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一夜:空驾位上的 “幽灵车” 与醉梦司机

2025 年 9 月 13 日凌晨 2 时,杭州某路段的一幕让过路群众脊背发凉:一辆打着双闪的小客车横在路中央,主驾驶位空无一人,副驾驶座上却躺着一名酣睡的男子,车内中控台正闪烁着报警提示。这场看似离奇的 “无人驾驶”,实则是一场用生命赌博的违法闹剧。

路面监控与车辆后台数据还原了全过程:车主王某某前一晚与朋友吃夜宵饮酒至深夜,凌晨 1 时 17 分驾车离开小区后,仅用 1 分钟就从主驾驶位挪到副驾,随后车辆在高架桥上自主行驶,而他早已陷入醉酒梦乡。直至 1 时 38 分,车辆才自动停驶报警,这场持续 20 分钟的 “空驶” 所幸未造成伤亡,但检测数据显示,王某某血液中乙醇含量达 114.5mg/100ml,远超醉驾标准。

“我以为装了‘智驾神器’,车子就能自己开。” 到案后王某某的供述,揭开了这场闹剧的关键 —— 他在方向盘上加装了一款号称能 “解放双手” 的作弊装置,正是这个配件让车辆的 L2 级辅助系统误以为驾驶员始终在操控方向盘,从而规避了系统 2 分钟内未检测到操作就自动退出的安全机制。

“神器” 真面目:作弊原理与三重安全陷阱

在电商平台上,这类被包装成 “智驾免打扰模块”“智驾魔盒” 的配件并不鲜见,部分商家销量已过百。记者咨询发现,其安装异常简单:只需将白色模块接入方向盘内部插头,就能通过配重原理欺骗车辆的方向盘力矩检测系统,让辅助驾驶功能持续运行而不触发报警。但资深汽车业内人士刘晋南指出,这种 “神器” 实则是三重安全陷阱的制造者:

技术陷阱直接破坏系统安全逻辑。L2 级辅助驾驶的核心设计逻辑是 “人机共驾”,系统每隔几秒就会通过扭矩检测、驾驶员监控等方式确认人员在岗。“智驾神器” 绕过这一防线后,车辆在遇到突发状况(如行人横穿、路面塌陷)时,既无法得到驾驶员的及时接管,也可能因作弊装置干扰导致系统决策失误。

数据陷阱阻碍行业技术迭代。主机厂依赖真实驾驶数据优化辅助驾驶算法,而作弊行为产生的虚假数据会混入数据库,导致系统无法准确识别真实路况风险,反而可能让后续 OTA 升级出现安全漏洞。

认知陷阱误导公众对技术的判断。商家宣传中 “狭窄城区也能用”“除了睡觉都没问题” 的话术,刻意模糊了 “辅助驾驶” 与 “自动驾驶” 的界限,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具备独立驾驶能力,埋下安全隐患。

法律定性:不作为醉驾与全链条违法认定

9 月 19 日,杭州市临平区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审理此案,当庭以危险驾驶罪判处王某某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 4000 元。这一判决背后,是司法机关对新型醉驾行为的清晰定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谢澍指出,判决的核心依据在于驾驶支配权的归属。即便王某某身处副驾,但其通过加装作弊装置启动辅助驾驶、设定行驶路线,车辆的行驶过程仍在其支配之下。而醉酒状态下的他完全丧失了应急接管能力,这种 “不作为” 本质上就是危险驾驶行为。临平区检察院二级检察官金洁芸补充道,此案参照了最高检发布的醉驾典型案例,明确了 “使用辅助驾驶不等于脱离驾驶责任” 的司法原则,这也是当地首起此类案件的判决标准。

更值得警惕的是,“智驾神器” 的违法性贯穿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曾担任检察官的法律人士薛永奎解释,这类产品直接导致驾驶员脱离控制,属于 “妨碍安全驾驶的装置”,使用者构成危险驾驶罪的从重量刑情节;生产销售者则可能触犯《刑法》中的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若造成重大事故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等级红线:0-4 级辅助驾驶的责任铁律

此案引发的热议,再次聚焦于智能驾驶时代的责任划分难题。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明确指出,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2021)国家标准,目前市场上所有在售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均处于 0-4 级,本质上都属于辅助驾驶范畴,核心原则是 “人主驾、机为辅”。

这意味着即便车辆具备自动加速、车道保持等功能,驾驶员仍需承担三项法定责任:一是全程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二是随时准备应对系统无法处理的场景,三是不得通过任何手段规避安全检测。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双手长时间脱离方向盘,还是像王某某这样直接脱离驾驶位,都视为未履行驾驶责任。

对比国际标准可见,我国的分级定义与联合国《智能运输系统术语》保持一致,均将 5 级定为 “完全自动驾驶”—— 即系统可在所有场景下独立完成驾驶任务,此时责任才可能转移至系统开发者或运营方。但业内普遍认为,5 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仍需 10 年以上时间,这意味着 “驾驶员担责” 的原则将长期适用。

治理之困:电商在售与监管破局

令人担忧的是,在王某某被判罚的同时,电商平台上的 “智驾神器” 仍在公开售卖。记者搜索发现,部分商家甚至标注 “适配主流品牌车型”,并提供 “一对一安装指导”。这种监管滞后性,暴露出新型交通违法工具治理的三大难点:

一是技术识别难。此类装置体积小巧、安装隐蔽,常规道路检查难以发现,需依托车辆后台数据监测异常操作模式。二是平台监管难。商家通过更换关键词(如 “方向盘配重块”“智驾辅助器”)规避搜索拦截,平台审核存在盲区。三是溯源打击难。多数产品为小作坊生产,无明确厂名厂址,查处生产源头需跨区域协作。

对此,临平区检察院已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在技术端,推动主机厂升级检测系统,通过多维度传感器(如驾驶员面部识别、座椅压力感应)替代单一的方向盘检测;在市场端,联合市监、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对电商平台实施 “关键词全库排查 + 销售数据倒查”;在普法端,将此类案例纳入驾驶培训教材,明确告知 “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

技术向善需规则护航

从 “马车时代” 到 “智能驾驶时代”,交通文明的核心始终是 “对生命的敬畏”。杭州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是对个体违法的惩戒,更是对所有智能汽车用户的警示:“智驾神器” 骗得了机器,却骗不过法律;辅助系统能分担操作,却不能替代责任。

当技术的快车加速驶来,唯有筑牢 “法律红线”“技术防线”“认知底线” 这三道屏障,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服务于安全,而非沦为违法者的 “遮羞布”。毕竟,任何时候,方向盘上的责任都容不得 “作弊”。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