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归位:阿里 AI 革命与 3 万亿市值重生背后的战略破局

2025 年 9 月,一则马云现身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 HHB 酒吧的消息,搅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当网友以 “马老师好” 向其问候,马云挥手致意的画面流出后,阿里巴巴港股次日应声大涨 5.28%,报收 161.6 港元,创近四年新高,市值时隔多年重返 3 万亿港元大关。美股市场同样热情高涨,收盘价达 166.17 美元,涨幅 2.64%。短短两个交易日,阿里港股与美股市值分别增加 1449 亿港元、186.2 亿美元。

这并非偶然的市场狂欢,而是投资者对阿里战略重塑的信心投票。回溯 2019 年 9 月 10 日,马云在阿里巴巴 20 周年晚会上泪别董事局主席职位,彼时阿里美股股价为 171.62 美元。然而在他 “退休” 的六年里,阿里股价不涨反降,2025 年 9 月 10 日收盘价仅 143.93 美元,跌幅约 16%。市值巅峰时曾突破 8000 亿美元的阿里,甚至一度被拼多多超越,“电商一哥” 的光环逐渐黯淡。如今马云的强势回归,不仅是 “风清扬” 重出江湖,更是阿里在困境中寻求破局的关键信号。

回归前奏:阿里的 “至暗时刻” 与战略迷失

阿里的困境早有征兆。2025 年 8 月 29 日,阿里发布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揭开了业绩承压的真相。该季度营收 2477 亿元(345.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2%,这一增速不仅创下历史新低,甚至略低于 2023 年 1.83% 的增幅。盈利能力同样不容乐观,经营利润 349.9 亿元,同比下滑 3%;调整 EBITA 388.4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14%;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 335.1 亿元,同比跌幅达 18%,较上一年同期的 406.9 亿元大幅缩水。

现金流更是亮起红灯。该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仅 206.7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336.3 亿元下滑 39%;自由现金流更是由上年同期的净流入 173.7 亿元,转为净流出 188.2 亿元。财报发布前后,资本市场用脚投票,8 月 28 日阿里港股单日跌幅 4.69%,美股下跌 2.18%,财报发布当日港股仍微跌。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阿里战略的迷失。2023 年张勇推行的 “1+6+N” 分权架构,被业内普遍视为不成功的试验。这一架构试图拆分业务板块、激发个体活力,却导致资源分散、决策效率低下。与此同时,阿里电商市占率从鼎盛时期的 80% 持续下滑,新零售业务也陷入泥潭 —— 此前通过收购大润发、银泰百货布局的重资产模式,不仅未能成为新增长点,反而成为业绩负担。2024 年阿里市值较峰值蒸发 80%,分拆计划受挫,稳定投资者预期迫在眉睫,马云的回归成为最佳解决方案。

事实上,马云的回归并非 “突然降临”。2024 年下半年起,他便频频现身:年底出席蚂蚁 20 周年庆典,直言 “AI 时代变革将超出所有人想象”;2025 年 2 月开始深度参与 AI 项目决策,要求团队每日汇报通义千问大模型进展,并推动阿里云与平头哥芯片的协同研发。这些举动早已为其正式归位埋下伏笔,也让市场逐渐重拾对阿里的期待。

战略重构:从 “分权” 到 “聚焦”,AI 成核心引擎

马云回归后,阿里的战略调整迅速落地,首要任务便是推翻此前的 “1+6+N” 架构,将业务重新划分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所有其它业务四大板块,实现资源的重新聚焦。与此同时,阿里创始人团队从 26 人精简至 17 人,权力向业务一线负责人集中 —— 集团 CEO 吴泳铭同时兼任淘天集团和云智能集团 CEO,这一安排大幅提升了决策效率,避免了此前 “多头管理” 的内耗。

在业务层面,阿里开启 “减法模式”,果断剥离非核心资产。曾经被马云寄予厚望的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新零售业务,因长期亏损被陆续砍掉,有效减轻了公司负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 业务获得前所未有的资源倾斜。2025 年 3 月,阿里高调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基础设施,这一金额超过阿里过去十年在相关领域的投资总和,创下中国民企 AI 基建投资纪录。

巨额投入很快迎来回报。在算力布局上,阿里已在全球 25 个国家和地区部署数据中心,为 AI 业务提供坚实支撑;2025 财年 Q3,阿里云 AI 相关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成为阿里最亮眼的业绩增长点。技术突破同样显著:旗下平头哥研发的面向人工智能的 PPU 芯片,各项主要参数指标超越英伟达 A800,与 H20 相当;阿里云发布的 Qwen2.5-VL 多模态模型及 MoE 架构旗舰模型 Qwen2.5-Max,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夸克品牌升级为 “2 亿人的 AI 全能助手”,聚焦多模态大模型与 AI Agent 技术,并开放数百个 AI 岗位。

更关键的是,马云为阿里 AI 业务定下了清晰的战略定位:“让 AI 成为阿里的新操作系统”。这意味着 AI 不再是技术部门的 “独角戏”,而是要深度融入电商、物流、云计算、金融等全业务链。例如在电商领域,通义千问大模型已深度集成至 iOS 系统,逐步向 iPhone 系列开放,通过 AI 优化用户购物体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高德地图推出 “高德扫街榜” 功能,利用 AI 核心排序技术,基于用户真实行为数据构建评价体系,直接挑战美团的 UGC 护城河,号称 “刷屏无效,用脚投票”。

马云还为阿里 AI 注入了独特的 “人文基因”,他强调技术应 “理解人类、服务生活”“呵护人间烟火”,而非单纯追求技术领先,提出 “让机器做人类做不到的事” 的哲学理念。这种兼顾技术与人文的战略,让阿里 AI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市场反击:500 亿补贴夺回外卖失地,市值涨幅覆盖成本

除了长期的 AI 布局,马云回归后还迅速启动了短期市场反击,焦点直指外卖领域。2024 年下半年,阿里在外卖市场发起 “闪电战”,投入 500 亿补贴,仅用数月时间便将市占率从 0 提升至 44.5%,直接冲击美团的主导地位。这一激进策略虽导致短期利润承压 ——500 亿补贴相当于阿里 2024 年净利润的 30%,且与美团的 “百亿补贴保卫战” 形成持续消耗,但成功打破了外卖市场的垄断格局,为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打开了新空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场 “烧钱大战” 的成本,很快被马云回归带来的市值增长所覆盖。如前文所述,仅马云现身酒吧的消息曝光后,两个交易日内阿里港股与美股市值增加的金额,便远超 500 亿补贴规模。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马云对资本市场的号召力,更证明了市场对阿里战略调整的认可 —— 投资者相信,短期补贴带来的流量增长,未来有望转化为稳定的盈利模式。

截至 2025 年 7 月,阿里已占据中国外卖市场 43% 的份额,与美团 47% 的份额仅一步之遥。不过,随着市场监管部门约谈主要外卖平台,要求 “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恶性补贴”,阿里的外卖战略也面临调整。未来,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将补贴带来的用户转化为长期客户,成为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核心课题。

未来展望:从 “电商巨头” 到 “AI 驱动的科技公司”

马云的回归,并非让阿里回到过去的 “电商时代”,而是引领其向 “AI 驱动的科技巨头” 转型。在全球 AI 竞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亟需具备战略眼光的引领者,而阿里凭借海量数据、丰富场景与技术积累,无疑具备打造 AI 生态的独特优势。

从当前布局来看,阿里的 AI 转型已初见成效:在技术层面,平头哥芯片、通义千问大模型等产品形成了技术壁垒;在业务层面,AI 与电商、云计算、本地生活的融合,正在重塑各板块的增长逻辑;在生态层面,与苹果等国际企业的合作,让阿里 AI 技术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2025 年以来,阿里股价年内涨幅已超 100%,市值重回 3 万亿港元大关,这些数据正是市场对其转型成果的最佳肯定。

当然,阿里的转型之路仍面临挑战。AI 领域的研发投入需要长期坚持,短期难以完全转化为利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百度、腾讯等企业在 AI 领域同样动作频频;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对业务布局产生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马云的回归为阿里注入了 “创业初心” 与 “长期主义” 的基因,曾经陷入战略摇摆的阿里,如今重新找到了方向。

正如马云在蚂蚁 20 周年庆典上所说:“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 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对于阿里而言,这个 “冬天” 已然过去,以 AI 为支点的新篇章正在拉开帷幕。未来,当阿里真正完成从 “电商公司” 到 “AI 驱动的科技巨头” 的蜕变,或许会证明,马云的回归不仅是一次 “救火”,更是一次引领行业变革的 “战略升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