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30 日,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 “摄像” 磁共振 uMR Ultra 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加上此前斩获的美国 FDA 与欧洲 CE 认证,这款设备实现全球三大主流市场同步登陆,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完成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关键跨越。

“运动始终是磁共振成像的‘终极挑战’。” 联影医疗磁共振事业部总裁李国斌直言。传统磁共振成像如同拍摄静态照片,患者呼吸、心跳等生理活动产生的轻微移动,都会导致图像出现条纹状伪影,甚至掩盖早期病灶。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姚振威指出,这种局限使得神经系统微小病变、胃肠动力异常等诊断长期依赖经验推断,误诊率居高不下。而 uMR Ultra 的诞生,彻底改写了这一历史。
技术内核解密:AI 与硬件协同打造 “生命影像录像机”
uMR Ultra 的革命性突破源于软硬件体系的深度重构。其核心搭载的 uAIFI.LIVE 成像平台,整合了三大硬核技术:100mT/m@200T/m/s 超高性能梯度系统、192 个独立射频通道的超强架构,以及联影自主研发的时空融合 AI 引擎。这种 “硬件极限 + AI 智能” 的组合,如同为磁共振装上 “高速摄像头”,将图像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提升至毫秒级,即使捕捉心脏搏动、肠蠕动等快速运动,每帧图像仍保持毫米级清晰度。
“传统设备需要患者屏气配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往往难以完成。”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介绍,新设备已在虹桥院区投入临床,扫描过程中患者可自然呼吸,复杂病例检查时间缩短 40%,诊断准确率提升 25% 以上。在神经系统领域,它能清晰捕捉脑脊液循环的动态轨迹,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量化依据;而在骨科,医生可实时观察关节运动时的软骨磨损状态,实现运动损伤的精准分级。
临床价值裂变:四大领域开启精准诊疗新维度
在华山医院启动的神经临床研究项目中,uMR Ultra 已展现出颠覆性应用价值。姚振威团队通过动态影像发现,部分偏头痛患者存在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这一发现有望改写现有诊疗指南。这种 “动态 + 高清” 的双模态优势,正让四大医学领域迎来变革:
- 神经系统:捕捉脑血管搏动、脑脊液流动的动态数据,为脑卒中超早期诊断争取黄金时间;
- 消化系统:实时观察胃肠蠕动节律,精准区分功能性胃肠病与器质性病变;
- 运动系统:动态追踪关节软骨、韧带的运动轨迹,实现半月板损伤的精细化评估;
- 生殖系统:清晰呈现盆腔器官运动状态,提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检出率。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透露,未来将与华山医院共建国家级诊疗设备临床示范基地,重点攻关脑脊液动力学等三大研究方向,推动中国脑科学研究跻身世界前沿。
行业格局重塑:中国创新改写全球竞争版图
uMR Ultra 的上市,不仅是单一产品的突破,更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进入 “技术输出” 新阶段。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达 836 亿元,动态成像细分市场增速超 25%,而联影通过 “临床需求 — 技术研发 — 产业转化” 的闭环模式,在梯度场强、射频通道数等核心参数上实现对国际品牌的超越。
“过去全球高端磁共振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现在中国企业掌握了定义标准的话语权。” 行业分析师指出,uMR Ultra 的全球同步上市,打破了跨国企业在动态成像领域的技术封锁,预计三年内将推动 20% 以上的常规影像检查向动态模式转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自主创新模式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升级,从高端线圈到 AI 算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未来展望:动态影像重构医学研究范式
随着 uMR Ultra 在全球医院的逐步落地,一场医学影像的 “时空革命” 正在酝酿。联影医疗透露,下一代设备将集成 uAI Avatar 数字人技术,实现设备操作、影像分析的全流程智能化辅助。在科研领域,通过积累海量动态生理数据,有望建立肿瘤疗效评估、神经疾病预后判断的全新模型。
正如毛颖所言:“技术进步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患者都能享受到更精准的诊疗服务。” 从静态 “摄影” 到动态 “摄像” 的跨越,不仅是磁共振技术的代际升级,更是中国智造用创新力量守护生命健康的生动实践。在这场全球医疗科技的竞逐中,中国正以自主创新为笔,书写着精准医疗的全新篇章。
发表回复