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总觉得 “牙疼不是病”,直到牙齿出现明显疼痛、松动,甚至引发全身不适时才追悔莫及。事实上,口腔健康不仅关乎牙齿本身,更与全身健康紧密相连。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牙周炎,到呈年轻化趋势的口腔癌,再到那些根深蒂固的护牙误区,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 “隐形杀手”。
牙周炎:潜伏在口腔里的 “健康炸弹”
提到心脑血管疾病,人们往往会想到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却很少有人将其与口腔里的牙周炎联系起来。但数据不会说谎 —— 在我国,每 5 例死亡病例中就有 2 例死于心脑血管病,而牙周炎患者的致命性心脏病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的 2 倍,心肌梗死风险更是高出 30%。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说明牙周炎绝非 “小毛病”。
牙周炎之所以能影响全身健康,根源在于口腔内的细菌。当牙周组织受到牙菌斑、牙结石刺激引发炎症时,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个器官。这些 “有害物质” 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不仅如此,牙周炎还会对特殊人群造成更大威胁。对于孕妇而言,重度牙周炎可能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这是因为牙周炎症引发的全身免疫反应,会刺激子宫收缩,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更是 “雪上加霜”—— 研究表明,患有重度牙周炎的 2 型糖尿病人,两年后的血糖值恶化概率是没有牙周疾病患者的 6 倍。牙周炎症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形成 “糖尿病 – 牙周炎” 的恶性循环。
可惜的是,牙周炎的 “沉默性” 让很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它的发展过程相对缓慢,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可能只是偶尔出现牙龈红肿、刷牙时轻微出血,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 “上火”,从而被忽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综合二科副主任医师许桐楷提醒,一旦出现牙龈肿胀不适、刷牙出血等情况,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到正规口腔机构就诊,避免炎症进一步恶化,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在治疗方面,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牙周炎靠吃药就能治好,于是自行购买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服用。实际上,药物在牙周炎治疗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无法去除附着在牙面上的牙结石和牙菌斑。临床上,治疗牙周炎最核心的手段是洁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牙,它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牙菌斑,控制炎症发展。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牙周手术,甚至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只有通过这些专业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牙周炎问题,防止其对全身健康造成进一步危害。
口腔癌:不容忽视的 “年轻化” 健康威胁
近年来,我国口腔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更让人担忧的是,它不再是老年人的 “专利”,正逐渐向中青年人群蔓延,其中 40 至 60 岁的男性成为了发病 “重灾区”。口腔癌包括舌癌、牙龈癌、唇癌等多种类型,其中舌癌最为常见,占口腔癌的 40% 左右。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效果差,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追溯口腔癌的发病原因,不良生活习惯是 “罪魁祸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谢尚指出,吸烟、喝酒、嚼槟榔是诱发口腔癌的 “三件套”。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酒精中的乙醇,以及槟榔中的槟榔碱,都会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导致黏膜细胞发生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最终引发口腔癌。数据显示,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患口腔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5-10 倍,而同时有这三种习惯的人,风险更是会叠加增加。
除了不良生活习惯,口腔内的局部刺激也可能诱发口腔癌。比如口腔里的残根、残冠,以及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会长期摩擦、压迫口腔黏膜,导致黏膜反复受损、发炎,在不断修复的过程中,细胞很容易发生癌变。此外,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也是口腔癌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是在年轻患者中,HPV 感染相关的口腔癌比例正逐年上升。
想要尽早发现口腔癌,就需要警惕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很多人会把口腔溃疡、出血当成普通的 “上火”,殊不知这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表现。谢尚强调,如果同一个位置的溃疡持续两周以上仍未愈合,甚至超过一个月,就必须及时就医检查;如果颈部、口咽、舌头周围出现持续增大的肿物,或者出现嘴巴逐渐张不开、嘴唇麻木、牙齿不明原因松动且伴随持续出血等症状,也需要高度警惕,这些都可能是口腔癌的危险信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提高口腔癌的治愈率。
这些护牙误区,你中招了吗?
在日常护牙过程中,很多人存在一些错误认知,这些误区不仅无法保护牙齿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口腔问题,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误区一:洗牙会导致牙龈退缩
不少人担心洗牙会损伤牙齿,导致牙龈退缩,因此拒绝定期洗牙。但事实恰恰相反,牙龈退缩并不是洗牙造成的,而是牙周疾病的 “后遗症”。许桐楷解释,在洗牙之前,牙龈已经因为牙菌斑、牙结石的刺激出现了炎症,处于肿胀状态,这种肿胀会掩盖牙龈已经退缩的事实。洗牙的目的是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牙菌斑,消除炎症,让牙龈恢复健康状态。当炎症消退后,肿胀的牙龈会恢复正常,之前被肿胀掩盖的牙龈退缩就会显现出来,给人造成 “洗牙导致牙龈退缩” 的错觉。实际上,定期洗牙能及时清除口腔内的有害物质,防止牙周炎症进一步加重,从而避免牙龈进一步退缩,保护牙齿健康。
误区二:长了智齿就必须拔掉
很多人认为智齿没有任何作用,只要长出来就应该拔掉,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科学。是否需要拔除智齿,要根据智齿的生长情况来判断。如果智齿生长位置正常,能够正常行使咀嚼功能,并且能够有效清洁,不会引发智齿冠周炎、龋齿、邻牙损伤等问题,就不需要拔除。但如果智齿存在反复发炎、长歪(阻生智齿)、无法正常萌出、压迫邻牙导致邻牙龋坏或牙根吸收等情况,就需要在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周炼表示,阻生智齿引发的牙龈感染如果控制不佳,可能会衍生出间隙感染,甚至发展为口底蜂窝组织炎,导致面部肿胀,压迫上气道,严重时会引发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有问题的智齿,及时拔除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盲目拔除所有智齿。
误区三:“老掉牙” 是正常现象,不可避免
“人老了,牙齿自然会掉”,这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也成为了忽视口腔健康的借口。但实际上,“老掉牙” 并不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而是牙周病长期得不到治疗的后果。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但只要做好口腔保健,预防牙周疾病,即使到了老年,也能拥有健康的牙齿。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定期洗牙的比例不足 10%,很多老年人的口腔问题长期被忽视,导致牙周病逐渐加重,最终引发牙齿松动、脱落。周炼强调,有研究证明,70 岁时能保有 20 颗以上天然牙的人,活到 90 岁的比例与牙齿数量不足 20 颗的人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牙齿的健康状况和数量与人类的寿命直接相关。因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重视口腔健康,预防牙周疾病,避免 “老掉牙” 的悲剧发生。
误区四:硬毛牙刷清洁效果更好
在选择牙刷时,很多人认为硬毛牙刷的清洁效果更好,能更彻底地清除牙齿上的污垢。但实际上,硬毛牙刷不仅无法带来更好的清洁效果,还可能损伤牙齿和牙龈。许桐楷建议,选购牙刷时不必一味追求硬毛,软毛牙刷完全可以满足日常清洁需求。软毛牙刷的刷毛更柔软,能更好地贴合牙齿表面的弧度,轻松进入牙齿表面崎岖不平的死角,更彻底地清洁牙齿,同时还能减少对牙龈的刺激,避免牙龈损伤、牙齿楔状缺损等问题。此外,在刷牙时也需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刷牙,以免对牙齿和牙龈造成伤害。
做好这些事,守护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关乎全身健康,想要拥有健康的口腔,远离口腔疾病,就需要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坚持有效刷牙
刷牙是维护口腔健康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很多人刷牙的方式并不正确,无法达到清洁效果。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使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齿呈 45 度角,轻柔地旋转刷牙,确保每个牙齿的每个面都能被清洁到。同时,要保证刷牙时间,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 2 分钟,尤其是晚上睡前刷牙,能有效清除一天中积累的牙菌斑,减少夜间细菌滋生,保护牙齿健康。
重视牙缝清洁
很多人只注重刷牙,却忽视了牙缝的清洁。牙缝是牙菌斑堆积的 “重灾区”,牙刷刷毛无法深入牙缝,仅靠刷牙无法彻底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长期下来容易引发牙缝间龋齿、牙周炎等问题。因此,每天至少需要使用一次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将牙缝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干净,保持牙缝清洁。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洗牙)是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措施。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口腔内的潜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每年进行 1-2 次洁治,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牙菌斑,防止牙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牙周病患者,还需要根据病情遵医嘱增加检查和洁治的频率,确保牙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口腔健康也至关重要。要尽量避免吸烟、喝酒、嚼槟榔等不良习惯,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同时,要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甜食、黏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停留时间过长,减少龋齿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口腔组织的抵抗力,预防口腔疾病。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忽视口腔健康,就是在给疾病 “可乘之机”。无论是潜伏的牙周炎、凶险的口腔癌,还是那些常见的护牙误区,只要我们提高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纠正错误认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就能有效预防口腔疾病,守护牙齿健康,让口腔健康成为全身健康的 “守护者”,而不是 “拖油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