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控制游戏,而是一次与团队共生共长的修行。
有些管理者总把 “我带的人不行” 挂在嘴边,却忘了自己的核心职责不是挑错,而是发光 —— 用目标照亮方向,用信任点燃热情,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释放不普通的能量。
而一个健康的组织,从来不是靠 “完美个体” 堆砌而成,而是上层有远见、中层有担当、基层有活力,三层同频共振,才能扛住市场的风浪。反之,上层画饼不落地、中层推诿不担责、基层躺平不行动,再庞大的组织也会沦为一盘散沙。
陈春花在《激活个体》中提到,新时代的组织管理,关键在于 “从管控到赋能”:不再把员工当成需要被规范的 “螺丝钉”,而是视作能自主生长的 “种子”,管理者要做的,是给种子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让它们长成自己的样子,最终共同撑起一片森林。
管理的内核,是唤醒个体的价值感
为什么现在很多管理者觉得 “年轻人难管”?
你苦口婆心地讲 “职场规则”,他觉得是 “束缚手脚”;你用 “扣绩效” 威胁他,他直接提 “离职申请”。问题到底出在哪?
陈春花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员工的需求早已从 “求生存” 转向 “求发展”—— 他们不再满足于 “按时上班、按月领薪”,更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在团队中获得尊重,在成长中看到未来。
但很多管理者还停留在 “传统管控思维” 里:用打卡机盯考勤,用审批流程卡进度,用 “一言堂” 定方向,把 “管理” 等同于 “管住人”。这种模式,注定会与新时代的员工需求背道而驰。
真正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一场 “价值唤醒”,核心要做好三件事:
1. 用共同目标锚定方向
目标不是管理者单方面下达的 “KPI 任务”,而是团队一起认同的 “共同愿景”。
比如一家设计公司,管理者如果只说 “这个月要完成 10 个项目”,员工只会把它当成 “必须应付的工作”;但如果说 “我们要做让用户眼前一亮的设计,帮 10 个客户解决他们的核心痛点”,员工就会感受到 “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前者是 “任务驱动”,后者是 “价值驱动”。只有让员工清楚 “我们为什么要做”“做了能带来什么改变”,他们才会主动把 “要我做” 变成 “我要做”。
2. 用岗位匹配激活潜能
“让员工有成就感” 的前提,是 “让员工做擅长的事”。
陈春花曾举过一个例子:某互联网公司有个程序员,写代码时总出错,但每次团队讨论 “用户需求”,他都能精准抓住核心 —— 管理者没有因为 “代码差” 否定他,而是把他调到 “产品经理” 岗位。后来,这个程序员成了公司最受欢迎的产品负责人,因为他总能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优势区”:有人擅长逻辑分析,有人擅长沟通协调,有人擅长创意发散。管理者要做的,不是逼着 “内向的人学社交”“粗心的人学细致”,而是找到每个人的 “闪光点”,把他放在能让闪光点放大的位置上。
3. 用社会责任传递温度
优秀的组织,从来不是 “只谈赚钱” 的商业机器,而是 “有温度、有担当” 的社会伙伴。
比如有的企业会组织员工参与 “乡村支教”,有的会推动 “环保材料研发”,有的会为员工家属提供 “大病帮扶”。这些看似和 “业绩” 无关的事,恰恰能让员工感受到 “组织的善意”—— 我们不只是在为公司赚钱,更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在为彼此的生活添温暖。
新时代的管理,早已不是 “规范、监督、控制” 的代名词,而是 “赋能、支持、成就” 的新实践。管理者的角色,也从 “发号施令的老板”,变成 “搭建平台的伙伴”:你不用盯着员工 “有没有摸鱼”,而是要思考 “怎么让他们更高效”;不用纠结员工 “听不听话”,而是要关注 “他们有没有成长”。
健康的组织,让普通个体聚成非凡力量
一个组织的强大,从来不是因为 “有多少天才”,而是因为 “能让多少普通人变得优秀”。就像一滴水容易干涸,但汇入大海就能拥有澎湃的力量 —— 健康的组织,就是能把个体的努力凝聚成集体的成果,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其中 “发光、发热、成长”。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好四件事:
1. 目标对齐:让每个人的努力都有方向
“个体努力” 不等于 “组织成果”,只有当所有人的目标都往一个方向走,努力才不会白费。
陈春花提出的 “目标管理法”,核心不是 “管理者给下属定目标”,而是 “上下一起谈目标”:先明确公司的整体目标,再拆解到部门,最后落实到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个目标可以这样调整”“我需要这些资源才能完成”,管理者则要耐心倾听、合理调整。
比如某销售团队,公司目标是 “季度销售额提升 20%”,部门拆解时,员工 A 说 “我负责的区域客户更关注服务,我可以通过优化售后提升复购”,员工 B 说 “我手里有几个潜在大客户,我可以重点跟进促成合作”。这样一来,每个人的目标都和公司目标对齐,又能结合自己的优势,执行起来自然更有动力。
而且,目标一旦确定,就要 “公开透明”—— 把每个人的目标贴在团队墙上,定期同步进度,让大家清楚 “自己的努力对团队有多重要”,也能互相监督、互相支持。
2. 精简层级:让信息传递更高效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一个消息从老板传到基层,要经过 “老板→总监→经理→主管→员工” 好几层,到最后要么 “变了味”,要么 “错过了时机”。这就是 “层级过多” 带来的弊端 —— 不仅增加沟通成本,还会让决策变慢。
陈春花认为,优秀的组织应该 “扁平化”:能少一层就少一层,能直接沟通就直接沟通。比如有的互联网公司推行 “小组制”,没有 “经理、主管” 的层级,一个小组由 “产品、研发、运营” 组成,遇到问题直接讨论,不用层层汇报。
为什么要精简层级?因为层级越多,“责任就越模糊”—— 出了问题,总监怪经理 “没传达清楚”,经理怪主管 “没执行到位”,主管怪员工 “没理解明白”,最后谁都不用担责。而扁平化的组织,责任更清晰,决策更快速,员工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 “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
就像一棵树,如果枝桠太多,养分就很难传到树梢;只有剪掉多余的枝桠,养分才能集中供给,让树干更粗、枝叶更茂。组织也是一样,精简层级不是 “削减岗位”,而是 “减少内耗”,让能量更集中地用在 “创造价值” 上。
3. 拥抱变化:让组织能跟上时代脚步
市场永远在变 —— 今天流行的产品,明天可能就被淘汰;今天适用的模式,明天可能就不管用。如果组织不敢变、不会变,最终只会被时代抛弃。
但很多员工害怕变化,不是因为 “天性抗拒”,而是因为 “担心失去安全感”:变化会不会让自己的技能过时?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稳定?会不会破坏和同事的关系?
陈春花说,组织要做的,是 “帮员工建立应对变化的信心”。具体可以分两步:
第一步,“小步试错,慢慢调整”。不要一下子推太大的变革,而是先从 “小项目” 开始试点。比如公司想推行 “新的工作流程”,可以先选一个小组测试,收集大家的反馈,调整优化后再推广。这样一来,员工不会觉得 “变化很突然”,而是能慢慢适应。
第二步,“提供支持,帮员工成长”。变化需要新的技能,组织要主动提供培训 —— 比如邀请专家讲课,安排老员工带新员工,甚至给员工报销 “学习费用”。当员工觉得 “自己能跟上变化,还能学到新东西”,就不会再害怕,反而会主动拥抱变化。
4. 用人所长:让每个员工都能发光
“没有完美的员工,只有没放对位置的员工”。陈春花曾说,她见过最优秀的管理者,从来不会问 “这个员工有什么缺点”,而是会问 “这个员工有什么优点,我怎么让他的优点发挥出来”。
比如有个团队里,有个员工 “性格急躁,不擅长沟通”,但 “执行力极强,做事从不拖延”。管理者没有逼着他 “学沟通”,而是让他负责 “项目落地执行”—— 比如跟进进度、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结果,这个员工把 “急躁” 变成了 “高效”,每次都能提前完成任务,成了团队里的 “执行能手”。
再比如,有的员工 “喜欢琢磨细节,不擅长做决策”,管理者就让他负责 “质量把控”;有的员工 “擅长讲故事,不擅长写报告”,管理者就让他负责 “客户沟通”。把员工的 “优点” 变成 “岗位的优势”,员工做得开心,组织也能受益。
而且,用人所长还要 “容忍缺点”。就像陈春花说的:“一个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可能也越明显。如果你想找一个‘没缺点’的员工,最后只会找到‘没优点’的庸才。”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 “抓大放小”—— 只要员工的缺点不影响工作、不伤害团队,就可以包容;重点是把他的优点用到极致,让他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
陈春花说:“领导者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组织的服务员’—— 你要服务于员工的成长,服务于组织的发展,服务于客户的需求。”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需要 “魅力四射”,也不需要 “独断专行”,但必须具备三种核心能力:
1. 倾听的能力:能听到员工的真实声音
很多领导者喜欢 “说”,却忘了 “听”—— 开会时自己讲半天,员工插不上话;员工提建议,要么 “敷衍应付”,要么 “直接否定”。久而久之,员工就不再愿意开口,领导者也成了 “聋子”,听不到组织的真实问题。
优秀的领导者,懂得 “先听后说”。比如开会时,先让员工发言:“这个项目大家有什么想法?”“执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即使员工的想法不成熟,也不会直接打断,而是会说:“你这个思路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再琢磨一下”;遇到员工抱怨,也不会反驳,而是会说:“我理解你的难处,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倾听不是 “走过场”,而是 “真关注”。比如有的领导者会定期和员工 “一对一聊天”,不聊工作,只聊 “最近过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帮忙的”;有的会在员工离职时,认真听 “离职原因”,并把建议落实到管理中。当员工觉得 “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才会真正信任领导者,愿意跟着一起干。
2. 担责的勇气:能为员工撑起一片天
“领导者” 这三个字,不是 “权力的象征”,而是 “责任的代名词”。员工跟着你,不只是因为 “能拿薪水”,更是因为 “相信你能为他们担责”。
陈春花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某公司的一个项目出了问题,损失了一笔钱。团队成员都很紧张,害怕被追责。结果领导者在会上说:“这个项目是我拍板的,责任在我,和大家没关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起分析问题,避免下次再犯。” 从那以后,团队成员做事更有底气了 —— 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出了错,领导者也不会 “甩锅”,而是会和他们一起承担。
真正的担责,不是 “替员工认错”,而是 “帮员工成长”。比如员工做砸了一件事,领导者不会说 “你怎么这么没用”,而是会说 “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下次怎么改进”;员工遇到困难,领导者不会说 “你自己想办法”,而是会说 “我给你提供这些支持,你试试看”。当员工感受到 “领导者在背后撑腰”,才会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不会因为 “怕犯错” 而畏手畏脚。
3. 正直的品格:能成为员工的榜样
“领导者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言而无信、自私自利,即使能力再强,也得不到员工的信任;反之,如果一个领导者正直可靠、公平公正,即使能力不是最顶尖,也能赢得员工的追随。
陈春花强调,正直不是 “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而是 “体现在小事上的言行一致”。比如领导者承诺 “完成目标就发奖金”,到了时间就一定要兑现,不能找借口拖延;比如团队有晋升机会,要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不能因为 “关系好” 就偏袒;比如遇到利益冲突,要优先考虑团队和员工的利益,不能只想着自己。
员工看领导者,不是看他 “说了什么”,而是看他 “做了什么”。你要求员工 “准时上班”,自己就不能天天迟到;你要求员工 “认真工作”,自己就不能敷衍了事;你要求员工 “团结协作”,自己就不能搞 “小圈子”。当领导者能 “以身作则”,员工自然会 “跟着学、跟着做”,整个组织的风气也会变得积极向上。
最后,用两句话总结新时代的管理智慧:
第一句,管理的本质,是让每个个体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管理不是 “把人管服”,而是 “把人激活”—— 尊重员工的需求,发挥员工的优势,支持员工的成长,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组织中 “发光发热”,这才是管理的核心意义。
第二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组织和个体共同成长。优秀的管理,从来不是 “组织受益、个体牺牲”,而是 “组织发展、个体进步”—— 组织因为个体的努力而更强大,个体因为组织的平台而更优秀,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基业常青,个体才能实现梦想。
就像陈春花说的:“组织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片‘土壤’。管理者要做的,是让土壤更肥沃,让种子能扎根,让每一棵小树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共同组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陈春花组织管理核心方法论清单,把文中提到的目标对齐、精简层级、用人所长等方法,拆解成可落地的步骤,方便你在实际管理中参考使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