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闭着眼,脑子里全是炸鸡的酥脆声响和奶茶的甜腻口感,明明不饿,却控制不住地规划天亮后要吃什么。”38 岁的陈女士与超重抗争十年,这种被称为 “食物噪音” 的强迫性思维,曾让她陷入 “越克制越渴望” 的恶性循环。直到 2025 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公布的 INFORM 调研结果,为千万个 “陈女士” 带来了希望 ——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不仅能减重,更能 “静音” 大脑中的食物执念。

解码 “食物噪音”:不是饥饿,是认知困局
长久以来,肥胖者的食物渴望被简单归咎于 “意志力薄弱”,但最新研究揭开了背后的认知真相。生物通期刊的综述首次明确:“食物噪音” 是个体感知到的持续、侵入性且引起痛苦的食物相关思维,区别于生理饥饿,核心特征是 “思维反刍” 般的强迫性。
这类思维具有极强的破坏性:80% 的患者会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权衡 “想吃的” 与 “该吃的” 食物上,餐中就开始构思下一餐的菜单;更有 47% 的人表示,食物想法会分散工作、社交等日常活动的注意力。美国患者詹妮尔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压力大时,大脑会骗我说吃点东西就能好,短暂满足后随之而来的是失控的自我厌恶,我不仅胖了 65 磅,更弄丢了社交的勇气。”
这种认知困局形成了恶性循环:食物噪音引发情绪性进食,体重增加加剧心理负担,进而放大对食物的依赖,最终阻碍减重进程。INFORM 调研显示,治疗前 62% 的患者受其困扰,其中 60% 承认它已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司美格鲁肽的双重奇迹:“降噪” 与减重齐飞
2025 年 EASD 年会上,诺和诺德公布的两项重磅数据,颠覆了肥胖治疗的传统认知。INFORM 调研对 550 名使用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盈)的患者追踪发现,治疗期间受食物噪音困扰的比例从 62% 骤降至 16%,降幅达 46%;认为其影响生活的患者比例也从 60% 跌至 20%。
更令人振奋的是 STEPUP 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结果。在 72 周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接受 7.2mg 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不仅食物渴求、情绪性进食和失控进食行为显著减少,对淀粉类、咸味等特定食物的执念也明显减弱。诺和诺德首席医学官 Filip Knop 博士指出:“这意味着药物不仅能控制食欲,更能重塑饮食认知,为健康习惯铺路。”
减重效果同样惊艳。该剂量组实现了平均 21% 的体重降幅,三分之一患者减重超 25%,且 84.5% 的体重下降来自体脂减少,肌肉量和功能未受影响。对肥胖者而言,这种 “减脂不减肌” 的效果至关重要,能有效避免常规减重导致的体力下降问题。
生理改善同步带动心理重生:64% 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升,76% 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83% 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大脑突然安静了” 成为患者最常提及的变化,这种 “静音” 效果让他们首次能专注于饮食之外的生活。
科学透视:药物如何 “安抚” 失控的大脑?
司美格鲁肽的 “降噪” 机制仍在深入探索,但已有研究勾勒出关键路径。作为 GLP-1 受体激动剂,它能模拟人体天然激素作用,激活下丘脑 – 后脑的食欲认知网络,直接调节与食物相关的神经信号。临床数据显示,2.4mg 剂量即可使热量摄入降低 35%,从源头减少食物思维的触发。
这种调节并非简单的 “抑制食欲”。STEPUP 试验发现,药物能同时改善饥饿感与饱腹感的感知平衡,让身体重新识别真实的能量需求。更巧妙的是,它能削弱环境因素的干扰 —— 当食物广告、社交聚餐等外部刺激出现时,患者不再像以前那样产生强烈的进食冲动。
历史数据早已暗示这种关联。明尼苏达饥饿实验证明,热量限制会诱发食物强迫思维,且康复后仍持续;而胃切除术后 GLP-1 分泌增加的患者,往往伴随食物渴望的减轻,这与司美格鲁肽的作用逻辑高度契合。
理性看待:希望之外的用药考量
尽管疗效显著,但司美格鲁肽的使用仍需谨慎。主任药师尹东锋提醒,药物存在明确的适用范围:欧盟批准其用于 BMI≥30kg/m² 的肥胖者,或 BMI≥27kg/m² 且伴有体重相关合并症的人群,青少年使用需满足特定体重条件。
安全性方面,长期使用可能伴随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胆囊疾病风险,与降糖药联用时需警惕低血糖。医问医答平台强调,甲状腺肿瘤风险虽证据有限,但需密切监测;且药物价格较高,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经济负担。
专家特别指出,药物需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司美格鲁肽创造了‘认知窗口期’,让患者有精力建立健康习惯,但停药后若缺乏干预,饥饿素升高可能诱发食物噪音反弹。” 营养师卡拉・哈布强调,药物是 “拐杖” 而非 “根治方案”,饮食结构调整与情绪管理同样关键。
肥胖治疗的新范式:从 “减重” 到 “生活重建”
司美格鲁肽的 “降噪” 效应,标志着肥胖治疗进入了 “生理 – 心理” 双重干预的新时代。以往减重只关注体重数字,如今 INFORM 调研与 STEPUP 试验共同证明:只有平息大脑中的食物噪音,才能打破 “减重 – 反弹” 的怪圈,实现可持续的健康改善。
对患者而言,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当食物不再是生活的中心,80% 的人能养成健康习惯,76% 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更多人重拾社交自信与生活掌控感。正如詹妮尔所说:“不是我打败了食物,而是大脑终于还给了我选择的自由。”
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物噪音” 已成为肥胖治疗的新靶点。未来,针对 GLP-1 通路的更精准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综合方案,或将为肥胖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而当下,司美格鲁肽的突破提醒我们:肥胖从来不是单纯的 “吃太多”,读懂大脑的食物语言,才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