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 “阿尔茨海默病” 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数人并不陌生。
自发病起,大脑如同被按下 “删除键”,从初期的健忘,到不认识家人,最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疾病让患者的记忆日渐空白,成为无数个家庭的痛苦。

数十年来,这种高发 “脑病” 始终未能被彻底攻克。
9 月 21 日是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我们采访专家,总结预防方法,让你和家人尽可能远离这个 “记忆杀手”。
病因至今未能破解
人们常说的 “痴呆” 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总称,包括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全球约 5700 万人患这类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 60%~70%,每年新增患者近千万例,该病已跻身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5》显示,1699 万老人正在被这个 “记忆杀手” 吞噬,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 1/4。
然而,这一疾病本身仍然 “无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介绍,从 1906 年发现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目标仍是 “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因为科学界至今仍未破译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具体机制。
学界对病因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结论:“胆碱能假说” 是最早提出的理论之一,后续被证实无法覆盖多种非胆碱能致病因素。当前主流的 “β 淀粉样蛋白斑块假说”“tau 蛋白缠结假说”,也未成为学界共识。近年来,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失衡、微生物 – 肠 – 脑轴紊乱、异常自噬等假说陆续提出,甚至有新理论认为 “阿尔茨海默病本质是自身免疫病”,各有依据却难成定论。
对药企而言,病因无法确定,药物研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仅 2000~2017 年间,全球药企和科研机构累计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上投入超 6000 亿美元,但绝大多数因 “临床试验无效” 或 “安全性风险” 终止研发。孙永安表示,这一领域的新药研发失败率达 99%,堪称研发 “黑洞”。
尽管困境重重,近年来研发仍取得一些突破。自 1996 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已有至少 10 种药物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虽无法阻止神经细胞继续退变,却可延缓早期病程。
临床疗法一直在 “探索”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至今已有百余年,虽仍处于 “探索阶段”,但从 “无药可用” 到 “多路径并行”,治疗已历经从 “早期仅靠护理支撑”,到 “诊疗迈向症状改善”,再到 “临床开始干预病因” 三次关键跨越。
“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表示。首先,免疫治疗、基因干预等新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尚未明确。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复杂,任何一款新药物、新疗法都需长期临床验证,才能确保安全。
就医疗可及性而言,某些药物在中国获批,但未进入医保,一年费用在 20 万~30 万元,不少患者无法承担;其次,基层医院诊断配套滞后,缺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脑脊液 β 淀粉样蛋白、磷酸化 tau 蛋白检测)等,难以识别早期病例;再次,药物需长期服用,非药物干预需家庭与社区配合,部分患者无法坚持。
防治需 “三管齐下”
比起期待 “特效药” 出现,专家们一致认为,健康生活,早诊早治是降低风险、延缓病程的公认路径。
从生活细节入手
国内外研究证实,全球 40% 的病例与可干预风险因素相关。
日常饮食建议以果蔬、全谷物、坚果、深海鱼类为主,其中丰富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能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维生素 B12、叶酸增加认知储备,欧米伽 3 脂肪酸减少神经炎症,均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异常蛋白沉积;保证每晚 7~8 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大脑及时清除代谢废物;“三高” 人群需规范用药,避免血管损伤累及大脑。
抓住记忆衰退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易与 “人老爱忘事” 混淆,若能及时识别,可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最典型的信号是 “记不住、说不清、脾气变”。
出现 “近事记忆减退”,比如刚交代的事转头就忘、反复询问同一问题、频繁丢失物品,或在熟悉环境中迷路;语言与执行能力下降,说话总 “忘词”、无法完成简单的事、算不对数;性格与情绪也开始异常,温和的人会变得易怒、多疑,或对以往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延长独立生活期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需尽早前往神经内科、中医脑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记忆门诊就诊,进行脑部影像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检查。
早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康复训练,可延缓病程,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患者 “疗效最佳的辅助药”,建议照护者学习疾病知识,理解患者的 “行为异常” 是病理表现而非 “故意捣乱”,耐心陪伴,帮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