3 分钟,直到能坚持 30 分钟。同时,可利用智能手环、运动 APP 等工具,记录运动步数、心率、消耗的热量等数据,通过数据监测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增强运动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优化饮食结构,让餐桌成为心脏 “健康加油站”

“病从口入” 这句话,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同样适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油、高糖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反,科学合理的饮食,能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护心血管系统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 “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认为是对心血管健康最有益的饮食模式之一。这种饮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新鲜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新鲜水果(如苹果、香蕉、蓝莓)、豆类(如黄豆、黑豆、红豆)、坚果(如核桃、杏仁、腰果)等;适量摄入鱼类(尤其是富含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禽肉(如鸡肉、鸭肉,去皮食用)、蛋类、奶制品;限制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火腿)、高糖饮料、甜点的摄入;烹饪时优先使用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减少动物油的使用。

除了地中海饮食,DASH 饮食(饮食降压法)也被广泛推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DASH 饮食强调低盐、低脂、高钾、高钙、高镁、高膳食纤维,具体要求包括: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如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糕点等;增加钾的摄入,多吃香蕉、橙子、菠菜、土豆等富含钾的食物;适量摄入钙和镁,如多喝牛奶、酸奶,多吃坚果、豆制品等。

在日常生活中,优化饮食结构可以从这些细节入手:买菜时,多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购买;烹饪时,采用蒸、煮、炖、烤、凉拌等低油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红烧(少糖少盐);吃饭时,做到细嚼慢咽,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暴饮暴食;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清淡的菜品,主动要求少盐少油,避免过量饮酒。

对于习惯高油高盐饮食的人来说,饮食调整不必一步到位,可逐步进行。比如,若平时每日食盐摄入量为 10 克,可先将摄入量减少到 8 克,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减少到 5 克;若平时很少吃蔬菜,可先从每天吃 100 克蔬菜开始,逐渐增加到 300-500 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通过循序渐进的调整,让身体逐渐适应健康的饮食模式,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重视睡眠质量,为心脏打造 “修复黄金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熬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然而,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睡眠时,人体处于休息状态,心脏的跳动频率减慢,血压下降,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若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进而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教授表示:“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9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这是维持心脏健康的重要基础。很多人虽然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差,如经常多梦、易醒、打鼾严重等,同样会影响心脏健康。”

想要提高睡眠质量,首先要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避免熬夜和睡懒觉,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其次,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凉爽,温度控制在 22-25℃之间;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避免使用过软或过硬的床垫;睡前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睡前习惯改善睡眠质量:睡前 1 小时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过于兴奋的活动,可选择阅读、听轻音乐、泡热水澡等方式放松身心;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若存在入睡困难的情况,可尝试进行深呼吸练习、冥想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帮助缓解焦虑情绪,促进睡眠。

对于存在严重睡眠问题的人,如长期失眠、打鼾严重(可能提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睡眠监测等检查,明确睡眠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缺氧,长期如此会严重损害心血管系统,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如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等。

控制酒精摄入,减少心脏 “额外负担”

很多人认为 “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甚至觉得饮酒能 “软化血管”。但事实上,酒精对心脏的危害远大于益处。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酒精会增加总热量摄入,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博士指出:“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多种心脏问题,如酒精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如房颤)、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饮酒的风险更高。”

数据显示,饮酒量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饮酒量越多,风险越高。男性每天饮酒量超过 25 克酒精(约等于 750 毫升啤酒、250 毫升葡萄酒或 85 毫升高度白酒),女性每天饮酒量超过 15 克酒精(约等于 450 毫升啤酒、150 毫升葡萄酒或 50 毫升高度白酒),就属于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心血管健康而言,最安全的饮酒量是 “零饮酒”。若无法完全戒酒,应严格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 25 克酒精,女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 15 克酒精,且每周饮酒不超过 3 次。同时,应避免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更快,对身体的伤害更大;饮酒时也不宜同时吸烟,因为酒精和烟草会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人群应绝对禁止饮酒,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青少年;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肝硬化等疾病的人;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的人,酒精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关注特殊人群,为女性心脏健康 “额外护航”

提到心血管疾病,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男性的 “专利”。但事实上,心血管疾病同样是女性的头号死因,且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和风险因素与男性存在差异,更容易被忽视。

北京安贞医院女性心血管病门诊主任医师赵博士介绍:“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迅速升高,甚至超过男性。此外,女性还存在一些男性没有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女性特有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包括:早期绝经(40 岁之前绝经),会导致雌激素保护作用提前消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妊娠相关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等,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即使这些症状在产后消失,日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远高于男性;乳腺癌治疗,某些乳腺癌治疗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放疗,可能会对心脏造成毒性损伤,增加患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女性更应重视心血管健康的保护。20 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血压、血脂、血糖检查;35 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心血管健康筛查;绝经后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坚持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同时,要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若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此外,女性在备孕、孕期和产后,应加强心血管健康监测,积极预防和治疗妊娠相关并发症,降低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心脏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保护心脏健康需要长期坚持。以上 7 个方法,涵盖了定期检查、戒烟、运动、饮食、睡眠、限酒和特殊人群关注等多个方面,简单易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现在开始,将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为自己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才能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