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 “内置” 重力指南针,帮你一眼看穿物体下落轨迹

重力,这个地球上恒定不变的物理量,早已深深嵌入人类进化与认知的底层逻辑,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基础认知。当我们闭上眼睛,松开手中物品,脑海中会下意识地默认它垂直向下坠落;身处陌生之地,无需思索,便认定头顶方向为上,脚底方向为下;日常倒水时,水流呈抛物线下落的画面,也在我们的预期之中,而非毫无规律地直线流动或四处扩散。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共同构建起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基本操作框架。

如今,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当我们要长期置身于失重或微重力环境时,不禁让人好奇:我们的大脑,是否早已将地球重力设为运动感知的潜在标尺?这种深深扎根于进化历程中的固有认知,又会怎样影响我们对复杂运动信息的判断呢?

2025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组开展了一项别具一格的实验,首次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题的神秘面纱。研究团队巧妙地将自然重力加速度线索融入经典的 “运动感知任务”,研究结果表明,视觉系统竟能自动捕捉局部运动中的重力暗示,并像拼图一样,迅速整合出全局方向。或许,这正是人类在地球上能够瞬间看穿物体下落轨迹的关键所在。

基于心理物理法的运动感知测量

心理物理法,作为心理学与感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致力于量化主观感知与客观物理刺激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测量个体对物理刺激的感知阈值或辨别能力,层层剖析感知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运用心理物理法精心设计了 5 个实验,高效且精确地测量参与者对连贯运动方向的感知阈值。

在实验 1 – 4 里,参与者需要发挥想象力,假想自己正坐在一条隧道的一端,在隧道另一端很远处,有一个带有透视绘图背景屏幕的方形区域,区域两侧站着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存在,是为参与者预估屏幕上物体实际大小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开始前,参与者会被告知隧道高度为 3 米,靠近隧道的两个人物身高为 1.8 米,借助这些信息,参与者能够感知到刺激物正以重力加速度在远处移动。

在方形区域内部,分布着 400 个移动的点,这些点分为信号点和噪声点两类。信号点均沿着同一垂直方向,进行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减速移动。其中,加速向下与减速向上的运动,符合自然重力运动规律,被设定为 1g 条件;而加速向上和减速向下的运动,则与自然重力运动背道而驰,被称为反转重力方向,即−1g 条件。噪声点的运动较为复杂,除了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外,还会以随机方向移动。

在实验 1 中,为探究在恒定速度噪声点背景下,重力方向对连贯运动感知的影响,研究者将刺激区域设定为 8 度乘以 8 度的视觉角度,让信号点按照自然重力或反转重力进行加速运动,方向为向上或向下,噪声点则以恒定速度,在非垂直方向随机运动。实验 2 中,为进一步检验当噪声点与信号点加速度相同时,重力方向是否依然对感知有促进作用,研究者让噪声点以与信号点相同大小的加速度随机运动。实验 3 里,为验证在动态变化的刺激条件下,重力方向的影响是否稳定,研究者设置每个点的寿命随机,点消失后会重新出现。实验 4 中,为探究在更大刺激区域和更高速度环境下,重力方向的影响是否依旧存在,研究者将信号点与噪声点数量增加到 900 个,刺激区域扩大为 15 度乘以 15 度的视觉角度,平均速度提升至之前实验的 2.3 倍。

每次实验开启,方形屏幕中心会率先出现一个固定十字,持续时间为 500 毫秒,随后移动的点显示 1000 毫秒,接着是 100 毫秒的空白间隔。之后,屏幕上会呈现一个 “?” 符号,此时参与者需通过按下相应按键,判断这些一致运动的点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

为了检验在接近真实世界的显示条件下,重力方向的影响是否仍然存在,研究者让参与者坐在距离 1.9 米高的投影屏幕 7 米外的位置,将运动刺激画面直接投射到屏幕上,且不带有透视效果的背景图。

最终,研究团队运用 QUEST 方法,对每位参与者的相干运动感知阈值进行测量。QUEST 方法是一种基于贝叶斯自适应的心理测量程序,在每个条件的首次实验中,初始一致性水平设定为 80%。随后,依据 QUEST 程序计算出的阈值分布,结合参与者的反应,对每次试验的一致性水平进行灵活调整。信号点的最小和最大百分比被限定在 1% 至 80% 之间。经过 40 次实验后,以 75% 的准确率估算出每种条件下参与者最终的感知阈值。这种高效且精准的测量手段,为后续研究发现筑牢了坚实的方法学根基。

视觉系统中的重力优先效应

实验结果通过点线图与柱状图清晰呈现。点线图里,每个点代表一位参与者在自然重力(1g)或反转重力(-1g)条件下的运动相干阈值数据,三角形符号表示组均值,与柱状图中的柱子顶部对齐,连线则用于连接同一实验中自然重力与反转重力条件下的值,直观展现重力方向对阈值的影响。柱状图展示的是每种情况下的平均运动相干阈值,将重力方向对感知能力的量化影响清晰揭示。阈值越低,意味着参与者的感知能力越强,对全局运动的感知也就更为敏锐。

在恒定速度噪声背景下,参与者对自然重力方向(1g)的感知阈值,明显低于反转重力方向(-1g)。这表明,自然重力方向的运动更容易被参与者整合为连贯运动,而且相较于 “往上飘” 的物体,“往下掉” 的物体更容易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

此外,为排除干扰因素,研究者将噪声点设置为和信号点一样具有加速度的运动,结果显示自然重力的优势依然稳固,这充分说明该效果并非由加速度的有无来区分,而确实与重力方向紧密相关。

为使画面更具动态性,研究者将画面中的点设计成寿命随机,即有的点很快消失,有的点存在时间更久,即便如此,自然重力的优势依旧未变,这表明该效果稳定性极佳,不会因刺激变得复杂而受影响。

研究者进一步扩大刺激参数,模拟更复杂的场景,将画面区域扩大,加快点的运动速度。结果显示,自然重力方向的运动依然更易被参与者识别,不过此次 “往上飘” 和 “往下掉” 的差异消失了。

最后,研究者直接采用投影仪将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模拟真实观看远处隧道的场景,结果自然重力的优势仍然存在,这充分证明此效应在真实场景中同样稳定可靠。

综合来看,无论背景噪声是否包含加速度、点的存在时间是长是短、刺激场景是在虚拟环境(计算机屏幕)还是真实世界(全尺寸投影)中呈现,人们始终更容易整合并辨别符合自然重力作用的运动信号。

大脑的重力先验模型如何影响现实科技?

人类视觉系统借助内在的重力先验模型,能够自动整合局部运动信号中的重力方向线索,进而优化对全局连贯运动的感知。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成功解开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道谜题,更有望在多个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性应用。

在虚拟现实(VR)设计领域,倘若 VR 游戏中的物体运动违背重力逻辑,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极易出现头晕不适的症状,或者瞬间从沉浸状态中 “出戏”。基于此,VR 开发者可依据本次研究成果,模拟自然重力方向的运动轨迹来设计游戏内容,让虚拟物体的抛掷、坠落等动作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真实表现,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沉浸感,为用户打造更为逼真、优质的虚拟现实体验。

在航天航空领域,在微重力环境下,为航天员训练专门设计反重力模拟场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模拟此类场景,航天员能够提前适应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有效维持自身的空间感知能力,为执行太空任务做好充分准备,降低任务风险,提高任务成功率。

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任务之一,便是快速、精准地识别行人、抛掷物等动态目标。展望未来,车载视觉系统有望集成重力感知模型,对符合自然重力的运动赋予更高的优先级进行处理,同时针对突然飞起的物体及时触发紧急预警机制。如此一来,自动驾驶系统的反应速度将大幅提升,能够更加精准地预判潜在危险,为行车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