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说教式营销”,老字号烘焙如何抓住年轻人的胃?

当 95 后白领陈晨在公司楼下便利店拿起一袋全麦面包,扫码付款前习惯性翻看配料表时,她发现曾经常买的某老字号品牌面包,配料表前几位依然是白砂糖、起酥油,而旁边新兴品牌的同款产品,不仅标注 “0 蔗糖”,还添加了奇亚籽和益生菌。犹豫片刻,陈晨放下了那袋熟悉的老字号面包,转身选择了后者。

这一幕,正在全国无数便利店、超市里上演。曾经凭借 “新鲜平价” 占据消费者早餐餐桌的老字号烘焙品牌,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营销翻车引发的舆论争议,到业绩连续下滑的经营困境,再到新兴品牌的强势挤压,老字号烘焙品牌的 “中年危机” 已然显现。想要重新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告别 “说教式” 思维、拥抱消费新趋势,成为它们破局的关键。

从 “国民面包” 到 “被嫌弃”,老字号为何失宠?

提起老字号烘焙品牌,很多人会想起那句 “新鲜出炉,就在桃李” 的广告语。上世纪 90 年代,当市面上还充斥着长保质期、口感粗糙的面包时,以桃李为代表的品牌抓住机遇,主打短保面包,凭借 “中央工厂 + 批发” 的模式,将新鲜、平价的面包送进了千家万户。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能每天吃上一袋松软的面包,是不少人的小确幸。

2015 年桃李面包上市,成为 “面包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 400 亿元,短保面包市场占有率超过 35%,妥妥的 “国民面包”。但短短几年时间,形势却急转直下。截至 2025 年 9 月,桃李面包市值仅剩 87.02 亿元,较最高点蒸发超 330 亿元。业绩方面更是连续承压,2021-2024 年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负增长,2025 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达 13.55% 和 29.70%,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成绩单。

老字号烘焙品牌失宠,并非偶然。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年轻人的需求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很多老字号却仍停留在过去的思维里,没能跟上步伐。

从产品端来看,“健康化” 成为年轻人选择食品的核心标准之一。《2025 中国烘焙消费趋势报告》显示,78% 的消费者在购买烘焙产品时,会优先关注配料表,“低糖、低油、无添加、全谷物” 等关键词成为决策关键。但不少老字号品牌的产品迭代缓慢,仍以传统高糖高油配方为主,配料表中长长的食品添加剂列表,让注重健康的年轻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新兴品牌精准抓住这一需求,推出的全麦面包、杂粮欧包、益生菌蛋糕等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营销层面,“说教式”“爹味” 营销更是成为老字号的 “减分项”。此前桃李面包的月饼广告,一句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瞬间引发年轻消费者反感。这种忽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与追求平等、尊重的年轻群体价值观严重不符。反观新兴品牌,无论是爸爸糖现制吐司的 “手工新鲜” 人设,还是 “生来有趣” 的健康科普内容,都以更平等、更真诚的方式与年轻人沟通,快速建立起情感连接。

渠道方面,老字号对传统商超的依赖度过高,也让它们在新消费场景下逐渐掉队。随着便利店、社区超市、线上电商的兴起,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发生改变,更倾向于 “即时性”“便捷性” 消费。而很多老字号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商超渠道,对便利店布局不足,线上运营也缺乏创新,无法及时触达年轻消费者。以 “生来有趣” 为例,该品牌依托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通过 KOL 推荐、美食教程分享等方式,快速打开线上市场,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而老字号在线上的声量和销量却相形见绌。

家族传承隐忧,内部治理成发展短板

除了外部市场的挑战,老字号烘焙品牌的内部治理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桃李面包为例,作为典型的家族企业,吴氏家族合计持有公司 62.68% 的股份,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虽然家族传承在企业发展初期能保证决策的高效性,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家族内部的分歧和治理问题逐渐凸显。

2025 年 3 月,桃李面包原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未续签,长子吴学东退出公司日常经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吴志刚、盛雅莉夫妇及次子吴学群、三子吴学亮四人。不久后,公司在 “向浦发银行追加申请 2 亿元综合授信额度” 的决策上,董事长吴学亮投出反对票,与吴学群、盛雅莉的意见相悖,将家族内部的分歧公开化。这种内部决策的不一致,不仅影响公司战略的稳定性和执行力,还会让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疑虑,进一步导致市值下跌。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连续下滑的情况下,桃李面包仍坚持高比例分红。2015 年上市以来,公司累计派发现金红利 43.60 亿元,平均分红率达 70.24%,2024 年分红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更是高达 76.60%。高分红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股东信心,但过度分红会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资金不足。反观新兴品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上,通过持续创新保持市场竞争力。

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并非桃李面包个例。在烘焙行业,不少老字号都存在类似情况。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关键职位,但部分成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洞察力,导致企业决策保守、创新不足。同时,家族式管理容易形成 “任人唯亲” 的氛围,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难以进入核心管理层,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制约企业发展。

破局之路:以 “年轻化” 思维重构品牌竞争力

面对内外部的双重挑战,老字号烘焙品牌并非没有破局的机会。从行业趋势来看,烘焙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据《2025 中国烘焙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5 年中国烘焙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4000 亿元,其中年轻消费者贡献了 60% 以上的销售额。只要老字号能放下 “架子”,以 “年轻化” 思维重构品牌竞争力,依然有机会重新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产品革新:聚焦健康化、场景化需求

产品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老字号要想抓住年轻人,首先要在产品上进行革新。一方面,要紧跟 “健康化” 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低糖、低油、无添加的清洁标签产品,同时引入全谷物、益生菌、膳食纤维等功能性成分,满足年轻人对健康的需求。例如,可推出针对健身人群的高蛋白面包、针对早餐场景的即食三明治、针对下午茶场景的低糖蛋糕等,丰富产品矩阵。

另一方面,要注重产品的 “场景化” 设计。年轻人的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早餐场景,下午茶、露营、加班加餐等场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老字号可以针对不同场景,推出相应的产品。比如,针对露营场景推出便携装的面包礼盒,针对下午茶场景推出小份装的甜点组合,让产品更贴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渠道变革:跳出商超依赖,拥抱全渠道布局

在渠道方面,老字号要打破对传统商超的依赖,加快全渠道布局。首先,要加强与便利店、社区超市的合作,提高产品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便利店作为年轻人高频消费的场所,能快速触达目标客群,同时还能通过便利店的场景化陈列,提升产品的曝光度。其次,要发力线上渠道,不仅要在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还要积极布局社交媒体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通过与 KOL、KOC 合作,进行产品推荐和品牌宣传,同时利用社群营销、会员体系等方式,提高用户的粘性和复购率。

此外,还可以探索线下体验店模式。借鉴爸爸糖现制吐司的成功经验,开设线下体验店,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产品的制作过程,同时提供试吃、DIY 等互动活动,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品牌认同感。体验店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还能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为产品研发和营销提供参考。

品牌重塑:以真诚沟通建立情感连接

品牌沟通是老字号赢得年轻人的关键。老字号要摒弃过去 “说教式” 的营销思维,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年轻人沟通。首先,要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避免用 “过来人” 的姿态进行说教,而是要站在年轻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喜好和价值观。例如,在广告宣传中,可以采用更轻松、幽默的语言,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如国潮、二次元、脱口秀等,让品牌更具亲和力。

其次,要注重品牌的 “真实性”。年轻人反感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更愿意为真实、有温度的品牌买单。老字号可以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展示产品制作过程、公开配料表等方式,增强品牌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时,在面对营销翻车等危机事件时,要及时真诚道歉,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而不是逃避或敷衍,以赢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

最后,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品牌的社会责任。例如,关注环保问题,推出可降解包装;参与扶贫项目,帮助农产品上行;关注儿童营养,开展公益捐赠等。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提升品牌的社会形象,还能增强与年轻人的情感连接,让品牌更具生命力。

结语:在变革中重拾 “国民面包” 的荣光

从 “面包第一股” 的辉煌,到如今业绩下滑、市值缩水的困境,老字号烘焙品牌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传统企业在消费升级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市场环境在变,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变,老字号若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放下过去的光环,以 “空杯心态” 拥抱变革。

产品上,以健康化、场景化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渠道上,以全渠道布局提升产品的触达率;品牌上,以真诚沟通建立与年轻人的情感连接。只有这样,老字号烘焙品牌才能打破 “中年危机” 的魔咒,重新赢得年轻人的胃和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拾 “国民面包” 的荣光。

未来,烘焙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也充满了机遇。对于老字号来说,变革或许会经历阵痛,但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才能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开启品牌发展的新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